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自1986年顾玉东首创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以来,该术式已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99年9月起,王树峰等[1]通过解剖学研究证实了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食管后通路修复臂丛神经术式的可行性。此术式使桥接神经的距离较传统的经颈前皮下隧道法缩短近50%,但此术式解剖结构较复杂,术野中相邻有重要器官,因此详细制订围术期护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实  相似文献   

2.
<正>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修复的治疗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末顾玉东[1]设计了健侧C7神经移位,为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神经源。健侧C7神经根移位需要取一段神经进行移植,以桥接健侧C7和患侧的受区神经。王树锋等[2]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患侧臂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创伤性枢椎滑脱前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本院20例创伤性枢椎滑脱前路手术患者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积极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达100%,没有出现颈痛、僵硬、麻木、无力、颈椎不稳等症状.结论 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创伤性枢椎滑脱前路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总结了本院在2009年~现在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97例的手术心理护理。结果 397例手术成功治疗患者颈椎病,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根症状加重外,经过3~6个月功能锻炼症状减轻好转,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伤口感染、钛板断裂、螺钉松动以及钛网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钛网钢板内固定在重建颈椎稳定、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解除患者的病痛具有优势。但因手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所以认真做好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5月至2007年12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168例,有并发症41例,对各种并发症的因素及防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猝死2例。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5例,术后颈部血肿及感染5例.钢板螺钉松动4例,颈脊髓或神经根刺激损伤4例,髂骨供区疼痛9例,脑脊液漏2例,食管漏2例,骨块移位2例,继发性退变3例,其他并发症3例,均治愈。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及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的疗效.方法 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均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术,术后3~5个月,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表现,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一期后路手术9例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二期前路手术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分期后、前路联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明显,1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JOA评分增加3~7分.结论 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椎管扩大术后,原有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受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其优点是较其它骨融合快 ,没有取骨的痛苦及取骨并发症等 ,但术后植骨块移位、脱出合并气管、食管瘘者时有发生。 1998~ 2 0 0 0年我院对 18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应用了可吸收人工骨支架 ,效果满意。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2 3~ 5 0岁。 13例颈椎创伤 ,5例颈椎病。术后随访 6个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 术前护理我们向病人和家属做耐心的解释工作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和此种手术的优点 ,列举成功的病例 ,消除病人的顾虑和对术后并发症的惧怕。颈前路手术系经气管和食管鞘…  相似文献   

8.
刘俊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174-175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术前讲解手术后的预期效果,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口腔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口腔护理,加强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注意预防肺部并发症。落实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结果9例患者均获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手术复杂,风险极大,而术前护理宣教和预防及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护理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陈晓云 《淮海医药》2004,22(5):407-408
目的 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1例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床上肢体功能锻炼床上排便训练,气管及食管推移训练。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发现有无血管、食管及喉返神经损伤.了解四肢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时刻保持颈部制动.施行轴向翻身.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 经过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本组病例均获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经前路进行颈椎手术,其手术复杂.风险极大.而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与脾切除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成本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脾切除术,研究组行部分脾栓塞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机体炎症指标水平、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成本、疗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手术前两组机体炎症指标水平、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比较,P>0.05,手术后两组机体炎症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均升高,其中研究组机体炎症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疗效显著率93.33%比对照组76.67%高(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成本短或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严晓云  李玉伟  苗宝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46-147,149
目的 探讨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28例行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前做好体位训练、气管与食管推移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术后采取精心细致的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颈部制动、康复指导及并发症防治,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术后28例患者截瘫平面下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风险性高,手术前后科学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石启彩 《中国当代医药》2013,(35):125-126,129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2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责任制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CNP模式管理.应用Barthel指数和简化Fud-Meyer评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24 h、1个月、3个月予以评价.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在病后1、3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较入院24h均有改善,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ud-Meyer积分、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CNP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康复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叶斌  金鹿 《淮海医药》2002,20(1):21-23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治疗在腰椎管手术术后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腰椎管手术患术前症状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完全成功的369例腰椎管疾病患中;术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82例患,出现腰肌纤维织炎82例,神经根粘连28例,并发腰椎管狭窄18例;术后采用系统康复治疗287例患,出现腰肌纤维织炎26例,无1例出现神经根粘连,7例出现腰椎管狭窄症。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成功进行腰椎管手术的患的术后康复及加强脊柱周围组织的稳定性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3例,均采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问为(173.6±32.8)min,术中出血量为(649.5±203.1)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97.2±56.3)mL,骨折愈合时间为(16.8±3.4)周。术后患者发生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椎管容积率均明显大于术前,术后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结论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减压彻底,骨折复位效果好,内固定更为牢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段骨折患者90例,研究组(5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手术效果以及不良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改善均更显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5%;研究组不良情况率为2.0%,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手术效果明显更优( P<0.05)。结论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33-35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各10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手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前路组发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发生颈项部轴性疼痛、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的比率显著低于后路者(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各有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忻  赵毅  祁学强  常建旗 《河北医药》2016,(14):2146-214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纯前路手术组(前路组, n=28)、单纯后路手术组(后路组, n =23)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联合组, n =38)。比较3组患者术后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3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前路组和后路组,JOA评分均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Cobb 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联合组D级+E级比例显著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和后路组D级+E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单一入路手术相比,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明显提高了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且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或双侧"开窗",摘除突出的髓核,椎板减压,扩大侧隐窝,彻底将神经根减压。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在局部麻醉或硬外麻醉下于病变椎间隙后部正中做约1.5cm的切口,置入工作通道后,骨钻去除部分椎板,置入椎间盘镜系统于电视监视下进一步扩大椎板、咬除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彻底解除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随访半年到2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42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6%。结论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能在电视监视下去除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对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锥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与万向螺钉的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的差别。方法选取行传统后路经伤锥置入椎弓根螺钉的6钉内固定治疗的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n =24,置入万向钉组)和对照组( n =28,置入单向钉组),2组均行经伤锥置钉的开放后路3椎体6钉内固定治疗术。比较2组病例一般情况,术前、术后1、3、6、12个月伤锥前(后)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变化,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椎体功能情况,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比较伤锥前(后)缘高度,仅术后12个月2组该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时间段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伤锥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与单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相似,均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而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内固定成功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颈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脊髓型颈椎病56、颈椎骨折脱位21例、颈椎肿瘤11例、寰枢椎脱位5例、Chiari 畸形3例;颈椎前路手术57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联合手术15例,分析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策。结果96例颈椎手术中2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9.2%,其中死亡1例,切口血肿2例,切口感染4例,脊髓或神经损伤3例,脑脊液瘘3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无食管瘘及椎动脉损伤病例。前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4.6%(14/57),后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6.8%(7/19),联合入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0.0%(6/15)。结论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较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准确进行术前评估,精心术后护理,是减少颈椎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