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颈动脉超声(CDF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颅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Asy)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 )检测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DSA对比,分析TCD判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比较3组间侧支开效率。结果(1)TCD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 )开放占50.94%(27/53),后交通动脉(PCoA )开放占41.51%(22/53),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占37.74%(20/53)。与DSA结果相比较TCD显示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1.6%)。(2)Asy组的ACoA、PCoA的开放率均明显高于TIA和CI组( P<0.05);TIA组的ICA-ECA开放率高于CI组( P<0.05),而TIA组与CI组的ACoA、PCoA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侧支循环平均开放条数结果比较,Asy组(2.17)>TIA组(1.40)>CI组(0.85)。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临床相关诊治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后循环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在所有患者中,DSA发现颅内外血管病变60例,在没有明确血管病变的8例中,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5例。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结论脑供血动脉的形态异常是老年后循环TIA患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烟雾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神经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12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对9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9例症状出现或加重前有诱发因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例,剧烈哭闹2例。从首发症状到出现卒中时间3d~2a。全部患儿均为缺血性改变,主要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抽风、语言障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颈内动脉末端、基底动脉环根部狭窄或闭塞,脑基底部有异常血管网形成;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不同程度梗塞灶或/和软化灶。结论儿童烟雾病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前常有感染、哭闹等诱因;TIA、偏瘫、惊厥、语言障碍等是其主要症状;MRA或DSA是早期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方法,MRI能提示烟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 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PWI及MRA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和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行DSA,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分析TIA与脑动脉病变之间关系。结果:60例中有53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8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狭窄≥50%39例,颅外段狭窄34例,颅内段狭窄19例。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性质、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的效果。方法39例(男31例,女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后,行PTA或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9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PTA或PTAS均获成功,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其中2例行DSA复查、19例行TCD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PTA或PTAS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强  华扬  凌晨  段春  张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6):244-247,277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的改变与颅内Willis环主干、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而另一侧正常或狭窄50%以下且颅内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2例作为闭塞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11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MCA的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CA、ACA、PCA的PSV和PI的差异,计算并分析患侧MCA的PSV、PI差值(PSVD、PID).结果①闭塞组患者双侧MCA的PSV和PI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相差61 cm/s,PI相差≥70%,P=0.000、P=0.000).②闭塞组患者患侧MCA、ACA的PSV和PI较健侧明显降低(P=0.000),患侧PCA的PSV较健侧增高,PI相对降低(P=0.000),患侧MCA的PSV下降率明显高于ACA的PSV下降率.③闭塞组患者患侧MCA的PSV与双侧ACA及患侧PCA的PSV直接相关(P=0.000、P=0.000、P=0.006).结论对双侧MCA的PSV、PI及ACA、患侧PCAPSV的差值分析,可以提高TCD对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认识和鉴别.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行头及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无狭窄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采用定磷法测定所有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1例,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86例,其中轻度狭窄者39例,中度狭窄者32例,重度狭窄并闭塞者的患者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血浆LPA水平等因素在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TIA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6.933,P=0.000;X2=16.413,P=0.001;F=4.456,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独立相关,血浆LPA水平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取LPA2.5μmol/L为界值,LPA〉2.5μmol/L是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77,P=0.061),高血压、卒中史也与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0),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等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214,P=0.039)。结论TIA患者血浆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等级存在相关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LPA水平也就越高。血浆IJPA水平或可作为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DFI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颅外端血管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超声诊断正常28例,闭塞及狭窄共32例,狭窄共25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20、12条,闭塞7例,共14条.DSA检查正常29例,狭窄及闭塞共31例,狭窄共26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16、18条,闭塞5例,共10条.将颈动脉彩色超声与DSA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86(P<0.05).所有颈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CDFI形态学及频谱测定诊断中重度狭窄情况,两者与DSA比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结论 CDFI检查与DSA检查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中重度以上的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