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回顾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岁;肿瘤位于距肛缘8cm以内直肠为21例(80.8%);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坠胀不适(4例)、大便带血(10例)、排便习惯改变(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无症状者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5年生存率76.9%(20/26)。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影响直肠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及早期个体化的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类癌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类癌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中,胃类癌13例,直肠类癌16例,阑尾类癌7例,结肠类癌12例,回肠类癌1例。术前误诊71.4%,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25.0%、结肠类癌83.3%误诊。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6.9%;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70.3%、62.3%和58.4%。结论 胃肠道类癌术前误诊率高,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有无肌层侵犯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保肛切除高位直肠类癌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1月,我院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直肠肛门镜与腹腔镜器械配合应用,经肛门切除距肛缘9~12 cm的直肠类癌6例,均为癌周局部切除,切缘距肿瘤0.5~1.0 cm. 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住院时间3~6 d,术后未应用镇痛药物.随访3~28个月,平均15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无直肠狭窄,无手术引起的近远期并发症. 结论经肛门腹腔镜下高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4.
直肠类癌无特异临床症状 ,往往以肛直肠其它疾患就诊而得诊治。笔者于 1 987年 7月至 1 998年4月收治直肠类癌 1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6 4岁 ,平均 48.8岁 ,40~ 6 0岁占 81 .7%。1 .2 临床表现 :间歇性大便带血 5例 ,肛门疼痛 6例 ,肛门不适便急频繁 2例 ,便秘 1例 ,粘液便 5例 ,面色潮红心动过速并肝转移 1例。无临床症状 ,肛诊发现 5例。1 .3 诊断与治疗 :本组病例术前确诊直肠类癌 3例 ,3例术前活检诊断直肠腺癌 ,另 6例术前未能确诊 ,术后病理确诊直肠类癌。 7例行局部楔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回顾分析83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有关,χ2=11.91,P〈0.05;5年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结果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直肠类癌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且肿瘤大小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直肠类癌(carcinoid)属于一种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低,其传统部位是胃肠道和呼吸道,胃肠道占3/4.直肠类癌在消化道类癌发生率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报道直肠的发生率仅次于阑尾及空回肠,但近些年几篇报道均显示直肠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首位,这可能与内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关.尽管如此,直肠类癌仍较罕见,而直肠同时发现两处类癌的病例国内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低位直肠类癌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8例患者中,除1例多发类癌患者外,其余肿瘤均距肛缘7cm以内;肿瘤直径〈1cm者7例,≥1cm者1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无复发。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类癌早期肿瘤局限,瘤体小,行局部切除术预后较好;对于瘤体较大者需要谨慎对待。术后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9.
强调肛门指诊是发现、诊断肛管癌及肛周癌的重要手段。大剂量放疗及以放疗为主,化疗、手术为辅的综合疗法是肛管癌及肛周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与单纯手术相比,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并且可减少结肠造口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分期,是否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以及肿瘤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对患者的预后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2.
转移性精囊癌临床少见,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精囊腺的病例在临床中更加罕见,在临床工作中难以与膀胱、前列腺和直肠肿瘤相鉴别。2017年1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左侧精囊腺患者,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精囊转移肿瘤。术后规律行膀胱灌注及口服舒尼替尼治疗,随访19个月,精囊及周围组织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直肠类癌——最常见的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1960年Ocshner clinicl收治了170例肠道类癌,其中直肠类癌94例,占第一位。作者就肿瘤性状、临床表现、治疗和疗效进行了探讨。患者平均52岁,多分布于50、60、70三个年龄组,男女之比为1.7:1。56例肿瘤<1cm,28例在1~2cm之间。多位于粘膜下(53%),肿瘤坚硬(43%),呈黄色(56%),生长缓慢。10例患者发生转移和浸润,肿瘤>2cm者,常侵犯粘膜或肌层,中心部有溃疡或凹陷。肿瘤位置平均距肛缘8cm,10%距肛缘1~5cm,56%距肛缘5~10cm。肿瘤在直肠前后侧壁生长的  相似文献   

14.
