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题释义: 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自体血液制品,其血小板浓度高于生理浓度,能够激活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促进肌肉软组织和骨骼疾病的愈合。 空心螺钉内固定:是目前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因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功能状态而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但术后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坏死。 背景:大多数研究报道了富血小板血浆在促进和改善骨愈合方面的有效性,但由于方法、随访和研究设计的局限性,仍然有许多骨科医师对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螺钉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存在争议和怀疑。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钉内固定和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利用 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并收集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分别由2名评价者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独立的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进行互相核对,运用 RevMan 5.3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经过筛选共选择了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共760例患者,其中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80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80例;②Meta分析显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MD=-1.86,95%CI(-2.97,-0.75),P=0.001],骨折愈合率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OR=6.51,95%CI(3.36,12.62),P < 0.000 01],骨坏死率低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OR=0.25,95%CI(0.15,0.44),P < 0.000 01],术后1,3,6,9,12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MD=4.95,95%CI(4.12,5.77),P < 0.000 01;MD=19.78,95%CI(18.45,21.11),P < 0.000 01;MD=17.16,95%CI(10.39,23.92),P < 0.000 01;MD=12.66,95%CI(10.60,14.71),P < 0.000 01;MD=10.17,95%CI(5.98,14.36),P < 0.000 01];③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联合治疗可以加速骨折愈合、提高愈合率、降低坏死率、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ORCID: 0000-0002-3170-1278(陈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穴位注射法:将药液注入穴位使药物直接应用于穴位,既发挥药物作用又能发挥经络传导的作用,通过药物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 膝骨关节炎: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主要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退变、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增生,进而引起滑膜炎症、半月板损伤、游离体形成及关节外组织炎症等一系列病变,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及活动受限为主。背景: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当前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穴位注射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5月有关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为穴位注射或穴位注射联合其他疗法,对照组为不同于穴位注射疗法的其他治疗方法,检索语言中、英文不限,筛选后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提取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患者1 287例,其中观察组648例,对照组639例;②Meta分析显示,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治愈率、Lysholm评分、日本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OR=3.23,95%CI(2.19,4.76),Z=5.91,P < 0.000 01;OR=1.86,95%CI(1.35,2.58),Z=3.74,P=0.000 2;MD=7.87,95%CI(2.66,13.08),Z=2.96,P=0.003;MD=9.16,95%CI(4.18,14.13),Z=3.61,P=0.000 3],两组目测类比评分、WOMAC评分、Lequesne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MD=-1.11,95%CI(-2.29,0.07),Z=1.84,P=0.07;MD=-7.56,95%CI(-17.26,2.14),Z=1.53,P=0.13;MD=-0.46,95%CI(-1.62,0.71),Z=0.77,P=0.44;OR=1.31,95%CI(0.31,5.57),Z=0.37,P=0.71];③结果表明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确切,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及可能存在偏倚等因素,仍需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结论。ORCID: 0000-0002-7859-7850(邓凯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囊袋技术:是通过向椎体内置入囊袋,借助压力注射系统向高分子网层状结构的囊袋内灌注骨水泥,扩张囊袋,使椎体高度恢复。继续灌注的骨水泥透过网格渗出,渗入到骨折裂隙,形成微观绞锁,达到加固病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目的。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该技术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背景:目前对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有争论。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比较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19年2月之前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BM、EMBASE、MEDLIN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所有关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外临床试验。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17例患者,其中囊袋技术组257例,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60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在改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目测类比评分(MD=0.00,95%CI:-0.09-0.10,P=0.94)、椎体高度恢复(SMD=0.11,95%CI:-0.26-0.48,P=0.57)、治疗后ODI功能障碍评分(MD=1.47,95%CI:-0.45-3.39,P=0.13)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术后cobb角(MD=-1.08,95%CI:-1.47至-0.70,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RR=0.24,95%CI:0.13-0.45,P < 0.000 01)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③上述结果证实,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囊袋技术在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ODI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疗效相似,因此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椎体后凸成形: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的方法通过扩张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唑来膦酸:椎体后凸成形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然而如何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状况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再发骨折风险,改善骨折患者的功能评分。 