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具有高度非线性、强耦合、不确定性等特点.本文以基于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的污水处理benchmark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模型描述污水处理过程,利用自适应辨识策略提高模型的精确度,以模糊自适应模型作为预测模型,提出了污水处理过程模糊自适应广义预测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模糊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
烧结过程具有强非线性、时滞和时变等特性。在分析烧结过程热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烧结终点的模糊滑模控制策略,将模糊逻辑和滑模控制方法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在某烧结厂烧结机的台车速度控制中。这种控制方法能在线调整参数,对烧结过程中大惯性、大滞后对象进行有效控制,在对象参数变化或存在较大扰动的情况下,能保持较好的控制品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稳定了烧结生产,为实现烧结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知识约简方法和T-S模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理论,针对回转窑烧结过程被控对象复杂、各参数之间相互耦合及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特点,提出一种RS-FNN智能控制策略。采用基于一种新的聚类有效性准则函数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连续属性进行离散化;然后利用粗糙集理论由历史数据样本提取约简规则集,对应的T-S模型具有反映数据特征的良好拓扑结构;最后T-S模型参数由梯度下降混合最小二乘法进行精调。该方法应用于铁矿氧化球团回转窑生产过程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强了系统容错及抗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醋酸强的松发酵生产过程对象,研究分析了运用计算机对激素类药物进行智能控制的策略方法和结果,在介绍了发酵控制由于其复杂性,时变性而造成的控制难点后,主要介绍了针对浙江仙居制药厂醋酸强的松发酵生产过程而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总体布局和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最后分析了系统投运的结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牙科CAD/CAM用氧化铝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升温速率及烧结温度对部分烧结氧化铝块性能的影响,方法:精细微米α-氧化铝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分别在1400℃,1450℃及高,低两种升温速率下烧结,测试各种烧结条件下氧化铝块的力学性能,结果:微米氧化铝的各项性能都随着烧结温度及烧结速率的提高而有所增加,其强度,韧性和硬度分别为41-160MPa,0.58-2.1MPam^1/2,1.81-2.15GPa,而线收缩和密度却没有太大增加,结论:在高速率升温分别至1400℃,1450℃和低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的氧化铝块,均能满足CAD/CAM加工要求,以高速率升温至1400℃烧结的氧化铝块实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风洞稳M数大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其实现.该系统是一个由3个关联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变参数、非线性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包括:具有预测功能的风洞发动机最佳控制子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的旁路活门自适应控制子系统和柔壁控制子系统.应用最佳控制原理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多目标优化控制的设计目标.试验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稳M数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响应快速、节省燃油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 GI- 型渗透陶瓷氧化铝坯体和烧结体的孔隙特征 ,分析其氧化铝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在渗透陶瓷增强补韧中的作用。方法 用 BI- XDC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铝粉体粒度的质量组成 ,压汞法测试氧化铝坯体和 112 5℃烧结的氧化铝烧结体的开孔孔隙分布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氧化铝烧结前后的微观结构。结果 氧化铝粉体细颗粒分布在 0 .0 9~ 0 .1μm,0 .2~ 0 .5 μm,粗颗粒主要分布在 1.5~ 4.5 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 0 .2 5 31μm,烧结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 0 .30 81μm;平均半径由 0 .0 95 6 μm变为 0 .110 2 μm。扫描电镜观察烧结后的氧化铝中的小颗粒相互部分融合 ,而大颗粒无此现象。结论 氧化铝粒度组成有利于形成多孔可渗透氧化铝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既是 GI- 型渗透陶瓷的形态骨架 ,也是力学骨架 ,是提高渗透陶瓷复合体力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GI—Ⅱ型渗透陶瓷中氧化铝坯体和烧结体的孔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GI-Ⅱ型渗透陶瓷氧化铝坯体的烧结体的孔隙特征,分析其氧化铝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在渗透陶瓷增强补韧中的作用。方法 用BI-XDC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铝粉体粒度的质量组成,压汞法测试氧化铝坯体和1125℃烧结的氧化铝烧结体的开孔孔隙分布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氧化铝烧结前后的微观结构。结构 氧化铝粉体细颗粒分布在0.09-0.1μm,0.2-0.5μm,粗颗粒主要分布在1.5-4.5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烧结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3081μm;平均半径由0.0956μm变为0.1102μm。扫描电镜观察烧结后的氧化铝中的小颗粒相互部分融合,而大颗粒无此现象。结论 氧化铝粒度组成有利于形成多孔可渗透氧化铝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既是GI-Ⅱ型渗透陶瓷的形态骨架,也是力学骨架,是提高渗透陶瓷复合体力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自适应逆控制中应用复合正交神经网络具有算法简单、学习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将复合正交神经网络与广义通用模型控制器策略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广义通用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中的参考轨迹为一条典型的二阶曲线,控制器参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参数整定方便.