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某铜冶炼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成光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42-2744
目的了解某铜冶炼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职业卫生现况调查分析。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点进行检测,其中粉尘选择9个检测点、毒物选择17个检测点、噪声选择16个检测点、工频电场选择3个检测点。结果粉尘、铜烟、铅烟、镉及其化合物、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氧化锌、二氧化硫、硫酸雾、硫化氢、噪声、工频电场和高温为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粉尘合格率为77.8%,铜烟合格率为83.33%,砷合格率为80.0%,二氧化硫合格率为50.0%,硫酸雾合格率为60.0%,铅烟、镉、氧化锌、硫化氢、噪声强度和工频电场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该企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生产企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制定并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以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按规范对某铅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重点对铅、砷、镉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铅冶炼厂存在较严重的铅、砷、镉污染,作业人员血铅、发砷、尿镉超标现象严重,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识别、分析某铜业公司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程度,进行控制效果评价,从而找出控制关键。方法采用类比法、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依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一期建设项目的反射炉、生产车间、鼓风炉等工作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石灰石粉尘、炭黑粉尘、砷及其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硫、氧化锌、铜尘、铜烟、铅尘、铅烟等。二期建设项目的电解车间、净液车间、二段电极脱铜槽等工作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硫酸及三氧化硫、锑及其化合物、可溶性镍化合物、氯化氢及盐酸、砷化氢等。检测结果表明,除砷化氢、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浓度超标外,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尚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铜业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危害因素为砷化氢、砷及无机化合物。由于得到有效控制,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已降低了发生职业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某铜冶炼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化物浓度,并对岗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2年10月某铜冶炼企业铜冶炼作业工人389人作为暴露组,另选择非冶炼作业工人554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工作场所砷尘浓度测定、职业健康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企业生产环境砷CSTEL超标率7.8%,砷CTWA超标率61.9%。熔炼车间工作岗位砷CSTEL存在超标情况;熔炼车间、转炉车间、备料车间部分工种CTWA存在超标情况。职业健康检查:发砷超标率83.5%;B超异常率82.3%,脂肪肝检出率76.3%,肝功能异常检出率41.9%。未检出血铅超标劳动者。暴露组各车间工人B超异常、脂肪肝检出率、肝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车间工人肝功能异常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工人B超异常、脂肪肝检出率、肝功能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各年龄段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工龄间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工人肝功能异常率、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冶炼行业的致肝损害毒物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砷、铅、铜、砷化氢,建议将铜、砷化氢纳入职业健康监项目。根除或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就可以减少工人脂肪肝、肝损伤、心电图异常罹患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方法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金属冶炼生产线空气中粉尘、铅、锰、砷、镉、一氧化碳及噪声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合格率最低的是铅烟(53.3%),其次是锰及其化合物(62.5%)和一氧化碳(64.3%)。三条生产线职工有尿镉、尿砷、尿锰超标现象(分别为5.6%、2.0%、0.7%)。结论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较严重,应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认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对某铅锌冶炼厂的调查表明,该厂职业病危害以粉尘、铅及其化合物、氧化锌、镉及其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砷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噪声为主,其中铅及其化合物污染严重。粉尘的关键控制点为供料车间的皮带输送的头尾部,毒物的关键控制点为烧结车间、熔炼车间、电解车间和精馏车间的各岗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评估云南省某艾萨炉铜冶炼项目的职业病危害,从职业病防治角度对项目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方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的方法对项目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识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地点中,粉尘合格率为88.9%,铅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为47.1%,铜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为88.9%,砷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为17.6%,砷化氢合格率为0,二氧化硫合格率为61.5%,氨、盐酸合格率为100.0%,噪声等效声级合格率83.3%,高温合格率75.0%。结论该项目存在职业病危害风险,应配套完善相关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加强个人防护管理,完善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8.
对某特大型阴极铜生产项目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及评价,分析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结果显示,该项目中各工种接触的化学毒物合格率为66.67%,粉尘合格率为83.87%;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矿石粉尘、重金属(铜烟、镉及其化合物)、砷及其无机化合物、SO2、硫酸雾、H2S、H3As、高温及热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关键点为精矿仓及备料岗位的粉尘,双闪炉岗位的金属烟尘及其化合物、高温,硫酸车间的SO2、废酸处理车间的H2S,电解槽及净液岗位的硫酸雾、H3As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某冶炼厂烧结、熔炼、电解、精馏4个车间,对各车间粉尘、铅、砷、镉、二氧化硫、噪声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整理,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该冶炼厂4个车间及全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综合评价均为Ⅱ级(良)。结论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同时评价和比较不同危害种类的企业,为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三氧化二锑及含砷废物回收利用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其职业病危害风险。方法采用工程分析法、类比法、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等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点因素是三氧化二锑、氢化锑、三氧化二砷、砷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氯气、氯化氢、噪声、高温等。根据类比现场检测结果表明,砷化物合格率为93.3%、矿石尘合格率为91.7%、其他尘合格率为81.2%、噪声合格率为87.2%,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化学毒物危害关键控制岗位在原料上料、运输、熔炼工段、烟气收尘工段、砷碴和污水处理工序等的操作岗位。粉尘危害关键控制岗位是供料及上料、熔炼和出渣等物料出入口。噪声关键控制岗位是鼓风机、破碎机、皮带运输及自动给料机、斗式提升机、混合机、自动包装机、吸尘器、铸锭机、打包机、磨机和泵等操作岗位。高温关键控制岗位是各种熔炼炉操作岗位。结论根据项目职业病危害重点因素、关键控制岗位、重点关注的职业人群,加强职业病危害控制和卫生管理,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清远市某再生铜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状况。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2013年9月对某再生铜企业工作场所中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进行检测和对接触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铜烟、铅烟、砷、硫酸、噪声、高温等;粉尘、铜烟、硫酸、砷存在超标点,其超标率分别为75.0%、20.O%、33.3%和14.3%;阳极炉岗位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超标;接触工人尿铅、尿砷偏高者分别占2.9%、13.9%,听力损失者占18.9%。结论该再生铜企业粉尘、噪声危害较重,铜烟、砷、硫酸、高温作业危害存在较大隐患。  相似文献   

12.
