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CRI)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选择行CVC 301例,依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感染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并观察不同置管位置病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结果纳入本研究行CVC 301例中共发生感染53例(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及导管种类与CVC发生CRI无关,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及置管位置均与CVC发生CRI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及置管位置均是CVC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CRI率分别为10.1%和24.1%,CRI率颈内静脉置管低于股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中颈内静脉置管CRI多为革兰阳性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而股静脉置管CRI多为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为减少CVC发生CRI,置管前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并尽可能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对CVC发生CRI者,应依据细菌谱针对性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从而为临床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提供指导依据。结果 60例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患者中,隧道口感染35例,占58. 33%;出口感染15例,占25. 00%;导管定植7例,占11. 67%;菌血症3例,占5. 00%。经血液培养共检出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最多,为59株,占71. 95%;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21株,占25. 61%;真菌2株,占2. 44%。经过分析可以了解到,年龄≥50岁、未使用抗菌药物、透析次数≥20次以及发生皮肤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 0. 05)。结论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未使用抗菌药物、透析次数和皮肤感染,应严格控制感染因素,做好防范措施,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8月选取本院血液中心收治的150例行CVC置管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置管期间行血液科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置管期间行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穿刺点肿胀率、肢体疼痛率、血栓发生率、患者治疗依从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二聚体(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穿刺点肿胀率、肢体疼痛率、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患者治疗依从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肾病血液透析行CVC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率,延长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血液透析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院诊治的539例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539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61例,感染率为11.32%。61例患者中穿刺部位局部感染39例,占63.93%;患者有或无全身感染症状,导管血或外周血培养阳性36.07%。61例患者经细菌培养,共培养出67株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经logistic多元分析,年龄≥60岁、置管时间≥5周、合并糖尿病肾病、防护依从性是血液透析置管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股静脉置管、浓肝素封管法、血红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异常、较低的防护依从性以及合并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与透析时间过长均为血液透析置管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原因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血液透析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PDCA护理对行血液透析的PICC置管患者的影响及血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02例进行血液透析的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发生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4.00%(P0.05)。102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导管血行感染,感染率为13.73%;检测出导管血行感染病原微生物共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占比为75%,革兰阴性菌3株,占比为25%。患者年龄≥60岁、贫血、患有糖尿病、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的导管血行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无贫血、无糖尿病、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P0.05);将单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贫血、糖尿病、导管置留部位、血清白蛋白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贫血、糖尿病、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是导管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行血液透析的PICC置管患者实施PDCA护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血行感染率,患有贫血、糖尿病、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是导管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率,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2所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43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换药次数、血象、化疗时间和合并症等因素.选择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感染与年龄分布及文化程度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发生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穿刺部位和穿刺次数没有关联(P>0.05).而置管时间的长短与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存在关联(P<0.05);统计分析显示是否出现血流感染与化疗次数、外周血象和糖尿病均存在关联(P<0.05).结论:对于PICC置管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置管时间、化疗次数、外周血象和是否伴随糖尿病等,应加强预防,控制其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患者 CVC 使用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我科612例 CVC 置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总结归纳,制定应对措施。结果 CVC 非计划性拔管主要与患者自身因素、导管内形成血栓因素、导管固定不当因素、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关。结论 CVC 置管后的导管维护非常重要,应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导管护理,可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ICU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将入住NICU并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置管部位、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和(或)泌尿系统感染进行分析,进而找到护理干预点。结果置管部位、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和(或)泌尿系统感染是深静脉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护理应着重对置管部位、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和(或)泌尿系统感染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0例患者中12例(7.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与置管感染与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有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状况,并提出预防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住ICU期间留置CVC 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置管期间是否发生导管感染分为感染组98例和未感染组542例。对该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可能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VC感染的发生率为15. 31%。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最常见,占44. 9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导管类型、APACHEⅡ评分、穿刺部位、CVC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合并糖尿病、白蛋白、血红蛋白、操作人员经验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抗生素使用时间长、APACHEⅡ评分高、CVC穿刺次数多、白蛋白水平低是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P <0. 01)。结论 ICU患者发生CVC感染的风险较高,影响因素较大,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来源,提高ICU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手术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急诊手术且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导致急诊手术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9例急诊手术深静脉置管患者中,共有54例患者发生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21.69%。