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方案制定和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ER和PR的表达。结果(1)80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57.5%和63.75%。(2)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呈正相关(P〈0.01),即淋巴结转移程度越低,PCNA阳性表达率亦越低。(3)PCNA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ER与PR阴性组均明显高于乳腺癌ER与PR阳性组(P〈0.01),且均呈负相关(P〈0.01),即ER与PR阴性则PCNA阳性表达率高。结论PCNA阳性表达率与ER、PR阳性或阴性结果有关,PCNA与ER、PR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R(-)/PR(-)/HER-2(-)19例,pCR(病理完全缓解)7例(36.84%);ER(+)/PR(+)/HER-2(+)8例,pCR1例(12.50%);ER(+)/PR(+)/HER-2(-)28例,pCR3例(10.71%);ER(-)/PR(-)/HER-2(+)25例,pCR3例(16%);其他组合中均无pCR。ER(-)/PR(-)/HER-2(-)组合的pCR率与其他组合(非TN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TNBC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可获得更高的pCR率。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的表达均为阴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癌㈣,占乳腺癌的10%-17%,好发于年轻女性,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15%。TNBC患者有相似的特征,大多属于分子分型中的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同源性和不良的组织分化。到目前为止除手术、放疗、化疗外,无其他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学者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各亚型与乳腺癌的研究比较多,如MMP-2、MMP-9、TIMP-1、MMP-8等,但是MMPs与TNBC的研究报道就相对较少。现对MMPs与TNBC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 (ER、PR)状态不同的乳腺癌是否在发病危险因素方面有差异。方法  1996年 3月~ 1998年 1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进行了一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病例间受体状态分析提示在年龄上 ER组间有差别 ;PR组间各因素都没有差异。病例对照间单因素及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按 ER状态分层 ,唯有 BMI、活产胎数、哺乳时间对 ER(+)及 ER(- )乳腺癌危险性的作用不同 ;按 PR状态分层分析各因素对 PR(+)及 PR(- )乳腺癌的作用是一致的。结论 结果从总体上支持 Moolgavkar等人的两阶段模型假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3例乳腺癌病例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43例乳腺癌中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39.5%、41.9%、51.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1.2%,表达不一致率为48.8%,p53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3.5%,表达不一致率为46.5%,p53、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p53、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原癌基因标记蛋白(c—erbB-2)与超声血流能量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乳腺癌肿块内ER、PR及C—erbB-2表达水平,超声血流能量图术前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组)15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无转移组)21例。结果转移组ER、PR阳性率较无转移组明显降低,P〈0.05,转移组C—erbB-2阳性率较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5。转移组血流信号较无转移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ER、PR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erbB-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血流能量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患者的ER、PR及C—erbB-2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雌,孕激素受体状态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P、PR)状态不同的乳腺癌是否在发病危险因素方面有差异。方法 1996年3月~1998年1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进行了一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病例同受体状态分析提示在年龄上ER组间有差别;PR组间各因素都没有差异。病例对照间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按ER状态分层,唯有BMI、活产胎数、哺地ER(+)及ER(-)乳腺癌危险性的作用不同,按PR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环境雌激素辛基酚(OP)和三羟异黄酮(GEN)对大鼠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和血小板源性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及3个实验组:GEN、OP和GP(GEN+OP)。二甲基苯蒽启动致乳腺癌(Con组除外),第210d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大鼠乳腺及乳腺癌组织中VEGF、flk-1和CXCR4表达。结果与Mod组比较,GEN组VEGF、flk-1和CXCR4蛋白表达均降低,OP组VEGF、flk-1和CXCR4表达增高,GP组CXCR4降低。结论GEN通过下调乳腺癌组织中VEGF、flk-1和CXCR4的表达量,降低大鼠乳腺癌的发生,OP则通过上调VEGF、flk-1和CXCR4的嘉汰倬乳障癌的枯毕塞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健  李盛 《职业与健康》2009,25(5):535-536
笔者综述了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内全部或部分保留正常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存在情况;乳腺癌分化与ER,PR的关系;以及通过肿瘤细胞ER,PR存在量的检测,决定可否应用三苯氧胺(TAM)药物进行内分泌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是阻止ER,PR与激素结合,阻止相应基因的转录,DBA合成和癌细胞生长,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并提高术后5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s)是最早被识别的孤儿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因其与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于同一靶基因位点,因而可能在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27例脑膜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雌激素受体在脑膜瘤组织中表达低,为7.4%(2/27),孕激素受体表达率为55.6%(15/27)。孕激素受体在良性病例中表达率为66.7%(14/21),非良性病例中表达率为16.6%(1/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表达与病例年龄、性别不相关。结论孕激素受体表达与肿瘤良恶性有关,其高表达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与c-erbB-2表达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乳腺癌ER、PR、c-erbB-2测定的临床意义,应用乳腺癌受体酶联雌二醇与孕酮新和组化检测法,检测137例乳癌激素受体状况。