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胃肠道浆肌层吻合、黏膜外吻合、一层吻合和二层吻合对吻合愈合的影响。方法家兔分成4组,即浆肌层吻合组、二层吻合组、一层吻合组和黏膜外吻合组。每组10只,每只动物行1个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2个回肠端端吻合和2个结肠端端吻合。术后第3和7d,每组分别各取5只动物,测定吻合破裂压(ABP)、组织羟脯氨酸(HP)含量并做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第3d,各组AB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二层吻合、一层吻合和黏膜外吻合的AB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十二指肠浆肌层吻合的ABP高于二层吻合和一层吻合(P〈0.05);回肠浆肌层吻合的ABP高于二层吻合(P〈0.01);结肠浆肌层吻合的ABP高于二层吻合、一层吻合和黏膜外吻合(P〈0.05)。术后第3d,胃十二指肠和回肠吻合的各组HP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肠二层吻合HP含量高于一层吻合(P〈0.05);术后第7d回肠、结肠吻合的各组H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十二指肠浆肌层吻合HP含量高于二层吻合(P〈0.025)。术后第3d,胃十二指肠和回肠吻合的各组炎症程度相似,结肠黏膜外吻合的炎症反应轻于二层吻合(P〈0.05);术后第7d,胃十二指肠和结肠吻合的各组炎症程度相似,回肠浆肌层吻合炎症反应轻于二层吻合(P〈0.05)。术后第7d,胃肠道吻合各组黏膜愈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浆肌层吻合和其他手工吻合一样安全可靠,但更加简便。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浆肌层吻合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浆肌层吻合的可行性。方法中国家兔分成4组,A组(浆肌层吻合)、B组(二层吻合)、C组(一层吻合)和D组(黏膜外吻合),每组10只。每只动物行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回肠端端吻合(2个)和结肠端端吻合(2个)。术后测定吻合破裂压、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术后第3天,A组胃肠道吻合的吻合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与B、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7天,A组吻合破裂压在胃十二指肠吻合中高于B、C组(P〈0.05),回肠吻合中高于B组(P〈0.01),结肠吻合中高于B、C、D组(P〈0.05);胃十二指肠吻合组织羟脯氨酸含量A组高于B组(P〈0.05),和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组的炎症反应在胃十二指肠吻合中与B、C、D组相似,回肠吻合中最轻,结肠吻合中与B组相似。结论胃肠道浆肌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浆肌层吻合在小肠吻合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行胆管(或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 浆肌层吻合组(n=20)和二层吻合组(n=20),浆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浆肌层吻合,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二层吻合.术后观察与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小肠吻合口漏、狭窄、梗阻和出血)发生情况、肠道恢复排气时间等.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浆肌层吻合组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为(3.6±1.2) d,二层吻合组为(3.6±0.9) 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浆肌层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吻合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吻合方法对犬小肠手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成年犬12条,根据吻合部位不同随机分为A、B2组,A组距离屈式韧带100 cm小肠采用双层吻合,距离屈式韧带200 cm小肠采用单层吻合;B组反之.术中记录2种吻合方式的操作时间.术后7d再次手术,找到吻合口并评价吻合口周围粘连分级,测量吻合破裂压(ABP)、小肠浆肌层破裂压.结果 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后局部粘连分级末见明显差异;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ABP分别为(325.83±88.03)和(331.25±70.33) cmH2O(1 cm H2O=0.098 kPa,P>0.05);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浆肌层破裂压分别为(185.42±40.87)和(182.08±20.72) cm H2O(P>0.05);单层吻合和双层吻合时间分别为(17.08±3.20)和(23.50±2.50) min(P <0.01).结论 单层吻合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浆肌层吻合在小肠与大肠吻合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需行回肠与横结肠吻合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浆肌层吻合组(n=25)和二层吻合组(n=25),浆肌层吻合组行回肠末端-横结肠端端浆肌层吻合,二层吻合组行回肠末端-横结肠端端二层吻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吻合时出血量、吻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浆肌层吻合组与二层吻合组吻合时出血量、术后肠吻合口漏发生率、肠道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1.00±3.24)ml比(10.28±2.99)ml、4.0%比8.0%(、3.72±1.59)d比(5.08±3.36)d、(4.72±1.59)d比(6.08±3.36)d和(8.47±2.32)d比(10.26±2.61)d,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浆肌层吻合组吻合时间为(11.74±2.02)min,较二层吻合组的(16.44±2.06)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肌层吻合在小肠与大肠吻合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在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治疗的238例胸段食管癌和24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吻合口按常规方法处理(常规组),140例改进了处理方法,吻合前在吻合口胃侧吻合器中心杆处予以1号丝线作浆肌层荷包缝合并结扎(改进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0.798,0.634,0.362,x2=0.605,P>0.05);两组患者吻合器使用类型、吻合口位置、吻合器食管端组织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18,0.221,t=0.459,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进组吻合器胃端组织质量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6,P<0.05);改进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操作简单、安全,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可以有效减少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3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均采用食管上盲端前壁肌层U形翻转,即经胸膜外入路充分游离食管上端及瘘管,近气管侧缝扎切断瘘管。用剪刀将远端食管前壁纵行剪开5min,吻合前距吻合口上方10min处行食管上下两端浆肌层缝合3针,然后距吻合口上方15~20min处将食管前壁肌层切开,从切开处向吻合口方向从两侧纵行切开肌层至吻合口约5mm,轻轻分离前壁肌瓣,形成U形向下翻转,缝合在食管远端浆肌层上。结果 32例中17例采用此方法未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成功行一期胃代食管术。结论 食管上盲端前壁肌瓣U形翻转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Ⅰ、Ⅱ型食管闭锁采用一期胃代食管术,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小承气合剂促进结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组织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小承气合剂对促进结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组织愈合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20)与对照组(n=20),2组均行结肠切除吻合术造模。实验组大鼠术后早期灌服小承气合剂,对照组大鼠同期灌服净化自来水。