某冶炼企业作业工人尿砷和血铅检测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企业职工的尿砷和血铅含量及对超标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了解工作环境中砷、铅对职工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集某冶炼厂一线作业工人的169份尿液和血液,用湿法消解-原子荧光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进行尿砷和血铅含量捡测。结果 169名工人中,有25例尿中砷含量增高,45例血中铅含量增高,其中14例尿砷和血铅检测结果同时增高,分别占体检人数的14.79%、26.63%、8.28%。且男性血铅异常百分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部分砷、铅超标工人出现头昏、腰背酸痛、全身乏力、精神睡眠差、胃肠消化道症状及血、尿常规、肝功异常。结论该企业生产环境中砷、铅已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应加强作业环境监测,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职业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胡定海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91-1593
目的探讨铜冶炼业铅危害程度,评价健康损害与危害因素的关系,为目标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两个生产工艺相同的铜冶炼厂的599人涉铅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599人均检测了尿铅。结果两铜冶炼厂工人尿铅超标率为36.39%,其中甲厂工人超标率为45.34%,乙厂工人超标率为30.11%,两厂工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冶炼业铅职业危害严重,不同铜冶炼业工人尿铅超标率不同。  相似文献   

14.
冯祖辉  李兴中  蔡永玲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89-1590
目的探讨2种不同冶炼生产工艺下职业病有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对尿铅含量进行测定,运用t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统工艺所测铅烟、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1.023±0.931)、(3.753±1.631)mg/m^3,新工艺则分别为(0.308±0.166)、(1.227±0.903)mg/m^3,传统工艺与新工艺所测铅烟、二氧化硫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调查的63个项目中有鼻干、腹痛、乏力、牙齿松动4项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职业健康检查中有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尿潜血、慢性鼻炎、慢性结膜炎、肝功能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炉前工的尿铅超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技术改造后车间铅烟、二氧化硫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明显下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职业砷接触致皮肤病发生与尿中砷甲基化产物的关系。方法选择偏远山区冶炼厂为研究现场,暴露组为91名工人,对照组58人。监测作业场所工作岗位中砷化合物浓度,进行健康监护体检和尿砷形态分析,计算3种砷化合物百分率及一、二级甲基化指数。结果冶炼厂所有检测岗位砷化合物浓度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91名工人中36人存在明显慢性砷中毒样皮肤损害,尿中3种砷化合物(无机砷、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浓度(Log10)分别为(2.18±0.40)、(2.26±0.35)和(2.77±0.31)μg/g肌酐,明显示高于接砷但无皮肤损害的工人及对照组工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冶炼厂存在皮肤损害的工人尿中甲基砷酸浓度占总砷百分率和二级甲基化指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工人。结论尿中甲基化产物在冶炼厂工人皮肤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二级甲基化指数与砷致皮肤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6.
林静  王劲 《职业与健康》2010,26(8):859-861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职业性铅危害情况,探索职业卫生预防模式。方法接触铅作业的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内科、耳鼻喉、听力、心电图、血常规和尿常规,并测定其血铅、尿铅浓度。结果36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有143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70μg/L),53人血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人血红蛋白下降,44人耳鼻喉检查发现异常,68人听力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浓度与铅接触浓度有关,随着铅接触浓度的增加,血铅、尿铅平均浓度增加。血铅、尿铅超标率与接铅工龄有相关性,接铅工龄在5年以上组血铅、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0~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情况较重,工作场所中高浓度的铅烟、铅尘是造成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该厂应进行工艺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铅污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荣欣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33-2935
目的对昆明铁路局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状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制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昆明铁路局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和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昆明铁路局职业病危害监测合格率为:粉尘84.09%,毒物92.86%,噪声48.72%,其他物理因素(手传振动、工频电场、高温)100%。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受监护率97.44%;异常检出率为:高频听力损失5.37%,胸片异常0.11%,心电图异常6.52%,血压异常1.19%,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异常3.10%,尿常规异常3.42%;职业禁忌证4人。结论粉尘、噪声是昆明铁路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进行职业病综合防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安全教育并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8.
黄世文  江世强  吕林  段平宁  许晓丽  黄才千 《职业与健康》2012,28(9):1073-1076,1080
目的识别、评价某年产30×104t再生铜冶炼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作为类比项目采用类比调查法和检查表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工程选址、总体布局、拟采取的生产工艺、设备布局、采光与照明、卫生辅助设施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具备较完善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设计,可能存在或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各类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酸雾、砷化氢等是本工程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结论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