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其梗死部位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3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入院1周内检测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非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非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的部位与受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关;而与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和非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以便临床早期干预。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85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同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的大小及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预测老年脑梗死的进展,评估患者的预后,为老年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佑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43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0%,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0%,非梗死侧为12.6%;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两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医院32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69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9%,显著高于对照组(43.1%,P<0.05).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早期进行临床干预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6.
苗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781-78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特征。结果 123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17例,占95.2%;而110例非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28例,占25.5%.在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伴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内斑块形成比例远高于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在我院2010年1月~10月脑梗死住院患者中选取90例在1周内进行颈部梗死侧和非梗死侧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对两侧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2%,其中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7.9%,非梗死侧检出率为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HPSONOS 5500型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结果 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9%。结论 随年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明显,且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216例脑梗死患者和96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数量、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2.69%,明显高于对照组(31.25%),两组间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斑块最易发生的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性质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9.4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16%),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侯运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47-1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人及5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7.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1.1%)与11个(17.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泽宏  李强翔  邓惠姣 《海南医学》2010,21(3):82-83,85
目的利用彩超行颈动脉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并阐述颈动脉彩超对于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92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88同期非脑梗死门诊体检者及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测量血管的内径、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结果硬斑较为多见,扁平斑、软斑次之,混合斑最少。好发部位: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两侧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预防脑梗死,提高病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颈部动脉血管形态的变化。方法:80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A组),60例同期经CT证实的非脑梗死患(B组),进行双功能超声检查,并测量颈动脉管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A组患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PLI)明显高于B组(P<0.01),差异有显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所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斑块类型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1.43%;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3.33%。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人员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2.86%,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颈动脉官腔狭窄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即使用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使其斑块稳定,以便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武慧萍 《中外医疗》2009,28(7):144-14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HP_I_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脑梗死患者80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部位、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25%)及IMT与对照组(4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斑块发生部位以BIF最多(51.0%),其次是ICA30.1%);斑块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464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3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40例患者(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虹  赵永爱  濮孟久 《广西医学》2007,29(11):1703-1704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彩超对21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做横向、纵向扫查,测量血管的内径、观察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与对照组124例非脑梗死病人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8%(158/217),高于正常对照组25%(3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