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启波 《吉林医学》2011,(9):1696-169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高压氧对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营养神经、促醒、预防癫痫、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与高压氧治疗,1次/d,每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3.
娄梅  罗云华 《当代医学》2013,(1):159-16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高压氧促醒重度颅脑损伤昏迷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GCS≤8分)随机等量分成治疗和对照组,二组均实施神经营养、预防癫痫、护胃、防止感染、促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和高压氧疗,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苏醒程度和GCS预后评分。结果治疗组25例中,5分12例,4分6例,3分3例,2分5例。对照组25例中,5分7例,4分2例,3分4例,2分1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新桂  林喜容  郑少涛 《吉林医学》2011,(19):3941-394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脉滴注射液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颅脑外伤5 h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与醒脑静;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按GCS评分评定预后,比较清醒率与清醒时间。结果:治疗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为90%、(22.3±6.5)d高于对照组62%、(38.7±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增强了脑外伤昏迷患者自由基清除,减轻脑水肿,从多种途径对脑细胞发挥最佳保护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昏迷患者促醒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 均分为对照组(31例)和试验组(31例),其中对照组单纯予以神经节苷脂治疗,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 氧治疗,对比其促醒疗效。结果 3个疗程后,试验组患者苏醒率(6774%)、ESS评分(9022±816)分、GOS 评分(496±03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颅内动脉瘤术后昏 迷患者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苏醒,提高临床疗效,可作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分 )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 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促醒治疗 ,对照组 40例 ,采用常规治疗。二组于伤后 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 ,同时比较二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 (57.1 4 % )与对照组 (32 .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观察组治疗后 1个月清醒 33例 ,而对照组 2 0例 ,二组清醒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二组清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为 (1 2 .46± 6 .2 9)d ,对照组为 (1 5 .95± 7.5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时不仅能加速清醒 ,还能促进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昏迷患者, 单用醒脑静注射液与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的2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意识改善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法,整理2021年5月1日—2022年1月31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及神经外科治疗的56例重度TBI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患者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高压氧治疗组(观察组)32例和未接受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24例。利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并记录,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并记录患者苏醒率。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 < 0.05),观察组GCS评分为(9.22±2.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1±2.77)分,P < 0.05];且观察组苏醒率[59.4%(19/32)]明显高于对照组[29.2%(7/24), P < 0.05]。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的SOD值均依次上升。2组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的NO值均依次下降。  结论  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可更明显地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提升苏醒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血清SOD水平升高及血清NO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高压氧治疗(HBOT)外伤性脑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搜集高压氧辅助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5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的药物、物理治疗相比,HBOT联合药物治疗外伤性脑损伤提高了恢复良好或轻度残疾患者的比例[RR=1.71,95%C(I1.08,2.71)];降低患者的病死率[RR=0.69,95%C(I0.54,0.88)],提高了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WMD=3.12,95%C(I2.41,3.84)]。结论 HBOT可降低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受原始文献方法学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压氧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8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对象,其中40例仅实施常规治疗作为甲组,另外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进行高压氧治疗,作为乙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GCS、DRS评分优于甲组,且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乙组患者者LOTCA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P0.05。结论: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进行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患者昏迷状态,减轻患者脑损伤和残疾程度,对患者预后认知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干预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压氧干预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干预能提高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昏迷意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介入时机,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病程的长短、对照的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为45例。A组患者为伤后10d~1个月,B组患者为伤后1~2个月,两组均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和严重颅脑外伤残疾评定量表(DR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D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得到提高,DRS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1),但A组患者GCS评分提高更为明显,DR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介入时机为伤后1月以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临床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超过1个月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方法 将97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通过GCS评分和CT检查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 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综合治疗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可能是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术后昏迷超过7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脑损伤患者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GCS评分、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GCS和CRS-R评分分别为(11.01±1.19)和(8.62±1.34),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EEG以及BAEP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脑损伤术后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姚娓  姜永珊 《重庆医学》2012,41(23):2419-2420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颅脑外伤并偏瘫患者82例,入院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均为3~8分,治疗组42例在伤后1个月内行早期高压氧治疗,对照组40例在伤后1个月后行高压氧治疗。观察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后患者GC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CS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且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好、致残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48-1649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MRI)分级与患者昏迷时间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4例DAI患者根据MRI特征,参考Adams等的分级方法将之分为3组。伤情以患者首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定,预后以颅脑创伤后3~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判定标准。分析MRI分级与患者伤情、昏迷时间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Ⅰ级16例,GCS评分9.88±3.03,昏迷时间4.63±2.73d;Ⅱ级16例,GCS评分6.75±2.41,昏迷时间18.88±6.72d;Ⅲ级22例,GCS评分5.64±1.26,除外3例植物生存患者,昏迷时间24.05±16.62d。经3组间SNK检验,不同MRI分级DAI患者GCS评分、昏迷时间及预后存在差异性。结论:MRI分级能为DAI患者的伤情后预后判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但在区别Ⅱ、Ⅲ级患者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危重颅脑外伤患者92例进行研究,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扩血管等,在次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发病1个月后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评价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5.73±11.84)、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65±2.77)均比对照组(68.92±11.69)、(8.84±2.08)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有效促醒及护理。方法 采用促醒药物、高压氧治疗、冰片溶液气道雾化、肢体保持功能位、应用音乐疗法等治疗和护理。结果  6 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经治疗后痊愈 8例 (占 12 .5 % ) ;显效 2 8例 (占 4 3.8% ) ;有效 10例 (占 15 .6 % ) ;无效 18例 (占 2 8.1% )。结论 综合治疗及护理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双侧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40例急诊ICU急性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16例)?所有患者入ICU后48 h内行持续24 h双侧BIS监测,取双侧BIS平均值,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并检测当日NSE值?比较两组BIS值?APACHEⅡ评分?GCS评分?NSE值,并分析BIS值与GCS评分?NSE值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BIS平均值及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BIS平均值:29.7 ± 16.5 vs. 49.8 ± 8.3,P < 0.05;GCS评分(分):4.1 ± 1.1 vs. 6.4 ± 1.4,P < 0.05]?死亡组患者的NSE值(ng/mL)高于存活组(74.5 ± 18.4 vs. 23.5 ± 12.4,P < 0.05)?双侧BIS平均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26,P < 0.05),与NSE值呈负相关(r=-0.870,P < 0.05)?结论:双侧BIS监测是评估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时机和疗程对疗效的影响.②方法 对105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分析不同时机和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后,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的改善情况.③结果 10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1个月内开始行高压氧治疗者GCS评分提高(4.79±2.64)分,1个月后开始行高压氧治疗者GCS评分提高(3.00±2.34)分;治疗50次以上者GCS评分提高(5.03±2.95)分,50次以下者提高(3.32±2.27)分.④结论 尽早开始高压氧治疗,对意识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次数不应少于30次,可提高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