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骶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骶神经刺激(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使用SNS治疗9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观察SNS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尿失禁症状简易评分(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包括尿失禁次数、尿垫试验、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容量、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功能性尿道长度和残余尿量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ICI-Q-SF评分为(17.2±1.8)分,治疗后为(8.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尿失禁次数、排尿次数和夜尿次数显著减少(P<0.05),尿垫显著减轻(P<0.05),排尿量显著增加(P<0.05);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而逼尿肌压、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等无显著性改变(P>0.05).本组总有效率为75.5%,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少且发生率低,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的性功能与其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在我院行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依据患者术后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分为轻中度组(n=50)与重度组(n=50),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HAD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以及最大尿流速(Qmax)、排空后残余尿量(PVRU)。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入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速高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排空后残余尿量低于观察组(P0.05);最大尿流速和生活质量与性功能障碍呈负相关,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及排空后残余尿量与性功能障碍呈正相关(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与其性功能密切相关,提高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可以预防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抑郁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改善BPH的药物治疗以改善前列腺增生症状,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量表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IP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抑郁患者在常规改善BPH药物的基础上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其抑郁症状及前列腺增生症状,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脊髓脊膜膨出合并栓系综合征修补加松解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检查初步评估女性脊髓脊膜膨出合并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患者31例,采取修补加栓系松解术治疗。分别在术前1周和术后3个月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术后残余尿量(20±15)ml和逼尿肌漏尿点压(25±12)cmH2O显著低于术前〔(70±20)ml和(38±9)cmH2O〕,最大尿流率(17±6 ml/s)和膀胱顺应性(19±7 ml/cmH2O)显著高于术前〔(12±5)ml/s和(13±5)ml/cmH2O〕,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无收缩、最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在术前和术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患者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的基础上进行栓系松解手术有效,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评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前后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改变.方法 选择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初感觉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逼尿肌反射.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的2例;异常的19例,其中顺应性正常膀胱13例,低顺应性膀胱4例,高顺应性膀胱2例;逼尿肌反射正常3例,无逼尿肌反射8例,逼尿肌亢进5例,逼尿肌减退3例;术后2周内尿动力学复查结果显示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膀胱初感觉容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残余尿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常有明显的膀胱功能障碍;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部分排尿功能;尿动力学检查对评估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的膀胱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不同病程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差异。方法对比2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尿动力涫检查结果,了解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病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 a组的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测压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功能性尿道长度、排尿前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小于<1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 a组的逼尿肌漏尿点压、逼尿肌稳定性及收缩性大于<1 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和膀胱顺应性跟病程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被认为是动力性因素和静力性因素共同引起,梗阻的动力性因素主要与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的张力有关,静力性因素主要与增大的前列腺体积压迫尿道有关。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的各种影响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5-07/2006-02在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完成。 对象:来自于安庆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拉唑嗪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选取其中的272例被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年龄50~75岁。患者对调查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对梗阻症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梗阻症状评分(IPSS 梗阻)、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其他一般人口学特征。 结果:高血压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间断排尿评分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而增加,而IPSS梗阻评分、尿线变细以及排尿用力评分随着舒张压的升高而增加;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梗阻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减轻的趋势(差异未达到显著性);随着每天坐位时间的增加,IPSS总评分、IPSS梗阻评分及尿线变细评分随之增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症状程度受年龄、舒张压、坐位时间、饮酒、首次性生活年龄以及30岁性生活频率6种因素影响较大。 结论:①年龄、高舒张压状态、首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和30岁性生活过频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②适当的增加体力劳动和减少每天的坐位时间对减轻梗阻症状有保护作用。③饮酒可能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 ,并与前列腺增生症、腰骶髓病变排尿异常进行比较。方法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 40例 ,腰骶髓病变患者 9例 ,前列腺增生患者 2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 ,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 :脑卒中后尿失禁主要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 ( 70 0 % ) ,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 ( 3 7 5 % )。与逼尿肌反射亢进相关的主要病变为额叶和基底节。与腰骶髓病变、前列腺增生组尿动力学异常有显著差异。结论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骶神经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7-2018-03接诊的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9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ID号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骶神经刺激。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特征,2 d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单次尿量及最大排尿量)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3%vs 65.5%,P0.05)。2组平均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压力、平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明显降低,平均膀胱容量及平均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排尿次数、尿失禁发作次数、单次尿量、最大排尿量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神经刺激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效改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患者排尿功能障碍,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男性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男性直肠癌患者80例,其中腹腔镜组40例,开腹组40例,术后评估2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11.1、11.3分,排尿量分别为156.2、139.8 mL,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9.89、18.16 mL/s,残余尿量分别为2.35、2.78 mL,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分别为49.23、48.14 cmH2O,最大尿道压分别为81.01、81.21 cmH2O,以上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男性排尿功能的影响与开腹组手术相似,未增加自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膀胱与直肠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在发病11周内行尿动力学检查及直肠功能检查,对尿流率和尿流量的曲线图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尿道阻力因子(URA)和反映膀胱逼尿能力的瓦特因子(WF)值.