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直肠拖出双吻合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以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技术实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利用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保肛术,对1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癌肿切除术。肿瘤下缘距肛缘4—7cm,平均5.5cm。Dukes分期:A期9例,B期5例,C期1例。结果15例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术后发生1例(7.7%)吻合口狭窄。全组平均随访20个月,其中有1例(5.8%)局部复发。全部病例均存活;无排尿功能障碍;80.0%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良好。结论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安全可行,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保肛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并双吻合器吻合在超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利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技术,充分分离直肠并离断肿瘤近端后经肛门拖出,直线型闭合器切闭肿瘤远端,圆型吻合器行端端吻合,均成功保肛,术后病理检查残端无肿瘤遗留,发生吻合口漏1例(5.3%),切口感染1例(5.3%),无手术死亡。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并结合双吻合器技术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安全可靠的,它可以大大提高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8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08例中男131例,女77例,年龄21~99岁,平均53.7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6~8cm。Dukes分期A期76例,B期122例,C期10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201例,其中高分化者86例,中分化者100例,低分化者8例,黏液腺癌7例。腺瘤癌变7例。结果 208例术后随访率为87.5%(182/208),中位随访时间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3.8%),吻合口狭窄3例(1.4%),排便功能在术后12~24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每日1~3次。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9%(9/182),肝转移率为14.2%(26/182),5年生存率为72.5%。结论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既能保持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又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采用保留肛门外括约肌乙状结肠拉出手术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67例肿瘤距肛门7.0cm以内的低位直肠癌,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乙状结肠拉出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2~5年,(5年以上者不入组统计)生存率分别为1年为92.53%,3年为80.6%,5年为73.13%。出院后全部病人肛门排气、排便均正常。随诊期内死亡病例均为远处转移及死于无相关之原因。结论:决定直肠癌预后因素的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临床分期,与低位保肛术式无关,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地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治疗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10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排便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分别出现了1例吻合口瘘患者,1例吻合口狭窄患者,1例早期肠梗阻患者,没有出现感染症状,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大小为6.00%,对照组的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大小为24.00%,术后还出现了3例感染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保证手术过程更加安全、高效,对于术后预后处理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兵  傅传刚 《武警医学》2006,17(5):371-374
直肠癌是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低位直肠癌占70%[1],其术式选择是近年争论的热点之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ne,DST)的出现使低位、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术成为可能,拓宽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弯管型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总结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用弯管型吻合器对 4 2例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吻合手术的应用体会。 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出血、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且端侧吻合的直肠近端肠管具有一定的粪便储存功能 ,有效地预防了直肠癌术后的稀便问题。对于拒绝接受 miles手术的直肠癌病人 ,亦可使用弯管型吻合器做低位直肠癌手术 ,取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结论 国产弯管型吻合器的长度及弯度均较适宜 ,手术对于低位直肠的吻合经腹用吻合器做端侧吻合 ,灵活性明显优于直型吻合器 ,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性能安全可靠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术后排便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方法 对176例行吻合器吻合术、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及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随访排便功能2~3年并进行评价。结果 176例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4.9%。其中吻合器吻合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100%,正常便意100%。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95.8%,正常便意87.5%。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84.4G,排便次数无一定规律。结论 排便功能与保肛术式及吻合平面有关,保留解剖肛管者可具有良好排便控制能力。吻合器吻合术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术后4~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自 1939年Dixon术式应用于直肠癌手术以来 ,至今仍为直肠癌保肛术的最佳术式 ,但Dixon选择的病例多为直肠上段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我们自 1997年以来 ,采用超低位前切除肛门外吻合技术用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6月~ 1999年 5月采用超低位切除肛门外吻合术行直肠癌保肛手术 42例 ,其中男性 2 6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4~ 72岁 (平均 5 1岁 )。肿瘤下缘距肛缘 4~ 7cm 2 8例 ,7~ 9cm 14例 ,DukeA期 8例 ,B期2 2例 ,C期 12例。1 2 手术方法 本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国内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院1986~1993年对42例低位直肠癌采用“改良式”乙状结肠拖出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此术式有并发症,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无法手术切除或切除不完全的CLM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先行TACE,1周后在CT引导下行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然后注入超液化碘油与丝裂霉素+阿霉素混合乳剂适量。对照组38例仅行TACE。结果:治疗组CR 4例(10.2%),PR 34例(87.2%),有效率(CR+PR)97.4%,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45.8%、31.3%。对照组CR 1例(2.6%),PR28例(73.7%),有效率(CR+PR)76.3%,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22.6%、9.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转移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HT伴PTC(HT组)和57例PTC(非HT组)共92例单发癌结节患者超声图像特征,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结果:HT组的癌结节内粗钙化比例为45.71%,明显高于非HT组的17.54%[x2=8.488,P=0.004,OR=3.958(95%CI:1.526-10.264)].