分别于术后第3、7和14天每组取相同数量大鼠进行剖腹探查,取吻合口及周围肉芽组织,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和胶原纤维密度(Masson染色)。结果术后第3天,吻合口胶原已经开始增生,但纤维纤细,尚未形成束状纤维束,实验组大鼠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纤维密度较对照组增高(P<0.05);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明显纤维化,但纤维束较细,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大鼠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4天,吻合口组织呈现广泛纤维化,且纤维束较粗,排列较整齐,2组大鼠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纤维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承气合剂可促进术后胃肠吻合口愈合,可能有益于结肠吻合口漏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抗胃食管反流、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的术式。 方法 选杂种犬 5 8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31条犬 ,自贲门横断 ,食管黏膜延长 1.5~ 2 cm;切除部分胃小弯 ,剥除大弯侧保留部分浆肌层 ,成形为宽 3~ 3.5 cm、长 4~ 5 cm黏膜管 ,行食管胃黏膜、肌层分层吻合。对照组 :2 7条犬 ,用“深套叠”术式。于术后 3~ 180天检测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突入胃内结构长度、肌层吻合口直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黏膜游离缘直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实验组能耐受较高胃内压 ,胃与食管压力差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突向胃腔内结构厚度两组相差 1倍以上 ;实验组成形黏膜血供良好 ,吻合口愈合及缝线脱落早于对照组。 结论 适当剥除肌层不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成形黏膜瓣薄软 ,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 ;黏膜层密缝对合严密、愈合快 ,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不同平面吻合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ichitosan,CMCH)-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膜预防结肠吻合口粘连的效果及其对吻合口愈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 取6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2),按Buckenmaier等的方法 制备鼠结肠吻合口动物模型.对照组吻合口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用3cm×2cm的CMCH-CMC膜包裹结肠吻合口部位.于术后7 d和14 d观察吻合口粘连情况;测定吻合口抗张强度,并与6只正常大鼠结肠抗张强度进行比较;检测吻合口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含量. 结果 术中及术后共死亡5只大鼠,实验组2只,对照组3只.术后7、14 d粘连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67±0.15)、(2.29±0.18)分(P<0.05),实验组分别为(0.50±0.16)、(0.45 ±0.14)分(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抗张强度对照组分别为(138.67±16.65)、(178.36±20.10)mmHg(1 mmng=0.133 kPa,P<0.01);实验组分别为(130.81±18.38)、(172.74±22.18)mm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吻合口抗张强度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HP含量对照组分别为(55.47±12.89)、(137.14±16.81)lag/mg干重组织(P<0.01);实验组分别为(84.47±11.87)、(146.07 ±14.81) tg/mg干重组织(P<0.01);术后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MCH-CMC膜在预防结肠吻合口周围粘连形成的同时不干扰吻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预变性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探讨神经端侧吻合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Wistar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预变性0、1、2、4、8、16周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 结果 (1)预变性0、1、2周组电生理检测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预变性4、8、16周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及着色均显著优于预变性4、8、16周组.(2)预变性0、1、2周组之间J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变性4、8、16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衰退.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的最佳时机应控制在2周之内,超过4周后,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端端或端侧吻合后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 P物质 (SP)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雌性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4只 ;实验组为 4组 ,正常对照组为 1组。实验组 :切断双侧腓总神经。将左侧腓总神经远侧断端吻合至胫神经侧方 ,右侧行腓总神经端端吻合 ,术后 1、2、4和 2 7周于各时间点分别在神经吻合口、腰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处取材 ,每次 4只进行 CGRP和 S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 :不行神经切断及吻合术 ,1周后检测同上。 结果 实验组术后 1周在腰段脊髓后角和背根神经节中 CGRP和 SP的表达均显著减少 ,术后 4、2 7周 ,CGRP和 SP在腰段脊髓后角的表达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在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却无显著变化。端端、端侧吻合的两侧 CGRP和 SP变化的趋势一致 ,但在腰段脊髓后角的 4个时间点的样本中 ,端端吻合的表达显著高于端侧吻合。对坐骨神经进行乙酰胆碱酯酶 (Ach E)、SP、CGRP和 PGP9.5染色显示神经纤维均可通过端端与端侧神经吻合口。 结论 再生的神经纤维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口 ,端侧吻合中感觉神经的恢复与端端吻合相似 ,但恢复的程度稍差于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大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愈合的能力,为临床行结肠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半结肠端端吻合,B组行左半结肠端端吻合.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处死两组各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测量吻合口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并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第4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26±506)μm2和(732±376)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两组MMP-13的表达分别为(1726±509)μm2和(1161±753)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199±90)μm2和(314±135)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术后第7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64±508)μm2和(869±378)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228±79)μm2和(374±130)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结论 在结肠吻合术后,大鼠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和MMP-13的表达明显低于左半结肠,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左半结肠,提示右半结肠吻合愈合能力明显强于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15.
