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生物电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盆底肌电生理、四维超声参数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生物电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检测盆底肌电生理指标(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盆底四维超声参数(静息状态和缩肛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骨桥蛋白(OP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缩肛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提肛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MP-1、OPN、CTG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7月期间9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患者,58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A,38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观察组B,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经三维会阴超声检查,测定并比较相关参数。结果: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肛提肌裂孔结构,观察组A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缩肛、Valsalva状态及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有巨大应用价值,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三维盆底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评估传统阴道分娩与镇痛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行传统阴道分娩,观察组行镇痛分娩,比较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前及产后肛提肌裂孔的三维超声参数。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8.90±4.63)min,较对照组的(65.33±4.19)min更短(P<0.05),两组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270.98±34.90)m L、(276.09±33.11)m 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周,两组产妇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均较产前上升(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观察组静息、肛提肌收缩以及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Ⅰ、Ⅱ类肌纤维异常、疲劳度异常以及阴道内动态压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5.81%、20.97%、29.03%、29.0%,均较对照组的43.55%、38.71%、46.77%、48.39%更低(P<0.05)。结论镇痛分娩可保护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三维盆底超声能够为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妇盆底结构功能的维护作用及盆底超声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产前产后护理,研究组50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盆底肌功能锻炼,两组孕产妇均于孕晚期进行护理至产后10周结束护理。所有孕产妇均于产后8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超声结果、盆底肌力分级及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结果 产后第8周行盆底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宫颈外口移动度、膀胱颈部移动度、直肠壶腹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直径差及肛提肌裂孔横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0级、Ⅰ级孕产妇,研究组盆底肌力正常率≥Ⅲ级(100.00%)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研究组及对照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0,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结论 盆底超声能够反映产妇盆底结构功能的变化,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且减少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7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时期体检50位健康妇女作对照,分别对健康妇女、PFD患者于治疗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受检者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耻骨直肠肌厚度在静息期、张力期、缩肛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在静息期、张力期、缩肛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直肠肌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直肠肌厚度指标术后高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可准确、清晰显示女性盆底复杂解剖结构,提供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等相关数据,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评估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盆底超声、核磁共振(MRI)检查在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盆底超声和MRI检查,比较观察组二者检出率,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及MRI图像特征。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经会阴三维超声盆底超声检出准确率为93.94%(62/66),MRI检出准确率为98.48%(65/66)(P>0.05)。对照组在静息、张力、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均小于观察组,肛提肌厚度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盆底超声与MRI检查均可辅助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两者的检出率差异相差不大,均对患者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有较为准确真实的反映,三维超声较MRI操作更为简便、费用更低、应用更为广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采用盆底超声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该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后80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其中,45例压力性尿失禁(SUI组),35例盆腔器官脱垂(POP组),另选3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非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3组均经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在缩肛、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形态改变,并测量参数。结果在缩肛状态下,POP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M)为(5.87±0.64)cm,肛提肌裂孔面积(A)为(18.06±3.06)c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状态下,SUI组M、肛提肌裂孔横径(N)、A、肛提肌左右支夹角(γ)分别为(6.15±0.76)cm、(5.03±0.88)cm、(16.31±5.68)cm2、(69.93±7.72)°,POP组M、N、A、γ分别为(6.05±0.79)cm、(4.99±0.79)cm、(16.41±5.71)cm2、(68.92±8.5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lsalva状态下,SUI组M为(6.12±0.53)cm,POP组M、A、γ分别为(6.37±0.63)cm、(23.29±6.02)cm2、(78.01±9.8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以利于疾病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8.
