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PMR)和颞动脉炎(TA)常见于老年人,二者关系密切。巨细胞性动脉炎(GCA)是TA的同义词,但有时GCA又包括了临床上的PMR和TA。作者将GCA列为病理学诊断,PMR和TA为特殊的临床综合症。流行病学 Hunder等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州一组居民的医疗记录进行统计,PMR的发病率在50~59岁年龄组每年为2/10000,70~79岁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rheumatica,PMR)是一种以全身疼痛和僵硬伴血沉明显增快为特征的特殊的风湿状态,首发在颈部、肩部、臀部和骨盆带的近端肌群。巨细胞动脉炎(gaintcellarteritis,GCA)或颞动脉炎(temporalarteritis,TA)是一种大中血管的血管炎,常累及起源于主动脉弓的颅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非特异性骨骼肌肉疼痛和疲劳常与PMR/GCA相关。一、流行病学在高纬度地区发病率高,不同种族发病有差异。PMR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率约为600/10万,70~80岁是发病高峰,男女比率为1:1.8。GCA/TA的发病率较PMR低,50岁以上发病…  相似文献   

3.
<正>风湿性多肌痛(PMR)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近端肌群(肩胛带、骨盆带肌)及颈肌疼痛和僵硬,化验检查示经细胞沉降率(ESR)显著增快,伴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治疗上常需要长期进行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可合并巨细胞动脉炎(GCA)〔1〕。该病需与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内分泌性及恶性疾病等鉴别〔1,2〕。本文将对老年PMR的诊断和治疗现况进行综述。1发病率PMR好发于老年人和老年前期人群,发病呈急性或亚急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草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多发生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该病可与巨细胞动脉炎(GCA)见于同一患者.提示两者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我国PMR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性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症均好发于老年人,晚近一些文献报道两病间有密切关联。本文就两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研究两病的临床特点及相互关系,文中尚谈及两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动脉炎与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英  张源潮 《山东医药》2009,49(43):54-55
目的进一步提高巨细胞动脉炎(GCA)和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比分析19例GCA和38例TA患者的特征。结果与TA相比,GCA患者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偏晚(P〈0.01、P〈0.05),且临床上较多出现搏动性头痛、颞动脉异常、风湿性多肌痛(P均〈0.05),但颈部血管杂音、肢体无力、两侧肢体血压不对称发生率低于TA患者(P均〈0.05);GCA主要累及颞动脉,TA较多出现主动脉弓起始部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GCA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TA患者。结论GCA患者有明显的男性发病优势,发病年龄晚于TA,颞动脉累及所致症状相对较多,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7.
作者设立一种研究以评价甲低和巨细胞动脉炎及风湿性多肌痛是否有相关性,并是否有免疫学基础存在。 患者,方法和结果 在1981~87年间本院和Royal Northem医院老年病门诊对所有作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治疗的患者作了观察,并观察了患者的甲状腺情况。上述二种情况系根据临床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诊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0年~1996年间明确诊断的风湿性多肌痛(PMR)2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凡年龄≥50岁、出现晨僵(80%)、四肢肢带肌僵痛(80%)、乏力(70%)、发热(20%)及体重减轻(>5kg)、血沉≥50mm/1h者,可拟诊为原发性PMR,即投予小剂量强的松(10mg/d)。若在数日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缓解者,更有利于诊断,但需注意排除颞动脉炎、多发性肌炎及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PMR。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一种以颈部、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伴或不伴发热等全身反应为表现的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几乎全身血管均可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 主要侵犯大、中动脉, 病变呈节段性、坏死性, 组织病理学呈肉芽肿样炎症。我国目前尚缺乏GCA的流行病学资料, 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GCA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及脑血管事件。PMR发病率为GCA的3倍, 临床上需排除其他特异性疾病。GCA患者中40%~60%合并PMR, PMR患者中约15%合并GCA。为推进GCA和PMR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 制定了本规范, 旨在规范GCA和PMR的诊断和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潘正论  侯传云 《山东医药》2004,44(28):59-60
巨细胞动脉炎(GCA)在累及50岁以上老年人的颞动脉时又称巨细胞颞动脉炎(GCTA)。19世纪40年代,在多发大动脉炎中鉴别发现了年轻人GCA(JGCA)。GCA是一种大动脉血管炎,几乎全身血管皆可受累,主要侵犯弹力膜发育良好的大、中动脉,造成类似肉芽肿样炎症和全层动脉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风湿性多肌痛(PMR)和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差异,总结G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12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GCA组患者进行2∶1年龄、性别相匹配的PMR患者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点,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GCA住院患者共12例,男女比例1∶11,发病年龄(67±7)岁,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7/12,58%),PMR与GCA患者从发病到诊断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均是肩痛,与PMR患者相比,GCA患者病程中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为头皮痛(P=0.031)、下颌跛行(P=0.031)和偏头痛(P<0.01)。实验室检查可见GCA患者肌酸激酶较PMR患者稍高[(60±27)U/L与(41±15)U/L,t=1.098,P=0.029],其余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比较PMR症状起病的7例GCA患者及同期住院的24例PMR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影像学中血管超声病变检出率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不典型患者中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结论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病程中出现头皮痛、下颌跛行和偏头痛则提示GCA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Horton等于1932年首次提到颅内巨细胞动脉炎。1957年Barber首先命名风湿性多发性肌痛,他随访这类病人长达10年之久,他们并不发展成类风湿性动脉炎。Hamrin等提出应名为多发性肌痛动脉炎 (Polymyalgia arteritica)。风湿性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两者的治疗相同,即强的松龙或类似的皮质类甾醇。每日6~10毫克低剂量的强的松龙能够控制肩和髋部的初期强直和腰带疼痛,但不足以预防视觉并发症,为此每日需用40~50毫克。因此应告戒患有多发性肌痛综合症的每个病人任何突然影响颞部,头皮或枕骨部症状的扩大或蔓延,特别是视力的任何变化,应立即向医师报告,以便能立即增加皮质类甾醇的剂量,从而预防极可能发生的失明。12小时或甚至更短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幸。  相似文献   