背景:临床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缺乏系统的科学评价和循证学依据,因此目前对于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尚无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在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及CBM、PubMed、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治疗方式为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对照组治疗方式为椎体后凸成形,时间截止至2019年9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患者175例,对照组患者184例;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MD=0.12,95%CI(0.08,0.17),P < 0.000 01],治疗后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0.46,95%CI(0.18,0.75),P=0.002;MD=0.85,95%CI(0.20,1.50),P=0.01],治疗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MD=6.59,95%CI(4.77,8.41),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骨折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08,0.59),P=0.003;OR=0.18,95%CI(0.07,0.50),P=0.000 8];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65,95%CI(-0.27,1.56),P=0.16;MD=-0.60,95%CI(-2.45,1.25),P=0.53];③结果表明与单独应用椎体后凸成形相比,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在提高骨密度值、减少椎体骨折再发率、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症状、预防骨水泥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电针法(electro-acupuncture):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再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的两种刺激,激发调整经络之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主要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退变、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增生,进而引起滑膜炎症、半月板损伤、游离体形成及关节外组织炎症等一系列病变,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及活动受限为主。 背景: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备起效速度快、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当前电针治疗该病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法系统评价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及关节功能影响。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美国医学在线(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及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六大数据库中有关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6月,经筛选后提取纳入研究的文献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11篇文献被纳入研究,共72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采用单一电针疗法的治疗组366例,采用常规针刺或药物的对照组361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OR=3.22,95%CI(2.13,4.87),Z=5.53,P < 0.000 01]及治愈率[OR=2.73,95%CI(1.80,4.15),Z=4.72,P < 0.000 01],降低目测类比VAS评分[MD=-1.00,95%CI(-1.71,-0.30),Z=2.80,P=0.005]、WOMAC评分[MD=-7.69,95%CI(-10.31,-5.07),Z=5.75,P < 0.000 01]及ISOA评分[MD=-2.22,95%CI(-3.74,-0.70),Z=2.86,P=0.004]等5个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基于以上Meta分析证据表明,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确切,能够对患者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发挥积极效应且不良反应少。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及可能存在偏倚等因素,仍需更多更高质量的RCT研究来验证该研究的结论。 ORCID: 0000-0002-2201-5495(朱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效果欠佳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极为有效的术式之一。目前,改进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和机械结构设计仍是研发重点。研究主要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长柄与短柄两种不同假体的治疗效果,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Meta分析:应用统计学概念及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针对于某个概念的众多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及计算,找出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计算,弥补一般文献综述的研究不足。文章基于Meta分析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了长柄和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背景:短柄人工髋关节系统具有创伤小、假体稳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更好的保留骨量等特点,但是目前短柄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并不广泛,人群具体受益情况仍不清楚。 目的:评价长柄及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e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集关于长柄及短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9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747例患者,其中长柄假体组383例和短柄假体组364例;②Meta分析显示:短柄假体组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长柄假体组[MD=5.74,95%CI(3.20,8.27),P < 0.05;MD=4.16,95%CI(2.36,5.97),P < 0.05],术后WOMAN指数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10.37,95%CI(5.71,15.03),P < 0.05],术后NRS疼痛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0.54,95%CI(0.18,0.90),P < 0.01];两组切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OR=0.40,95%CI(0.13,1.22),P > 0.05;MD=-0.02,95%CI(-0.08,0.03),P > 0.05;MD=-0.10,95%CI(-0.16,0.04),P > 0.05];③结果表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可缓解疼痛、尽早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ORCID: 0000-0003-2405-476X(刘长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PauwelsⅢ型骨折冠状面骨折线和髋臼上缘角度>50°,属于股骨颈垂直骨折,具有较大的剪切力,多见于中年人,发生于高能量创伤之后,术后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缺血坏死、内固定失效等。 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于股骨颈骨折线前下方,能够施加一个抗垂直股骨颈骨折剪切力的支撑力,从而能够降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背景:近几年有学者认为采用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能够降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这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上能否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Meta分析评估股骨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和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利用 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并收集采用股骨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和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分别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进行互相核对,最后运用 RevMan 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经过筛选最终纳入5篇相关临床试验,其中包括4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篇回顾性队列研究,总共243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较长[MD=23.19,95%CI(8.32,38.06),P=0.002]、术中出血量较多[MD=83.48,95%CI(32.08,134.89),P=0.001]、愈合时间较短[MD=-1.56,95%CI(-1.89,-1.24),P < 0.000 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D=-0.07,95%CI(-0.11,-0.02),P=0.003]、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MD=7.39,95%CI(3.18,11.60),P=0.000 6];两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R=1.29,95%CI(0.02,74.86),P=0.90];③结果表明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Harris评分。 