蒋静  罗军 《安徽医学》2021,42(6):664-668
目的 探讨戊酸雌二醇结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效果,并观察血清松弛素(RLX)及内皮素-1(ET-1)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86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戊酸雌二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于静息、缩肛、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各项指标,比较肌力、疲乏程度以及盆腔脏器脱垂定量(POP-Q)分期,同时检测并比较血清RLX、ET-1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疲乏程度、POP-Q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RLX、ET-1水平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酸雌二醇结合盆底肌肉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女性PFD患者的盆底肌力以及疲乏程度,同时能够降低血清RLX、ET-1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的80例产后6周女性(病例组)及40例未生育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又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对3组在静息状态下、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进行比较,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的影响,并将不同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面积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选择性剖宫产组和对照组均低于经阴道分娩组(P < 0.05~P < 0.01),对照组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 < 0.01);经阴道分娩组在静息状态下、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865、0.876)。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可以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产后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评估,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作为评估女性盆底功能的常规筛查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盆底超声技术评估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膀胱颈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PUVA)和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BND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PUVA均小于对照组,且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盆底超声技术能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与比较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肛提肌缺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择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选择经阴道分娩并具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的初产妇64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入选者都进行盆底的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记录肛提肌缺损等相关参数。结果:超声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4.3%,对照组为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与盆底肌收缩状态的盆膈裂孔面积、肛门内括约肌厚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MRI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9.1%,对照组为1.6%,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HW、LHL、LPA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肛提肌的髂骨尾骨肌呈头尾方向走行并向上膨凸,耻骨直肠肌位置较髂骨尾骨肌低;肛提肌缺损表现为两侧不对称,阴道经缺损处向侧方膨出,病变一侧与耻骨联合分离。结论: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盆底检测中的应用能有效反映分娩所致的肛提肌缺损,还可描述缺损肌肉与周围脏器的相互关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和正常妇女的盆底肌力,了解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将183例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使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其产前及产后盆底肌肌力,并与166例正常妇女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妊娠组盆底肌力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正常组中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顺产组盆底肌力较剖宫产组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顺产组盆底肌力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在产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88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回顾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予以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力分级、性功能[女性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估结果及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最大尿道压(MUP)]检测结果差异,记录其产后6个月内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途失联2例,对照组产妇中途失联4例(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正常率、Qmax、MUP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SFI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3)分vs(72.8±4.8)分,P<0.05],VT水平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予以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干预,对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性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结构的雌激素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  Lang JH  Zhu 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402-406,I0009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支持结构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绝经前后SUI患者肛提肌及周围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结果 绝经前、后SUI组肛提肌活检阳性率分别为11%、0,对照组分别为35%、33%。肛提肌未见ERα和ERβ表达,ERα和ERβ分布于肛提肌周围筋膜组织。ERβ在部分盆底筋膜组织切片标本染色呈阴性,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7%、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后各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较绝经前显著降低(P〈0.05)。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α测定值分别为(4.43±2.64)%和(5.14±1.79)%,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的(9.61±5.48)%和(10.88±2.90)%(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盆底筋膜组织的ERβ表达低于ERα,SUI组ERα和ER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女性肛提肌未检测到ERα和ERβ。妇女绝经前SUI的发生与低雌激素水平有关。盆底筋膜组织ERα表达减少和ERβ表达阳性率降低与SU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63-69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9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按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即治疗组(盆底肌肉训练+盆底重建术)、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PDF-Q分度、PFDI-20评分、盆底肌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DF-Q分度情况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超声影像特征,为提高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于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妇女 98 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妇女98 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以及Valsalva 状态 下的二维、三维的图像,将图像收集后采用多普勒超声原装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尿道倾 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Valsalva 状态下膀胱位置、膀胱颈位置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倾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 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口漏斗形成 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盆底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有效鉴别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形态的改变。压力性尿 失禁的发生与尿道、膀胱颈及肛提肌等支持结构的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门诊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其中盆底肌力测定<Ⅲ级者作为产后组(80例),分为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张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其中5例为产后尿失禁)作为尿失禁组,子宫脱垂≤Ⅱ度患者23例(其中合并尿失禁6例)作为子宫脱垂组。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及子宫脱垂组均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产后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子宫脱垂组及产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5%、46.7%、21.7%和20.0%。产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训练组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产后42 d开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