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QT离散度(QTd)与老年人冠心病猝死(SC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老年SCD患者猝死前12导联心电图的QTd、QTcd,并与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9例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0例正常对照者做比较.结果①AMI组QTd与QT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SCD组QTd、QTcd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SCD组与A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组的QTd、QTcd显著高于AMI不伴VT组(P<0.05),SCD组与AMI伴VT组间的QTd、QTcd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QTd对老年人SCD与老年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QT离散度(QTd)与老年人冠心病猝死(SC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老年SCD患者猝死前12导联心电图的QTd、QTcd,并与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9例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0例正常对照者做比较.结果①AMI组QTd与QT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SCD组QTd、QTcd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SCD组与A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组的QTd、QTcd显著高于AMI不伴VT组(P<0.05),SCD组与AMI伴VT组间的QTd、QTcd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QTd对老年人SCD与老年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时尚育儿》2016,(9):30-31
尽管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及消融治疗近年来己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病率仍在全球范围持续增长,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的健康问题.正像著名心脏病学家DP.Zipes所言:当今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的死亡率正在降低,但没有看到SCD相同的变化趋势,更严重的是,大多数SCD发生在既往无心脏病史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对煤工尘肺(CWP)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并观察CWP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的关系。方法依丹麦ABL-4血气分析仪所测100例CWP低氧血症程度和Lown’s室性心律失常分级进行分析,并以40例煤矿工人为对照。结果 (1)对照组Q-Td、Q-Tcd均未见因年龄产生的明显差异。(2)CWP低氧血症患者中,PaO2≤60 mmHg组Q-Td为(59.9±21.7)ms,Q-Tcd为(72.91±25.25)ms,较PaO2>60 mm Hg组[Q-Td为(51.53±21)ms,Q-Tcd为(57.8±18)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Q-Td与Q-Tcd延长,随患者低氧血症程度进展而加重。(3)Q-Td、Q-Tcd延长致CWP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级别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79.28±15.27)ms、Q-Tcd为(84.39±14.2)ms,比轻级室性心律失常组(L1-2)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79ms以上者中,63.33%的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Q-Tcd值越大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Q-Td明显延长可能预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室性心律失常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对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h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7例)及健康成人(30名)比较,观察心率变化规律。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心率变异时域分析指标比对照组减低(P<0.05),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一步减低(P<0.01)。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恩施硒茶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及抗氧化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恩施硒茶处理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恩施硒茶灌胃4周后,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5、10min和再灌注10、20min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Ⅱ导联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和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缺血10min时,恩施硒茶能明显改善PVB的发生率(P﹤0.01);而且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和20min时VT、VF(P﹤0.01)的发生率;恩施硒茶能明显提高再灌注10min时血中SOD活性(P﹤0.01),降低MDA和ROS的含量(P﹤0.01)。[结论]恩施硒茶能明显降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提高血中SOD活性,降低MDA和ROS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率超过230次/min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频率逐渐加快并有发展成为心室扑动(室扑)或心室颤动(室颤)趋势的室速、多形性和扭转性室速、室扑和室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病等,是多数心脏病患者死亡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值、左室的大小、脑钠肽(BNP)浓度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同时观察患者出院一个月之后心力衰竭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结果有5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的内径越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的患者在LVEF值与BNP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胺碘酮可以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这与患者左心室大小、LVEF值、BNP值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正>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其中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2]。由于绝大多数SCD发生在医院外,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所以,SCD发病急、死亡率高已成为国内外医疗保健难题之一。为此,对SCD作临床性分析,有益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检测91例Ptfv1负值增大的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并以50例Ptfv1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Ptfv1负值增大患者:(1)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9.3%)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3.1%)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2)左心室肥厚并左心房内径增大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6.7%)、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71.4%),复杂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7.1%、59.5%)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心电图Ptfv1值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是 AMI 的主要致死,尤其猝死的原因.本文仅就 AMI 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处理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分析 ,并根据其结果将患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结果 缺血组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70 0 % )明显高于非缺血组 (33.3% )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缺血组 (30 0 % )亦明显高于非缺血组 (12 .5 % ) ;缺血组经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 ,纠正心肌缺血 (硝酸酯类药物 )等治疗 ,效果显著 (95 %症状消失或减轻 )。结论 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衅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皇(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 颤动(室颤)17例(2.12%),室心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3家三级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筛查,统计该人群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84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 04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0 kg/m2(OR=6.347)、吸烟(OR=2.998)、病程(1~4年OR=2.330,≥5年OR=4.045)、高血压分级(2级OR=3.375,3级OR=6.412)、血压控制不达标(OR=2.569)、血压昼夜节律类型(非杓型OR=2.010,超杓型OR=3.920,反杓型OR=7.427)、糖尿病(OR=2.852)、冠心病(OR=2.985)、焦虑(OR=1.792)、抑郁(OR=1.947)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到肥胖、吸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0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55例QTcd大于60ms患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60ms的患。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于秀芹 《泰山卫生》2004,28(2):16-17
本文观察了正常孕妇的心率变异度(HRV)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旨在探讨孕妇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及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阿芳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750-175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自2001年6月~2003年5月,依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为AMI组,同期非心肌梗死型冠心病(CHD)患者73例为CHD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采静脉血2ml,立即送检。结果AMI组患者血钾为(3.72±0.36)mmol/L,CHD组血钾为(4.27±0.47)mmol/L,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钠和血氯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9.1%,而血钾正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9%,两者间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监测20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的QTd和QTcd。[结果] AMI发病24小时内QTd、QTcd显著高于梗塞后第4天(P<0.01),梗塞后第4天与第4周QTd、QTc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P>0.01)。[结论] AMIQT离散度增高发生于梗塞后早期,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辛胜军 《现代医院》2005,5(9):42-4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经超声心动图确定LVH38例,无LVH42例与40例正常成人作对照。结果LVH组Q-Td(65.8±14.7)ms,无LVH组Q-Td(37.2±8.9)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对照组(31.95±8.8)ms,LVH组Q-Td≥60ms与左室正常组Q-Td>60ms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5天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统计分析两组于住院期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fQRS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fQRS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