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荣  范奇 《世界肿瘤杂志》2005,4(4):286-287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内镜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近十年来3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上腹痛最常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等。胃镜表现:病变发生2个以上部位多见,其次为胃体、胃窦等,幽门螺杆菌(Hp)阳性检出率90.3%。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镜下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累及2个以上部位者多见,病变范围较大。胃镜活检加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Hp感染与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误诊原因和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上腹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3.3%。其中术前确诊7例,均在胃镜下确诊。16例获得随访,5a生存率为56.3%。病理诊断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性淋巴瘤14例,T细胞性淋巴瘤3例。16例行辅助性CHOP化疗,总有效率为93.4%。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和辅助性化疗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病理类型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的原因,总结出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误诊率高达78%,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同期胃癌病人,术后加化疗和/或放疗,则术后5年生存率达83.6%。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应采用纤维胃镜、气钡造影和CT等手段明确诊断,以免误诊为晚期胃癌放弃手术,治疗应采用手术配合术后化疗和/或放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路祎  孙振柱 《世界肿瘤杂志》2010,9(1):25-29,F00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新疆地区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关系。方法观察4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其进行CD20,CD79a,CD3,CD45RO标记。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抗体(抗HP)和亚甲蓝对胃淋巴瘤组织切片进行HP染色。并选择42例慢性活动性胃炎做对照。结果49例胃淋巴瘤依据组织形态分为MALT淋巴瘤22例,非MALT淋巴瘤27例,抗liP阳性率分别为40%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0%和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与性别、年龄、民族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种染色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新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新疆地区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偏低,免疫组化法和亚甲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邓志勇  李海  张阳  陈芳  丁敏  陈金珍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36-1437
目的:分析原发于胃粘膜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胃原发性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方法:采用HE光镜诊断结合免疫酶标结果,回顾性分析15例胃原发性粘膜相关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分型。结果:本组恶性淋巴瘤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误诊时间为半个月~2年,平均2个月。其中B细胞肿瘤来源为80%(12/15),占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预后虽较其他类型淋巴瘤好,但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论:免疫组化检测或基因表型分析在恶性淋巴瘤的分型及其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胃粘膜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免疫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理表现并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病例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结果及治疗效果.18例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方法.5例单纯手术;台疗、其中化疗CH()P方案11例,替尼泊苷(VM26)+司莫司汀(me-CCNU)7例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误诊率高脑脊液检查无阳性结果.31倒均为B细胞淋巴瘤31倒中获随访24例.随访时间6~98个月,其中手术+放疗+化疗组中位生存期20个月,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难以确诊,预后不良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应采取综合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肿瘤引起的颅内高压,单纯手术后,短时间内复发.应该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这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附2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分析1988~1998年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5例.结果本病例占同期胃肠恶性肿瘤的1.3%,25例患者平均年龄35.5岁.好发部位顺序为回盲部及回肠、胃、结肠、空肠.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泻、血便.病理类型本组25例患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4例,其中B细胞淋巴瘤22例,T细胞淋巴瘤2例.何杰金氏病1例.本病术前误诊率高,本组误诊率为76%.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手术加化疗、放疗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湘绮 《肿瘤》2001,21(1):59-60
目的 通过观察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胃镜、X线表现及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复习近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结果 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8例均手术病理证实,随访病例2例于手术后一年死亡。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必须探挖多取才能得到阳性结果,结合X线及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后化疗(CHOP方案)为主,清除HP是治疗的关键,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2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7例,确诊率仅为33.3%,手术切除20例,行全胃切除12例,胃大部切除8例,剖腹探查1例,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率为88.9%(16/18)。1年生存率为77,8%,3年生存率为58,3%,5年生存率为55.6%。1年内死亡4例,包括ⅣE2例,ⅢE2例,其中未治2例,有B症状者均在3年内死亡,存活3年以上的病例均为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术及术后化疗的病例。结论胃恶性淋巴瘤占同期恶性淋巴瘤的5.14%(18/350),占结外淋巴瘤的19.4%(18/93),临床易误诊,根治术或全胃切除及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预后好,分期较晚、有B症状者及未治疗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