肛门部鳞状细胞癌(SCC)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肛门部位恶性肿瘤病变。由于缺少特异性,容易被误诊。过去数十年,肛门SCC 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本文报告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盆腔淋巴清扫术、结肠腹壁造口术治疗肛周鳞状细胞癌1 例。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类癌多数是良性的,但有的发展很快,需要积极手术和辅助治疗。结直肠类癌的发展不能单靠病理分期、肿瘤的位置及大小、浸润平面和层次等来评估,DNA倍性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结直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作者取31例结直肠类癌的石蜡包埋标本,测定癌细胞核的DNA倍性。为了提高诊断率,每一标本分别自3个不同区域取材。全组31例中,18例男性,平均46岁(28~78岁)。13例无症状,系偶尔发现。26例肿瘤位于直肠,位于阑尾3例和结肠2例。主要症状为便血,盲肠和结肠类癌还有类癌综合征,肿瘤按Kujari分期,Ⅰ期无转移,Ⅱ期有局部转移,Ⅲ期有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原发性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发性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以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56岁,病程5.8个月;首发症状以血便为最常见,其次为肛门肿物突出。94.7%的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在距离肛缘5.0cm范围内;肿瘤最大径(3.3±2.1)cm;其中54.5%可活动;有19.1%的肿瘤表面光滑;6.6%的肿瘤质地软;14.0%同期发现转移,肝转移最常见,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次;的病例出现误诊,超过者被误诊为良性疾病;手术治疗中以Miles术为主,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其次。结论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极易误诊。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直肠类癌罕见,占直肠所有肿瘤的0.7%~1.3%,约占胃肠道类癌的20%,占全部类癌的10%~17%.类癌“Karzinoide”一词首于1907年提出,1912年首例直肠类癌临床报告.至今世界文献已有1600例直肠类癌报告.直肠类癌常为单发,男女发病相等.50%以上患者在查出此病时无症状,多为40~60岁(1岁~93岁).日本、南亚及其他非白种人发病率较高.直肠多发类癌占直肠类癌的2.0%~4.5%,而直肠类癌合并其他部位原发类癌却很少报告.直肠类癌的恶变率可能较低(5%~40%).患者很少有类癌综合征表现.无症状可能因为分泌非生物活性的激素、或无活性的前激素或只是低水平分泌量.有此综合征表现的病人极少,却有广泛肝转移,而且血与尿测出多种激素.少数病例有肝转移而无类癌综合征.良性肿瘤偶也有表现类癌综合征.少数直肠类癌虽只侵及肌层却也转移至淋巴结,但疾病进展似有一定限度.应认识到这些含两种分泌的肿瘤的独特性,与非典型类癌或偶合外分泌或神经内分泌的肿瘤不同,因前者常有恶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大肠类癌(附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且具有潜在性恶变的肿瘤 ,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旨在通过对 1 990年 1 1月至 1 999年 1 1月我科收治的 4例大肠类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1例。年龄 2 5~ 5 8岁 ,平均 40 .5岁。病史 6个月至 1 0年。直肠类癌2例 ,升结肠类癌 2例。 2例直肠类癌距肛缘分别为3cm和 4cm,其直径均 >2 cm。 2例升结肠类癌在腹部触及的包块大小分别为 4cm× 4cm和 5 cm×6cm。1 .2 临床表现 :2例有大便稀薄及次数增多 ,2例有大便带血 ,4例病人均无皮肤潮红、哮喘、腹泻及瓣膜性心脏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类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 35例胃肠道类癌病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各为 2例 ,小肠 3 ,结肠 4例 ,阑尾 7例 ,直肠 17例。有肝及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 2例及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 术前诊断为胃肠类癌 2 3例 ,其中经内镜检查确诊 19例 ;误诊 12例。治疗 :经内镜电烧割切除 7例 ,手术切除 2 8例。经随访 ,除 2例死亡外 ,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除对有症状的患者的检查要全面、仔细外 ,还需对检查阴性的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对中年以上的人群的健康检查 ,应做直肠指检。必要时加做内镜检查 ,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对胃肠道类癌的治疗 ,应持积极的态度。即使肿瘤复发 ,也应积极酌情再次探查 ,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