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根据术前不同的斜视度、斜视类型、牵拉实验结果、同视机检查结果以及眼球内转时是否伴有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分别采取内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内外直肌同时后退或悬吊术以及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结果术后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及代偿头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14例内斜视术后12例斜视度≤10^△,2例斜视度〉10△.其中2例在行内直肌后退术后出现外斜视。7例外斜视中,5例行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2例行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其中6例术后斜视度≤10△,1例斜视度〉10△。结论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水平直肌大量后退可以消除或改善代偿头位,亦可恢复原在位的眼位。对于斜视度≤20△且有代偿头位的DRS患者,可以戴棱镜矫正。直肌Y型分开联合后退术或水平直肌同时后退术在解决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Wang KM  Liu LJ  Zhang F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972-976
目的探讨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治疗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新型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7例正向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中,6例行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1例行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1例反向性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徙联合双眼内直肌Y形分开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及代偿头位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代偿头位、急速上转或下转消失;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得到改善;术后6例眼位为正位,2例仍有残余斜视。结论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可有效地治疗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达到矫正斜视、改正头位、消除眼球后退的目的。(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72-97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至2011年14例眼球后退综合征合并斜视患者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9例患者为Duane征Ⅰ型合并内斜视,5例患者为Ⅱ型合并外斜视。内转时同时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者10例,有明显代偿头位者4例。根据斜视类型,斜视度数以及内转时是否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选择内外直肌后徙或加下斜肌减弱术。以术后斜视度≤±10△为正位。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斜视度≤±10△,占总数86%。所有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眼球的上/下转现象消失,4例改善。4例有明显代偿头位患者术后头位消失。结论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与常规斜视手术不同,其斜视度与手术量无明显对应关系,原则上不主张在患眼行加强术,当眼球内转时伴有明显上转或下转现象时可行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必要时可考虑下斜肌手术。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3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因DRS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单眼受累12例,双眼受累1例。Ⅰ型内斜视9例(双眼1例);Ⅱ型外斜视3例;Ⅲ型1例。其中2例外斜视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射和(或)下射现象。行单眼或双眼水平肌后徙术后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术后斜视度数≤10△者11例(85%)。行患眼外直肌后徙术,可使内转眼上射和下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水平肌大量后徙可以使原在位的斜视得到矫正,代偿头位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患眼内转的时候,眼球后退、睑裂变小明显减轻,上射和下射的现象减轻或消失。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27例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人,外斜视15△~40△,有代偿头位、眼球后退、16人内转时上转和下转、同侧外直肌后徙8~14mm。结果 23人眼位正位、27人头位和内转时上转和下转消失。结论单根外直肌大量后徙可以有效地治疗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手术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CIN)合并斜视手术设计方案及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6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患者,其中合并共同性内斜视22例,内斜视V征5例,共同性外斜视5例,外斜视A征4例,间歇性外斜视3例,麻痹性斜视1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Helveston综合征1例.方法 手术方式设计综合考虑患者的双眼视的状态、注视眼、视力是否平衡、麻痹性斜视的代偿头位和眼球震颤中间带的代偿头位,在改善代偿头位的基础上矫正斜视.主要指标代偿头位扭转角,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结果 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头位消失占70.8%,明显改善占29.2%;在第一眼位术后视功能获得改善的患者占89.3%.结论 合并有斜视的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既要解决斜视问题也要解决代偿头位.合理的手术设计是获得较好结果的前提.(眼科,2009,18:55-5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型 Duane 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例Ⅱ型 DRS病人,外斜视-30△--110△,均有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其中1例内转时有上转和下转现象。2例患者行患眼外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健眼内直肌缩短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眼位均有明显改善。