结果 急性脑血管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7±5.9)岁,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19例.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尿流时间、排尿时间、达峰时间、尿流量、2秒时的尿流率、加速度、最大尿流率时压力、最大压力时尿流和膀胱容积等指标在急性脑血管患者中异常率达40%~100%之间,脑梗死与脑出血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URA在患者中增高,而WF值均降低,较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统计学(P<0.05).均有便意感知的减弱与排便压的下降.结论 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儿童脊髓栓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脊髓栓系综合征伴神经源性膀胱患儿28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前和治疗后行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排泄性膀胱造影检查,对比2组参数异同。结果治疗前13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8例合并肾积水,1a后随访8例输尿管反流消失,5例肾积水减轻,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初感觉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较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尿路感染4例(14.3%),肉眼血尿3例(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尿保护膀胱功能,减轻对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儿童神经源膀胱的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羚羊钩藤汤临证加减治疗高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2-01—2014-01因急性脑出血入院治疗的高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羚羊钩藤汤临证加减。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的头颅CT血肿、水肿体积;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PRO量表、Barthel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比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7d后头颅CT血肿和水肿体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7d后头颅CT血肿和水肿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7d、14d、21d和3个月后NIHSS评分均逐渐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治疗7d、14d、21d和3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PRO量表总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arthe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PRO量表总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羚羊钩藤汤临证加减治疗高龄脑出血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效果,研究不同的治疗手段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SCI后NB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3例。常规组为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表神经电刺激。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尿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及排尿日志。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1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流速率最大值、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值等尿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值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等GQOLI74量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每日尿失禁频次、每日排尿次数等排尿情况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每日单次最大尿量、每次单次尿量等排尿情况显著较常规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对SCI后NB患者予以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其尿流动力学,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5—2016-06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110例)及对照组(110例),观察组应用脑醒静治疗,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状况、临床效果以及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GCS评分和NIHSS评分相比,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2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和7d,2组CRP水平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2组NSE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d,2组NSE水平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脑醒静能够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CRP水平,降低脑出血后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变化特征及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10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分别检测病例组入院时、治疗3d后、治疗7d后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并分析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入院时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血清NSE、S100β测定值在入院时、治疗3 d后、治疗7d后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测定值在治疗第3天时达到高峰,显著的高于入院时和治疗7d后(P0.05);病例组的患者依据不同出血量分组,结果显示在入院时、治疗3d、治疗7d后,血清NSE、S100β测定值组间比较为出血量≤15ml、患者出血量15~30ml、患者出血量≥3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S100β与NIHSS评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19、r=0.338)(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随着治疗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并且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性脊柱裂患儿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显性脊柱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2例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10例脊髓脊膜膨出、4例单纯脊膜膨出。术后随访3~22个月,对比手术前后泌尿系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术前出现下尿路症状8例,未发现肾积水;术后出现下尿路症状9例,新发肾积水2例。术后最大膀胱测定容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时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显性脊柱裂术前最常见的尿动力学改变为膀胱排空异常及膀胱顺应性降低;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及短期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需警惕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保守治疗组(44例)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组(43例)。分别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出血量变化、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评分的改变,分析2组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7d、30d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立体定向组在治疗后7d、30d的出血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总有效率(45.45%,20/44)明显低于立体定向组(77.27%,34/43),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优于传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β=0.736,P=0.037)、GCS评分(β=0.829,P=0.023)和体重指数(β=2.19,P=0.017)为传统组的独立高危影响因素;而GCS评分(β=0.799,P=0.010)和高血压病程(β=0.616,P=0.004)为立体定向组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相比传统保守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 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d、7d和3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及ABCD2+ DWI+ 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 本组56例(30.8%)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42例(23.1%)发生于7d内,19例(10.4%)发生于2d内,均无脑出血发生.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DWI异常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均P<0.05).30 d时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P<0.05).伴DWI异常及颅内动脉狭窄≥50%的低危组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正常和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均P<0.05).ABCD2+ DWI+ MRA评分预测TIA第2d、第7d及第30 d的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均P<0.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