ORCID: 0000-0002-3170-1278(陈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是一种运用Safetac技术制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从内到外由一层具有自黏性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内层,一层包括聚氨酯泡沫、无纺布和高吸收性聚丙烯混合纤维的吸收垫,以及一层透气并防水的外覆薄膜组成,具有抗感染、吸渗性好、透气性好等特性,容易黏附于干燥完整的皮肤表面而不紧贴在湿润创面,能在创面表面形成湿润环境。 烧伤:指由于高温、电流、强辐射或者腐蚀性物质引起的不同程度组织损害,主要指皮肤和/或黏膜,导致组织的缺血缺氧或其他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紊乱,炎症递质释放,最终导致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衰竭。 背景: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是一种运用Safetac技术制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感染、吸渗性好、透气性好等特性,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湿润环境。 目的:评价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修复深Ⅱ度及以下程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全面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修复深Ⅱ度及以下程度烧伤创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为单独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治疗,或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联合常规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其他治疗,或安慰剂治疗。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1篇文献,784例患者,治疗组381例,对照组403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第7,14,21天及最后一次测量的烧伤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OR=11.56,95%CI(9.60,13.53),      P < 0.000 01;OR=13.29,95%CI(7.54,19.04),P < 0.000 01;OR=4.10,95%CI(2.28,5.93),P < 0.000 1;OR=1.17,95%CI(0.42,1.93),P =0.002],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OR=-2.81,95%CI(-3.49,-2.12),P < 0.000 01],烧伤创面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OR=-0.38,95%CI(-0.53,-0.24),P < 0.000 01];两组烧伤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伤口感染、换药次数、创面治疗费用、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OR=1.16,95%CI(0.47,2.85),P=0.74;OR=1.44,95%CI(0.47,4.41),P=0.52;OR=-8.04,95%CI(-18.82,2.74),P=0.14;OR=-98.26,95%CI(-272.91,76.40),P=0.27;OR=0.61,95%CI(0.31,1.20),P=0.15];③结果表明,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应用于深Ⅱ度及以下程度的烧伤创面能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 ORCID: 0000-0003-3340-2201(钟淑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临床路径:患者住院后治疗计划,详细地列举了实现最佳效率所需的一系列措施,临床路径采用多种格式,作为具有文档空间的多页表单或作为日常项目清单的单个页面合并到每日医院进度记录中。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已在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且手术量逐年增加,手术方法及技巧已发展至瓶颈,所以推广临床路径是目前提升髋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的:系统评价髋膝关节置换应用临床路径与传统方法效果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 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比较进入临床路径与接受传统医疗护理方法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符合研究设计标准的临床试验17篇,其中13 篇半随机对照试验,4 篇随机对照试验;②传统方法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路径组[OR=0.63,95%CI(0.53,0.74),P < 0.000 01];③目测类比疼痛评分[MD=1.49,95%CI(0.69,2.85),P=0.001]、术后Harris 髋关节评分[MD=19.31,95%CI(-13.98,-4.92),P < 0.000 1]、5年假体生存率[OR=0.59,95%CI(0.36,0.98),P=0.04]临床路径组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2组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线平均偏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00,95%CI(-0.14,0.14),P=0.99];⑤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进入临床路径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更少,术后关节功能更佳。 ORCID: 0000-0002-4655-6659(董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是在近代人工关节成功应用于患者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能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疾病,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倒刺缝合线:一种新的缝合材料,由于本身材料结构的特殊性,可以提供持续免打结缝合。 背景:在临床上新型的倒刺缝合线在一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较少,其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倒刺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提供证据。 方法: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倒刺缝线和传统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检索其余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使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有8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共计1 004例膝关节;②结果表明,倒刺缝合可以明显缩短伤口缝合时间[MD=-5.17,95%CI(-6.26,-4.09),P < 0.000 01],减少伤口关闭总成本[SMD=-1.66,95%CI(-2.58,-0.75),P=0.0004],降低伤口缝合时针刺伤发生率[RR=0.14,95%CI (0.03,0.78),P=0.02];③2种缝合方法在术后并发症[RR=0.96,95%CI(0.65,1.42),P=0.85]、缝线断裂情况[RR=4.58,95%CI(0.16,128.29),P=0.37]、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MD=−0.74,95%CI(-4.19,2.71),P=0.67]、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MD=−0.30,95%CI(-2.62,2.02),P=0.80]和术后6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0.22,95%CI (-3.10,2.66),P=0.88]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在术后3个月倒刺缝合组获得了较好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2.04,95%CI(-3.92,-0.15),P=0.03];④提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倒刺缝线缝合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并且低成本的缝合办法,值得临床使用,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ORCID: 0000-0003-4504-6101(张文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12.