5例术后眼位正位,1例术后欠矫,6例患者术后代偿头位和内转时上转和下转现象消失或有明显改善。结论患眼外直肌后徙可以有效地治疗Ⅱ型 DRS,如斜视度数大,可同时行健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5眼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患者行部分直肌转位术,手术前后眼位、复视、代偿头位及眼球运动情况。随访6 mo。结果:根据22例25眼患者的术前、术中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术式组合:单纯部分直肌转位术2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及部分直肌转位术20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部分直肌转位并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3眼。术后20例第一眼位完全正位,代偿头位及复视均消除,2例双眼外直肌麻痹患者轻度欠矫,分别配戴8△、10△三棱镜后复视及代偿头位均消失。斜视度术前100.23△±42.61△,术后0.82△±2.67△( t=10.797,P<0.001)。眼球运动评分术前-4.52±0.51分,术后-2.68±0.63分(t=-19.468,P<0.001)。结论: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能有效矫正第一眼位的斜视、复视,消除代偿头位,改善眼球运动,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和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2例原在位基本正位,轻微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仅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弱视。10例行单眼内直肌和(或)外直肌后徙术或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正位,代偿头位消失或减轻,眼球后退、睑裂变化明显改善。3例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转现象,I型2例行上直肌后徙术,1例同时行下斜肌切断术。III型1例行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典型的DRS诊断并不困难,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合理的手术设计对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Chen X  Zhao KX  Song KY  Guo X  Ma HZ  Du CQ  Zhu LN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12-816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征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67例因DRS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项目包括患者的性别和年龄、DRS类型和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结果单眼受累63例,双眼受累4例。Ⅰ型内斜视35例,外斜视12例;Ⅱ型外斜视8例;Ⅲ型内斜视1例,外斜视11例。37例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转和(或)下转现象,其中31例为外斜视者。行单眼内直肌和(或)外直肌后徙术或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可改善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术后斜视度数≤10^Δ者60例(89.6%)。行患眼内直肌和(或)外直肌后徙术,可使内转眼急速上转和下转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内转眼上、下转现象多见于DRS外斜视者。减弱内、外直肌功能可改善DRS的临床表现;外直肌后徙术是改善内转眼急速上、下转现象的主要方法;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适用于眼球后退和急速上、下转现象严重者;减弱一侧直肌功能后,眼球向对侧转动的受限程度得到改善。(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12-8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 duane retraction syndrome, DRS)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
  方法:对2011-06/2015-12在我院进行手术的DRS患者13例14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DRS的分型、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结果:选取的患者13例14眼中男11例,女2例,均无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左眼9例,右眼3例,双眼1例;Ⅰ型6例;Ⅱ型1例,Ⅲ型6例;合并异常头位11例,合并眼球后退及急性上转、下转9例。手术方案根据不同的分型和临床表现进行设计,包括单纯内直肌后徙,单纯外直肌后徙、内外直肌同时后徙、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劈开术。术后所有患者原在位斜视度≤±10△,4例异常头位消失,7例异常头位不同程度的改善。眼球后退和急速上转、下转有5例消失,4例明显改善。同时,眼球运动也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DRS的临床表现在各型表现多样,术前详细检查和合理的手术设计对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为主的先天发育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转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本文仅讨论单侧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这类病人占眼球后退综合征的多数,其中伴有内斜或外斜者适合手术。这类病人在第一眼位表现有斜视,但在其他眼位可能正位,并存在双眼单视。为了将有双眼视觉的区域移到正前方,常表现有代偿头位。这在外斜视病人多见,也是本文讨论的手术适应症。由于人类感知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19例.分别应用Anderson法,Parks法,并添加斜视手术量.手术设计既要考虑到其静止眼位的位置、方向和度数,又考虑到斜视的性质、和斜视度,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结果 代偿头位治愈17例,好转2例.斜视矫正:正位18例,外斜欠矫1例.视力提高19例.前方眼球震颤消失9例,好转10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好转.结论 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获得较好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有斜视11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斜视角度和注视眼的关系进行中间带的移位以及斜视的矫正。结果9例术后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术后残留15°面转角,1例残留10°上斜视,所有患者原在位视力均提高两行以上。结论通过中间带移位及斜视度叠加矫正斜视,可以明显改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及外观,并能提高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15.
