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0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有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在手术时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结论 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肯定,具有骨折暴露充分、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取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 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度、骨折复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后侧倒L入路组较前内侧入路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后侧倒L入路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也明显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结论 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较前内侧入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首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26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取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多钢板固定,术后通过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26例患者均进行6~18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切口均I/甲愈合,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内置物外露等情况,术后定期行患肢影像学检查,患侧胫骨平台关节面未见再次塌陷.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4.6%.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4例患者接受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观察组),另外53例患者接受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指标、术后指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膝最大角度数、屈膝最大角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跛行、支持、绞锁、不稳定、肿胀、上楼、下蹲、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可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行经膝关节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及负重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较对照组短(P <0. 05),术后1年观察组HSS评分较对照组高(P <0. 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术治疗,术后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及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自2016—2020年收治的累及后外侧的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57例,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2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记录受伤至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术后随访评估骨折复位情况、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及手术并发症,根据HSS、SF36量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组,13例采用内侧单钢板固定,17例内侧双钢板固定,后外侧平台均采用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33.7±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8.3±111.0)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7.2°(0~5°;115~140°),平均HSS评分为93.9±3.2,平均SF36评分为91.5±3.3,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侧切口浅表感染,8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组,均采用后内侧钢板、前外侧钢板固定,有11例采用后外侧平台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57.0±31.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3.7±142.1)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8.3°(0~10°;110~140°),平均HSS评分为94.2±3.3,平均SF36评分为91.6±3.6。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切口浅表感染,7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下肢力线均正常,未见其他并发症。两组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数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伴后外侧骨折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医生应根据骨折的形态特征来推导损伤机制、结合客观器械条件制定完善的术前计划,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都愈合。术后第1天X线片检查18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塌陷小于3 mm。骨折愈合时间11~28周,平均16.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9周,平均为17.9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后侧平台高度丢失超过3 mm。最后随访时膝关节总伸屈度102°~135°,平均116.6°。膝关节HSS评分72~97分,平均89.7分,优等率为90.5%(19例)。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外侧感觉麻木,1例小腿内侧感觉麻木,均通过甲钴铵营养神经治疗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后外侧的钢板均未取出。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存在一定的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前外侧入路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分析和比较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手术参数、随访结果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余翔  马伟巍  洪潮  顾小华   《四川医学》2017,38(11):1253-125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骨折台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4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9~21d(平均14d)。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5~9周,平均愈合时间为6.4周。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膝关节面塌陷、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直视下复位并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高向勇 《吉林医学》2013,34(21):4243
目的:探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膝关节骨折复位满意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暴露直接、操作方便、疗效明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后方软组织重建预防后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方软组织重建对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住的预防作用。方法 73例患者经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质上。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来发生髋关节后脱位,患侧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重建有助于降低初次后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比较后入路和前入路途径Kugel技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方法 回顾性复习2003年至2008年国内有关后、前入路Kugel疝斜修补术的文献资料。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疝的类型、手术时间、方法、并发症等,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各为1262例和 1119例)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随访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切口血肿、阴囊积液和术后尿潴留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切口感染、切口重度疼痛后入路组明显多于前入路组(P<0.05)。后入路组有15例复发(1.19%),而前入路组仅有1例复发(0.0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在后入路组中有2例因手术损伤腹膜而引起严重的肠梗阻并发症。结论 采用改良前入路的Kugel疝修补技术不仅降低手术难度,而且明显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切口重度疼痛等并发症,显著降低复发率,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史永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69-77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术后随访0.5年 ̄7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临床疗效用JOA评分,术前平均5.5分,最终随访平均为14.6分,平均改变率为79.1%.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Blockageofthecoeliacplexusforreliefofupperabdominalpainhasahistoryofmorethan80years.1Theeficacyhasbeenreportedinnumerousstudi...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7月至2014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收治了胫骨平台后侧骨折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9~55岁(平均45.8岁);其中17例为单纯后柱骨折,4例合并内侧或外侧柱骨折,单纯后柱骨折中8例患者为后内侧骨折,5例患者为后外侧骨折,4例患者同时累及后内和后外侧。用改良后侧手术入路术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本组患者中有4例合并内侧柱或者外侧柱骨折,取“漂浮”体位,采用前内或者前外侧联合入路。采用DeCoster 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术后即刻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12个月患膝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即刻X线复查,骨折复位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长时间随访,随访时间12~22(平均16.2)个月。患者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可逐渐完全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12~15(平均13)周,无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膝关节的屈伸度平均为5°~130°,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87.2分(65~94分),优良率为90.5%。 结论 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切实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漂浮体位下通过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2016年2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34 ~ 68岁,平均(47.86±8.60)岁,其中Schatzker分型中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8例,Ⅳ型1例,V型2例,Ⅵ型1例,所有患者均合并后柱骨折,均采用后内侧倒L形路治疗后柱骨折,疗效采用HSS评分系统对患肢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1.23±3.14)个月.术后下肢力线及关节面高度恢复满意.术后无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其中20例患者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度可达到5°~ 120°.HSS评分平均为85.36±9.13.按照HSS评分分级标准,优17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可有效恢复下肢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腰椎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腰椎肿瘤患者,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前均根据Tomita脊椎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采用VAS评分对疼痛症状进行评定,并用Frankel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4560mL,平均手术时间255m in.随诊6月~36月,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