同时应用ABC免疫组化法进行c-erbB-2表达测定。结果发现137例乳腺癌(+)PR(+)66例,ER(-)PR(-)42例,ER(+)PR(-)16例,ER(-)PR(+)13例。ER、PR阳性乳腺癌的c-erbB-2阳性率分别为22.0%和20.3%,ER、P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乳腺癌组织中增殖抑制基因( HS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乳腺癌组织标本、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各4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HSG、EGFR测定,比较不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SG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分析各相关因素,表明HSG与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且HSG 与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作为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HSG、EGFR的表达明显呈负相关,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康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存在与否常作为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然而有不同受体的乳腺癌是否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还不清楚。一致认为停经后肥胖增加了乳腺癌的危险性,但在乳腺癌组织存在ER和PR的情况厂,停经后肥胖和其他一些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调查。Yoo等利用病例对照方法调查了受体存在与否是否是停经后肥胖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三氧苯胺(他莫西芬)有可能诱发子宫内膜癌。作为乳腺癌主要治疗药物而被广泛使用的三氧苯胺,虽然在乳腺组织中显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活性,但在子宫内膜中却表现出雌激素模拟作用。据统计,服用三氧苯胺的乳腺癌妇女,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正常妇女的2~3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17β-雌二醇(17β-E2)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雌激素相关受体(estrogen-related receptor, ERRα)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ERRα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信号通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和抑制物(PAI-1)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将存档的乳腺癌(观察组)和乳腺良性病变(对照组)石蜡标本重新制备3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用uPA、uPA—R、PAI-1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uPA、uPA—R、PAI-1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uPA、uPA—R、PAI-1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病例中uPA、uPA-R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uPA、uPA—R、PAI-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无关,在病理分级较差的病例中,uPA、uPA—R、PAI-1也有不同程度升高。uPA、uPA—R、PAI-1同时阳性的乳腺癌病例有较高的浸润转移倾向。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相关,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个强有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乳腺癌有二种类型:即激素依赖性(含有与雌激素高度亲和力的受体),及与激素刺激无关。因此降低雌激素水平或阻断或减少其对乳腺癌的“营养作用”可控制激素依赖性乳癌的生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自Beatson报道3例女性晚期乳癌切除卵巢后肿瘤明显缩小以来已有...  相似文献   

19.
[背景]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阳光暴露与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负性相关。假设其机制是阳光诱导皮肤合成维生素D。[目的]探讨阳光暴露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方法]在前瞻性农业健康研究队列的入组人群中,研究31 021位持有私人执照的杀虫剂从业人员的妻子受到的阳光暴露与乳腺癌发病率,其中包括578个病例,平均随访8.6年。在一项由293名病例和586名匹配对照组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评估阳光暴露、VDR变异体与乳腺癌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阳光暴露的信息来自于队列入组时的问卷调查。对队列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估计相对风险,对巢式病例-对照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估计相对风险。[结果]在所有参与者中,患乳腺癌风险的小幅度下降与随访前10年中平时阳光暴露≥1 h/d相关(与〈1 h/d相比)[风险比(HR)=0.8;95%CI:0.6~1.0]。这一相关性在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HR=0.7;95%CI:0.5~0.9)中比雌激素受体阴性肿瘤(HR=1.1;95%CI:0.6~2.1)中稍强。阳光暴露≥1 h/d和一个VDR单倍型的联合HR低于预期,因为单一暴露的HR为负值(交互作用,P=0.07)。[结论]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阳光暴露可能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但是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通过VDR变异体修饰的明确证据。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特别是平时阳光暴露水平低的人群中可能能够更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组织中CD24和雌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24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在淮南新华医疗集团第二矿工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4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并对二者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9.8%.其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阳性强度(+)、(++)和(+++)分别为32.6%,20.9%和16.3%;乳腺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率为74.4%.其中,CD24的阳性强度(+)、(++)和(+++)分别为32.6%,23.3%和18.6%;雌激素受体表达程度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程度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χ2=38.696,P=0.001),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CD24的表达,具有线性趋势关系(χ2=23.258,P=0.001).结论 乳腺癌中,CD24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CD24的表达随着雌激素受体表达强度增加而逐步增加.联合检测CD24和雌激素受体对患者预后评价,可能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