Duane综合征的病因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Duane综合征的病因及手术方法和效果 ,为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  5 4例Duane综合征病人 ,Ⅰ型内斜视 3 6例 ;Ⅱ型外斜视 1 6例 ;Ⅲ型 2例原在位无斜视 ;46人有代偿头位 ;7人内转时伴上转和下转。外斜视 :同侧外直肌后徙 8~ 1 4mm ,内斜视 :单侧者同侧内直肌后徙6~ 7mm ,双侧者双内直肌后徙 5 5~ 6mm ,Ⅲ型 :患眼外直肌后徙 8mm ,内直肌后徙 5mm。术后随访 2~ 1 1年。结果  42人眼位满意 ,46人异常头位减轻或消失 ,7人内转时上转和下转消失。结论 水平肌大量后徙可以消除代偿头位 ,恢复原在位眼位 ,患眼外直肌大量后徙对于解决后退征和内转时伴上转和下转有重大作用 ,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分级评估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内转受限,内转时睑裂缩小,伴有上下射,外转受限伴外转时睑裂开大。所有患者均有异常头位。保持头正位情况下测量双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手术设计选择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患眼外直肌后徙量小且同时行Y形劈开,健眼外直肌后徙量大,根据患眼注视斜视度设计或较患眼多1~3mm。

结果:手术前后健眼注视斜视度比较有差异(Z=-4.158,P<0.01); 手术前后内转受限程度比较有差异(Z=-2.640,P=0.008); 手术前后外转受限程度比较无差异(Z=-1.732,P=0.083); 手术前后异常头位角度比较有差异(Z=-4.181,P<0.01); 手术前后眼球后退程度比较无差异(Z=-1.414,P=0.157); 手术前后眼球上下射程度比较有差异(Z=-3.115,P=0.002); 术前有10例(83%)患者存在立体视功能,术后有11例(92%)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并且50%患者立体视锐度进一步提升。

结论: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联合患眼外直肌Y形劈开可有效改善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斜视度、异常头位角度、上下射现象以及立体视锐度,并且不加重患眼外转受限及眼球后退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上斜肌延长术治疗Brown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斜肌延长手术在Brown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Brown综合征的患者施行上斜肌延长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的眼位、双眼视觉、上斜肌的功能状态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6例患者第一眼位均正位;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未出现上斜肌功能不足;代偿头位均消失,无A-V型斜视发生;有双眼视觉的5例,其中4例有融合功能,2例恢复立体视觉.结论 上斜肌延长手术治疗Brown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眼皮肤白化病(OCA)合并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INS)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OCA伴INS儿童。患儿均行详细眼科一般检查、眼球运动描记等检查。手术方式及手术量根据患儿伴或不伴代偿头位、斜视、集合阻滞等设计。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术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斜视度、代偿头位、眼球震颤强度的变化。结果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8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2.41±1.78)岁。平均随访(13.6±12.7)月(3-41月)。伴代偿头位者77例,其中下颌内收型最多见(63例)。合并斜视者38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6例,共同性外斜视12例。存在集合阻滞现象者2例。术后观察,无一例出现视力下降。较大年龄患儿BCVA较术前平均增加0.1logMAR。代偿头位均明显改善,眼球震颤强度均明显减低。斜视患者眼位均正位。结论对OCA合并INS的儿童进行眼球震颤手术能提高视功能,改善代偿头位,减轻眼球震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斜肌延长手术在Brown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Brown综合征的患者施行上斜肌延长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的眼位、双眼视觉、上斜肌的功能状态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6例患者第一眼位均正位;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未出现上斜肌功能不足;代偿头位均消失,无A-V型斜视发生;有双眼视觉的5例,其中4例有融合功能,2例恢复立体视觉.结论 上斜肌延长手术治疗Brown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Li YP  Zhao KX  Ma HZ  Guo X  Zhang W  Chen X  Zhu LN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107-1110
目的 探讨双侧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DRS患者123例,其中双侧DRS 24例(19.5%),回顾性分析双侧DRS的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 24例双侧DRS中男14例(58.3%),女10例(41.7%),年龄2~23岁.Ⅰ型16例(66.7%),Ⅱ型1例(4.2%),Ⅲ型7例(29.1%),其中Ⅲ型内斜3例,Ⅲ型外斜4例.伴有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11例,术后8例(73%)明显改善或消失.合并异常头位者15例,术后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有眼或全身合并症者7例(29%).水平斜视手术行单眼内或外直肌减弱术13例,双眼手术者11例;术后视远视近水平斜视均≤10△者21例(91%),水平斜视欠矫1例,过矫2例;并且所有患者术前眼球运动受限和眼球后退情况不同程度改善.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10△者7例(64%),均伴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其中行垂直肌或斜肌手术者4例.结论 双侧DRS男性较常见,水平斜视明显,合并垂直斜视多见,明显的垂直斜视与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有关.双侧DRS的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对是否存在水平直肌和垂直肌异常神经支配因素的评价;术前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比较,判断是否解除了机械性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