13.
抗磷脂抗体(APA)是一类获得性自身抗体,通常以心脂素(cardiolipin)作抗原,用固相免疫分析法来检测它。已知它常见于结缔组织疾病等有关疾病中。风湿性多肌痛(PMR)和巨细胞动脉炎(GCA)是常一起发生的病变。内皮细胞损害是 GCA 的一种常见特征,而动脉闭塞则是这种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考虑到有 APA 的病人亦表现有血管闭塞,故作者认为这些抗体可能在 GCA 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为此,作者对一组伴有或不伴有活检证实为GCA 的 PMR 病人,测定其抗心脂索抗体(aCL)的阳性率,以了解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病人和方法共50例病人(女34人,男16人),其中30例为 PMR,另20例为 PMR/GCA。PMR 组平均年龄为71.2岁,PMR/GCA 组为72.4岁;两组的男女比分别为9:21和7:13。PMR 的诊断符合由  相似文献   

14.
张源潮  李鸣 《山东医药》2004,44(28):59-59
大动脉是指血管内径大于5mm,管壁厚度大于1mm的血管。大动脉具有三层管壁结构,其中中层又称肌层,富含一定比例的弹力纤维。大动脉搏动与心脏搏出共同维持血流脉动和脏器血流灌注。大动脉内血流为层流,分叉处有紊流。体循环大动脉主要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四肢大动脉和脏器大动脉。颅动脉网、肺动脉网、冠状动脉网是具有特殊性的动脉网。大动脉炎分为原发大动脉炎和继发大动脉炎。继发大动脉炎继发于感染、中毒、外伤等。1993年Chapel-Hill会议把原发大动脉炎分类为多发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国内一致认为多发大动脉炎由黄宛于1962年提出。有些文章把多发大动脉炎和大动脉炎混用,显然是不妥当的。另外,有些权威著作在论述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时,强调了其发病年龄特征。近年发现巨细胞颞动脉炎可能只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个亚型。巨细胞动脉炎可以侵犯中青年。这种以往认识上的滞后导致部分巨细胞动脉炎被误诊为多发大动脉炎。因此做循证医学分析时注意以上两点。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以老年人发病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我国至今尚无PMR的流行病学资料[1] 。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5例PMR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PMR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女3例,男2例。病程1~2 4月,平均(6 4±9 9)月。发病年龄47~  相似文献   

16.
1 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以颈、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伴有发热、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等全身反应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以下发病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女性较男性多2~2.5倍.国外报道PMR发病率为(20.4~53.7)/10万.7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2.2/10万,我国虽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临床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正>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5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炎症性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Forestier等在1953年报道了第1例PMR[1]。PM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近端肢体炎性疼痛[2]:以肩胛区、臀部及颈部肌肉疼痛及晨僵为主要特征,疼痛可放射到肘部或膝部,通常僵硬持续30 min以上,常出现于早晨或长久休  相似文献   

18.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老年人的炎症性风湿病,通常需要长期激素治疗.由于该病尚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经常将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这造成了临床诊治的困难.缺乏适用的分类标准已经成为阻碍规范化治疗的主要原因.近日,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开展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Cohort研究,对比了125例新发的PMR患者和169例疑似PMR的非PMR患者,制定了关于PMR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的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的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2 0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颞动脉活检标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粒细胞表达的情况。以常规HE、美蓝染色及铅铀双重染色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比较病理变化与炎性细胞类型及分布的关系。结果 2 0例颞动脉活检标本中 ,浸润的炎性细胞由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构成 ,构成比分别为 40 .5 %、33.5 %和 2 6 .0 %,未见B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分布于颞动脉壁及其周围组织 ,以外膜最明显、内膜次之、中膜居末 ;有明显跳跃现象。炎性细胞分布与病理变化为非比例关系 ,病理损害以内膜明显。结论 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其颞动脉活检标本中可能有较多的粒细胞浸润 ,无多核巨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13例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符合1979年Bird的风湿性多肌痛诊断标准,发病年龄49~78岁,平均60.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四肢近端骨骼肌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其中5例伴37℃~38℃的低热,1例有轻微贫血,未发现颞浅动脉炎的改变。13例血沉均增快,其中10例血沉大于50mm/1h,8例C反应蛋白升高,1例正常,4例未查;9例行肌酶检查,其中2例轻度升高;7例行肌电图检查,2例可见肌源性损害,5例正常。对患者的肱二头肌进行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3例患者均有Ⅱ型肌纤维的萎缩,8例肌纤维氧化酶活性出现虫蚀样改变,8例出现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3例可见个别不典型破碎样红肌纤维,2例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患者经过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血沉及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结论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现对称性骨骼肌疼痛和血沉加快,多数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升高,而贫血和颞浅动脉炎发生率不高。骨骼肌常见病理改变为Ⅱ型肌纤维萎缩和虫蚀样氧化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和部分患者出现破碎样红肌纤维提示此病常伴随能量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