于华 《腹部外科》1997,10(2):90-90
患者:女,62岁。因疑为直肠癌行肛门指检:肛门外观正常,手指插入顺利,距肛门约6~7cm处可触及一环形肿物下绿,腔狭窄,手指无法插入。指套染血。纤维结肠镜检发现:距肛门7cm可见一菜花状肿物。病理报告:高分化腺癌。诊断:低位直肠癌。行经腹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根治术。手术顺利。直肠端端吻合:先以直肠吻合器吻合,后以丝线间断缝合浆肌层。吻合后查吻合口无粘膜外露,无血运障碍。于吻合口左侧安置带侧孔乳胶引流管一根,引出体外并和腹壁缝合固定。缝合切日,术毕。术后给以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半坐位,抗感染,输液及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10只,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 B组同 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在距吻合口1.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并将连接肌肉的腓总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1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 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均有明显差异.结论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局部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在兔盲肠穿孔建立腹腔感染的动物模型,12h后行肠切除及肠吻合。动物分成4组(每组32只),各组吻合口表面所涂试剂不同:生理盐水组、生物蛋白胶组、VEGF组及VEGF+生物蛋白胶组。于手术后第3、5、7及14天统计各组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测量未发生吻合口漏的动物的吻合口破裂压,检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表达情况。结果生物蛋白胶组及VEGF组的吻合口漏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生物蛋白胶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术后第14天,VEGF+生物蛋白胶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除VEGF组)均较其余3组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应用生物蛋白胶局部缓释VEGF能够促进肠吻合口愈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腹腔化疗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腹腔化疗(EPIC)单用5-Fu和联合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LV)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大鼠制成结肠吻合口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5-Fu组和5-Fu+LV 3组,各组15只,于术后1~5 d每天腹腔分别注入NS 20 ml/(kg*d)和5-Fu 20 mg/(kg*d)+NS 20 ml/(kg*d)及5-Fu 20 mg/(kg*d)+LV 10 mg/(kg*d)+NS 20 ml/(kg*d),于术后第7 d切取吻合口标本,观察吻合口并发症并测定吻合口破裂压(ABP)和吻合口羟脯胺酸(HPC)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发生切口部分裂开1例,吻合口漏1例; 5-Fu组发生吻合口漏4例,死亡2例; 5-Fu+LV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死亡1例,各组间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BP生理盐水组为(169.1±32.6) mm Hg (1 mm Hg=0.133 kPa),5-Fu组为(116.8±25.5) mm 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5-Fu+LV组为(154.9±31.2) mm Hg,与5-Fu组比较,P<0.05.HPC生理盐水组为(1.54±0.28) μg/mg,5-Fu组为(0.92±0.33) μg/mg (P<0.01); 5-Fu+LV组为(1.24±0.29) μg/mg, 与5-Fu组比较,P<0.05.结论用5-Fu行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结肠吻合口的愈合有明显影响,联合使用LV可减轻5-Fu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白蛋白、前白蛋白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确诊为直肠癌且采用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其分为发生组20例和未发生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MMP-9、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并对血清MMP-9、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吻合口漏发生组血清MMP-9在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均高于未发生吻合口漏组(P<0.05),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天、第5天明显低于未发生吻合口漏组(P<0.05),血清前白蛋白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均低于未发生吻合口漏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9、白蛋白、前白蛋白均为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MP-9联合白蛋白、前白蛋白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高于血清MMP-9、白蛋白、前白蛋白单项检测。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应用价值。方法自1985年8月至2008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4例,术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2.0~2.5cm浆肌层剥除,施行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最后在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一针,同定套入的胰腺残端。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观察患者消化道重建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者中,术后胰漏8例(4.6%),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