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总结我院近1年来完成的3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结果 3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颅内动脉瘸夹闭术的手术风险性高、难度大,手术室护士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及手术步骤.术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Dolenc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复杂部位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Dolenc入路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17例颅内复杂部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41~72岁,包括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4例、眼动脉段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前循环合并后循环多发动脉瘤2例(均一次手术夹闭)。结果 17例患者完全夹闭动脉瘤;除2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其中1例患者出现同侧额叶梗死灶外,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门诊复诊,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未见手术后遗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平均为4.8分。结论 对于颅内一些特殊部位动脉瘤的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入路方式,Dolenc入路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外科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自2004年以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人中,1例胼周动脉瘤采用前纵裂入路,1例后交通合并胼周动脉瘤采用翼点和前纵裂的联合入路,其余部位的动脉瘤均采用改盘翼点入路。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脑池,锐性分离瘤颈并夹闭之。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结果 104例手术病人中,102例成功夹闭瘤颈,2例采用了动脉瘤包裹术。术后病人恢复盘好78例,轻残17倒,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根本方法;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可以提高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使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显微手术治疗,48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为41例,轻度残疾例数为4例,重度残疾例数2例,死亡例数1例.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40例随访者中,恢复良好37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3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复查恢复情况,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2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mRS评分均为0分,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后1周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至2~3级,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2~3分,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后其靶血管均通畅,均未见原动脉瘤显影,未见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或梗死病灶。手术后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快于手术前(P0.05),血流阻力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血管通畅率高,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病例,全部经DSA或CTA确诊,出血2周后行眉弓上锁孔开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32例全部夹闭,无1例死亡,治愈率100%。术后1周内头部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固定良好。10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了随访(CTA或DSA),未见复发。结论锁孔手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恰当地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33例)和介入组(21例),手术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瘤颈残余率和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R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瘤颈残余率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瘤颈残余率相对较高,且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仍倾向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的患者资料,均急诊开颅夹闭动脉瘤及血肿清除术,对其手术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死亡6例,出院时仍昏迷5例,神经功能障碍者12例,基本正常者22例。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内血肿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可改善预后,手术操作需谨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在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进行手术监测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不采用电生理监测,观察组患者使用SEP与MEP联合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及相应指标。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重度瘫痪率、术后并发症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天数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使用SEP与MEP联合监测对于提高术中指导水平及术后恢复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级)和预后不良组(3~6级)。评价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结果,92例患者中,预后不良46例,预后不良率为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CT改良Fisher分级、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脑梗死、术后脑积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脑梗死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脑梗死是影响老年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术中应操作轻柔,以减少血管刺激;术后给予足够血容量,预防血管痉挛、改善循环等,以减少术后脑梗死发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稳定,减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第九八医院25例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9.5岁。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9例。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非手术治疗6例中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手术治疗19例术后经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夹闭满意。出院按GCS评分,预后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7例。入院头颅CT显示有急性脑积水(P=0.006)、合并有脑内血肿(P=0.02)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P=0.02)与预后不良有关。结论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病情危重,死残率高。发病后并发脑内血肿、急性脑积水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的患者预后差。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处理引起颅内高压的因素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所收治的58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使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评价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进行GOS评分。结果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预后差,47例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技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报告前交通动脉瘤16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25%。14例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术12例,动脉瘤切除术2例。11例采用翼点入路,3例采用经额纵裂入路,显微镜下手术。结果出院时良好者11例,中残者2例,重残者1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中的推广运用,显著降低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的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相当,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预后恢复更加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88例患者均在显微直视下手术治疗,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S)评价预后,观察随访期间死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0.5±20.3)min,术中出血量(45.2±21.5)mL;术后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GOS评分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46例,预后良好率47.7%,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88例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4.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显著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腔内介入栓塞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且经DSA确诊的92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夹闭组和介入组,每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S100-β、IL-6及MMP-9水平及术后感染、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分级明显优于夹闭组,介入组患者良好率明显高于夹闭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夹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S100-β、IL-6及MMP-9水平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且介入组患者S100-β、IL-6及MMP-9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夹闭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有助于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P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显微手术夹闭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PCoAA患者80例,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性别、动脉瘤侧别、宽颈、动脉瘤大小、脑梗死史、手术时机、高血压史对手术预后影响不大;而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改良Fisher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年龄不大、Hunt-Hess低分级、改良Fisher低分级这类患者,更早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8.
余光琴  梁玉红 《医学信息》2007,20(11):1041-1043
对1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三个动脉瘤患者采取右翼点入路一次开颅手术成功夹闭三个动脉瘤,提出术前争分夺秒,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各种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是手术成功、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行夹闭手术治疗的189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手术193例次(4例患者行双侧手术)。按照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中是否出现同侧内囊后肢梗塞分为2组,非梗塞组166例次,梗塞组27例次。观察2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是否放置多个动脉瘤夹、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后手术时机、年龄、高血压病史的差异。结果 193例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有27例患者发生同侧内囊后肢梗塞,发生率为14. 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是造成患者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减少动脉瘤破裂,则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居第3位,是临床上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自从用可脱乳胶球囊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例成功报道以来,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以其手术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在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中占领了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消费高、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难度大等缺点也使患者只能行开颅夹闭术。本文就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治疗方法,治疗材料以及新手段新技术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