非HT组中癌结节多表现为低回声伴微小钙化.非HT组的癌结节内微钙化的比例为63.16%,明显高于HT组的34.29%[x2 =7.244,P=0.007.OR=1.784(95 %CI:1.177-2.703)];且非HT组的癌结节低回声的比例为86.96%,明显高于HT组的54.28%[x2=ll.286.P=0.001.OR=3.257(95%CI:1.559-6.806)].两组癌结节在大小、形态、边界及CDFI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HT合并癌结节的超声表现,有助于提高HT背景下的甲状腺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我国健康人与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及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提取335例健康受试者和3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样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UGT2B7基因型,研究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受试者和结直肠癌患者的UGT1A1*6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8.07%和16.52%,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OR值(95%CI)为3.34(2.12~6.72);健康受试者组和结直肠癌患者组UGT1A1*28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7.32%和11.50%,有显著性差异(P〈0.05),OR值(95%CI)为1.73(1.21~1.84);表明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有一定关联;UGT2B7-1和UGT2B7-2的基因突变频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相关联,UGT1A1*6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是结直肠癌高危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MPR和沿病变长径的CPR。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对浆膜层浸润的显示率为93.1%(27/29),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为83.3%(5/6),远处脏器转移显示率为60.0%(3/5),肿块显示率为100.0%(36/36),肿瘤供血显示率为100.0%(23/23)。结论:MSCTMPR和C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2型糖尿病(病程≤5年)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特点,为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观察两组动脉狭窄发生率、动脉狭窄病变分布及动脉狭窄程度等内容。结果: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6.71%,而N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82%,差异显著。两组动脉病变均以多支狭窄为主,DM组多支动脉狭窄率占79.25%,而NDM组占49.00%,差异显著。两组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显著。结论: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脑动脉狭窄,且狭窄范围更广泛、多发。病程5年之内的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显示直肠前突的X线和MRI排粪造影两种方法,进一步探讨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技术.方法: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32例纳入研究,年龄22~77岁,平均48岁,均为女性;全部X线和MRI排粪造影检查.比较两种图像显示直肠前突及其程度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种技术均良好显示了全部的直肠前突,X线排粪造影直肠前突程度高于MRI排粪造影.X线排粪造影显示肠并发症(84例次)明显高于MRI排粪造影(26例次,P<0.01);其它肠外并发症则X线排粪造影显示(12例次)不如MRI排粪造影(40例次,P<0.01).结论:X线和磁共振排粪造影各有优缺点,前者在显示直肠前突本身和肠并发症更佳,后者则有利于显示肠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微波热凝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32例(共34个病灶)。微波频率2 500MHz,功率60~80W,每个固化点加热10~15min。根据肿瘤的直径及形状进行单点固化或者多点多次固化。结果:肿瘤MCT治疗后即刻,MS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治疗后2个月复查MSCT显示病灶消失者(CR)4例,病灶缩小>50%者(PR)19例,有效率(CR+PR)为67.6%。随访3~40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22/32),46.9%(15/32),28.1%(9/32)。相关并发症为气胸4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MSCT引导经皮穿刺MCT治疗周围型肺癌是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和乳腺X线密度等级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1621例乳腺X线受检者中,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92例经手术及其它影像手段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按受检者年龄将患者分成≤30、31~40、41~50、51~60及≥61岁共5组,按乳腺百分密度分成〈25%、25%~50%、51%~75%及〉75%共4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密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密度逐渐减低,在41~50岁和51~60岁两组之间密度变化最显著(Z=-11.7,P〈0.001)。62例乳腺癌在5个年龄组中按从低到高其检出率分别为2.1%、1.1%、3.3%、4.3%和10.9%,在4个密度等级组(从低到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7.7%、16.1%、21.0%和45.2%。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Waldχ2=40.9,P〈0.001),随乳腺密度增长呈升高趋势(Waldχ2=17.6,P〈0.001);年龄每增长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年龄段的3.0倍(OR值=3.0);密度每增加1个等级,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密度组的1.9倍(OR值=1.9)。乳腺良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乳腺密度与良性病变检出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及乳腺密度均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更大,乳腺密度与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关系在绝经后的老年女性更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三维主动脉增强磁共振造影技术(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动脉瘤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病例均进行3DCEMRA检查。增强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1WI和/或T2WI。CEMRA扫描后行横断位FSET1WI。观察指标包括动脉瘤的起始位置、真假性、范围(长度和最宽直径)、有无血栓、动脉瘤周围结构有无异常等。结果:①动脉瘤的位置:32例动脉瘤中,8例为胸主动脉瘤,22例腹主动脉瘤,1例髂血管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②动脉瘤的真假性:25例呈真性,7例呈假性;③动脉瘤的范围:长度范围为25~162mm,平均长度为80.4mm;宽度范围为32~101mm,平均宽度为54.8mm;④伴有血栓情况:12例动脉瘤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⑤动脉瘤累及分支情况:1例累及右侧颈总动脉,7例压迫左肾动脉,9例向髂动脉延伸或累及;⑥动脉瘤周围情况:2例动脉瘤可见周围组织炎症表现。结论:3D CE MRA是一种对评价胸腹部大血管动脉瘤的有效微创伤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CD166和TSPAN-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66和TSPAN-1蛋白在120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结肠腺瘤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166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20%、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AN-1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20%、9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6和TSPAN—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有关(P〈0.01);CD166和TSPA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24,P〈0.001)。二者表达完全一致率高达36.7%(44/120)。结论:CD166和TSPAN—1基因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发展有关,两者在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