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培养出致病菌6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6.77%、革兰阴性菌占35.48%、真菌占17.7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置管位置在股静脉、穿刺针数≥3针、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14 d及双腔导管等是急诊手术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穿刺前外科洗手及超声引导下穿刺则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急诊手术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与患者年龄、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熟练程度及导管类型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血液净化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导管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行血液净化CVC置管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1例。常规组开展常规置管护理,试验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舒适度、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导管不良事件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置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舒适度、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导管不良事件及CRBSI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穿刺成功、导管留置、住院时长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CVC置管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血液净化患者舒适度、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及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行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7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时间分为实验组(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385例和对照组(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3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比较两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皮肤感染、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前白蛋白(PA)]、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皮肤感染、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有助于优化监测目标管理,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因素以及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对应的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纳入患者术后是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C置管术后患者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运动刺激、SAS评分以及SDS评分与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运动刺激为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 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运动刺激为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降低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362例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193例患者则加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置管与相关临床指标、各类型疾病CRBSI感染率、已发生CRBSI的相关临床指标与不良医疗事件、家属总体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糖尿病肾病、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RBSI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CRBSI感染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CRBSI时间显著性高于对照组,CRBSI持续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总体护理满意度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对193例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部位进行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术的重症患者进行导管类型、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等相关性感染因素的分析,并针对其感染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加强CVC置管的无菌措施、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等.结果经精心有效的护理,193例患者中因导管堵塞3例,因感染拔管6例.针对CVC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相应护理,可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腰大池引流患者合并颅内感染相关风险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我院ICU进行腰大池引流的患者11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精心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发生颅内感染的28例患者进行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脊液循环不畅和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ICU腰大池引流患者合并感染可能与置管前GCS评分、置管时间、置管次数和引流口脑脊液漏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ICU腰大池引流患者发生感染与引流口脑脊液漏、置管时间和置管次数相关,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脑脊液循环不畅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SBI)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137例MHD留置导管患者资料,其中有22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115例作为未感染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22例发生CRB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5株,根据占比顺序分别为革兰阳性菌80. 0%(其中表皮葡萄菌51. 43%、金黄色葡萄球菌17. 14%、邓路葡萄球菌5. 71%,头状葡萄球菌5. 71%)、革兰阴性菌20. 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 43%、大肠埃希菌5. 71%、褪色沙雷菌2. 86%);年龄> 65岁、留置导管时间> 24个月、高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肾病、长期植入导管及护理标准不达标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革兰阳性菌为CRBSI感染的首要病原菌,而高龄、糖尿病肾病、导管置管时间> 24个月、空腹血糖> 7. 1 mmol/L、营养不良、贫血、长期导管植入及护理操作指标不达标为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血糖水平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护理操作严谨性和标准性,并根据病原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128例,观察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别,分析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28例病人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28例,发生率为21.9%;25例病人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9.3%,共检出病原微生物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使用广谱抗生素、体重指数、淋巴细胞计数、吸烟、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对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有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广谱抗生素、体重指数、气管插管、淋巴细胞计数为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90d后死亡率(46.4%)高于无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4,P=0.000)。[结论]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比较多见,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使用广谱抗生素、体重指数、气管插管、淋巴细胞计数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需要加强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使用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related infections,CVC-RI)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临时中心静脉插管的13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CVC-RI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132例患者中,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49例次,符合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人31例,CVC-RI发病率为23.5%.②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时间最短9d,最长41d,不同置管时间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分别为13例(41.9%)和18例(58.1%).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VC-RI患者相关培养中革兰阳性菌17例(54.8%)和革兰阴性菌14例(45.2%),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年龄、留置时间、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他处感染、糖尿病、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是导致CVC-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①年龄、留置时间、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他处感染、糖尿病、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导致CVC-RI的危险因素.②静脉置管时间大于2周的患者CVC-RI发生率明显增高.③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患者CVC-RI的发生无明显差异.④CVC-RI患者中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发生感染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