Epi- and perineurium were examinedin vitro and during regeneration after mechanical damage. Epithelial type of culture growth and reparative regeneration of the perineurium were established, connective tissue of the epineurium served as the substrate and trophic factor in these processes. We used histogenetic method of coaptation and of epi- and perineural micosutures in a damaged nerve trunk. Translated from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30, No. 8, pp. 211–215, August, 2000  相似文献   

13.
14.
The effects of cortexin, epithalamin, and synthetic peptides on the growth of processes in sensory neurons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agments of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brain structures were studied in organotypic cultures from 10-11-day chick embryos. Cortexin (20 and 100 ng/ml), epithalamin (20 and 200 ng/ml), polypeptides M and P (2 and 20 ng/ml) had neurite-stimulating actions, evident on day 3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culture. Addition of cortexin (100 ng/ml) or polypeptide M (20 ng/ml) to the culture medium of cerebral cortex explants stimulated explant development. Addition of cortexin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o explants of subcortical formations suppressed their development. Epithalamin (200 ng/ml) or polypeptide M (100 ng/ml)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explants from subcortical format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 neurite-stimulating effect effects of these cytokine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rain peptides. Translated from Rossiiskii Fiziologicheskii Zhurnal imeni I. M. Sechenova, Vol. 85, No. 1, pp. 29–35,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15.
蛋白聚糖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蛋白聚糖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幸兵(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一、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分类随着蛋白聚糖(PG)的结构和生物合成的原理被人们进一步认识,PG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PG是一种或多种糖胺聚糖...  相似文献   

16.
施伟  姚健  陈雪  林巍巍  焦海山  王晓冬 《解剖学杂志》2007,30(5):523-525,F0003
目的: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桥接缺损1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观察神经再生以及靶肌肉神经再支配的相关情况。方法:切除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一段,造成1个月的神经缺损模型,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进行桥接修复,3个月后进行神经及靶肌肉的观察。结果:术后3个月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组的复合肌动作电位、再生神经及腓肠肌的形态等和自体神经组接近,两组均明显优于缺损组。结论: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缺损1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7.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leaf extracts (ELE) have been shown to exert a hypolipidemic effect in hamsters. Therefore,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ELE might affect lipid metabolism via changes in autonomic nerve activities and causes changes in thermogenesis and body weight. We examined this hypothesis, and found that intraduodenal (ID) injection of ELE elevated 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WAT-SNA) and 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BAT-SNA) in urethane-anesthetized rats and elevated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free fatty acids (FFA) (a marker of lipolysis) and body temperature (BT) (a marker of thermogenesis) in conscious rats. Furthermore, it was observed that ID administration of ELE decreased gastric vagal nerve activity (GVNA) in urethane-anesthetized rats, and that ELE given as food reduced food intake, body and abdominal adipose tissue weights and decreased plasma triglyceride lev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LE stimulates lipolysis and thermogenesis through elevations in WAT-SNA and BAT-SNA, respectively, suppresses appetite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es innervat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cluding GVNA, and decreases the amount of abdominal fat and body weight via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周围神经损伤的组织工程化神经替代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体外成功构建的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缺损10mm的大鼠坐骨神经。通过术后行为学、神经功能指数分析(SFI)、神经电生理功能检查和HRP逆行追踪,以及对移植至支架的标记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形态学观察,综合评价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SFI及神经电生理功能检查显示,NTCSCs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能明显促进神经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2)HRP逆行追踪结果显示NTCSCs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能明显促进神经纤维再生。(3)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移植到体内的NTCSCs,从4周到12周,其细胞数显著增加,体内的NTCSCs细胞能分化成少量NSE阳性细胞,但大部分分化成S-100阳性细胞。结论:该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性组织工程化神经能够有效的促进损伤坐骨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各种神经导管可成功桥接修复短段周围神经缺损已为许多学者公认 ,但是 ,这些神经导管由于缺乏许旺细胞或内部支架来支持、促进神经再生轴突长距离生长 ,因此不能有效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1,2 ]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神经导管 ,为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这项研究的核心是模拟周围神经天然结构 ,将许旺细胞与生物支架材料有机结合成为类似B櫣ngner带的结构 ,为再生神经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充分发挥许旺细胞对再生神经的营养 ,诱导作用 ,从而促进神经的再生。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的主要内容是将经体外培养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方法应用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乳鼠施万细胞;显微注射法将施万细胞种植到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内;再应用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形态结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平均髓鞘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电镜观察到实验组(SCs+ARSN)的施万细胞在再生神经纤维中互相连结纵行排列成类似Büngner带样细胞链,对照组(ARSN)未见到施万细胞的链状排列。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较对照组均匀且较厚,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平均髓鞘厚度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对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有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