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基体烧结温度对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的基体烧结温度制备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测试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结果 基体烧结温度采用1 250、1 300、1 350 ℃所得复合渗透陶瓷的3点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不同基体烧结温度下,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都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遗传算法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的不同分类,采用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参数控制方法对遗传算法的种群数进行了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并采用不同特点的模糊控制器分别控制交叉率和变异率,使种群数、交叉率和变异率都能够随进化的实际情况发生自动调整,形成了一种新的种群数变化的模糊自适应遗传算法。实验数据表明这种算法能够有效防止遗传算法早收敛,同时也说明对参数进行自适应控制能够使遗传算法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驱动制造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文以制药干燥过程为例,综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优化建模的相关技术方法在解决药品质量提高与成本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分别从过程数据的信息融合、过程建模优化与过程自适应优化3个方面入手,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各方法的特点,说明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建模对于复杂工艺过程控制的优越性,及其在提升过程智能化管控水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伯高  黄道 《医学教育探索》1999,(5):506-509513
提出了非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基于改进混合模型的串级非线性推断控制策略。道德提出了邻二甲苯氧化非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基于改进混合模型的推断估计器;然后设计了基于新型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副控制器和基于程序变增益PID的主控制器,同时设计了新型非线性滤波器以解决该反应器主回路比副回路响应快的问题;最后建立了该固定床反应器基于改进混合模型的串级非线性推断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推断估计器具有良好的静态、动态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文题所述的控制策略,依据输出分布曲线的特征变量选取方法和依据该项信息的规则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在一个实验性二元精馏塔上用IBM-PC进行试验亦获成功。本法对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分布参数对象,较常规控制策略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水位的控制性能不好是引发机组非计划停堆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低功率平台下,蒸汽发生器水位的“缩涨效应”明显,并且给水流量和蒸汽流量的测量误差较大,利用传统的控制方案来控制水位的稳定比较困难。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模型自适应(MFAC)控制策略,即外环采用MFAC控制,内环采用PID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蒸汽发生器的PID串级控制相比,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同时,抗干扰性和鲁棒性也优于现行的PID串级控制。此外,MFAC的设计过程和结构简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PUSH库存控制策略提出了在不确定生产提前期、恒定顾客需求率和产品回收率条件下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生产系统库存控制模型,可用品仓库库存由新产品制造过程和回收产品的再制造过程共同补充。不确定的生产提前期可描述为随机灰色变量,提出的随机灰色模拟技术可为不确定函数产生输入-输出数据,利用该输入-输出数据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可加速不确定函数的模拟过程,由随机灰色模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集成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可求解该库存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生产成本随给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生产提前期的增加而增加,该不确定模型符合实际库存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可优化复杂的不确定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限定控制器结构下的间歇过程控制系统性能监测与评估的问题,采用引力搜索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在最优控制参数的基础上得到控制性能较优的输出误差数据集;通过采用多种多元统计过程控制(MSPC)方法对数据集进行主元建模,用得到的主元模型对新的间歇过程批次进行在线监测,并提出一种基于控制图的综合控制性能指标(CPI)。仿真结果验证了采用移动窗口核主元分析法(MWMKPCA)在监测间歇过程控制性能时的准确性,同时验证了所提出的综合控制性能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应用到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通用模型控制策略中,将非线性过程模型应用逆系统的方法可以在控制算法中直接嵌入过程模型,从而克服了通用模型控制器要求过程一阶微分模型应该有显式解的局限性,保证了通用模型控制策略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加入模型参考自适应环节,提高了该控制器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其参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参数整定方便。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H im ont Spheripo l工艺的大型聚丙烯工业装置实时控制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指标推断控制的先进控制解决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某炼油厂的聚丙烯工业装置,长周期的运行结果证实了该方案可以减少产品质量波动,提高产率并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