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症反应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主要就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肝病(ALD)是一种长期酗酒所致肝脏疾病。线粒体是乙醇攻击的首要对象,其分子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渗透性转运、线粒体蛋白质及DNA损伤、缺氧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酒精性肝病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这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探讨其发病原理,利于新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DNA是位于线粒体基质内线粒体自有的遗传物质,参与细胞代谢和能量供给。线粒体DNA的损伤通过增加活性氧的释放加剧氧化应激,线粒体DNA释放亦可引发细胞凋亡及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线粒体自噬则通过负反馈机制调控线粒体DNA损伤和释放,维持细胞内稳态。近年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与线粒体DN...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与脂质代谢紊乱、肝细胞线粒体内脂肪酸氧化障碍和氧化应激等有关[1-2].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被称为细胞的"代谢感受器",存在于线粒体内,其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能量状态的中心环节,AMPK激活后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脂肪酸氧化及改善氧化应激.二甲双胍是AMPK的变构激活剂,可以通过调节AMPK、胰岛素受体(INSR)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表达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酒精所致的肝脏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预防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株(HL60)凋亡机制。方法:以HL60为研究对象,通过丙二醛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量检测氧化应激反应;通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通过共聚焦成像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在HL60细胞中,亚砷酸显著(P0.05)诱导氧化应激、DNA损伤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的变化,并呈剂量依赖性。它也通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激活凋亡的内在途径。结论:亚砷酸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L60凋亡。这个凋亡信号调节通过氧化应激、DNA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严重不可逆的心血管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和舒张功能受损。研究显示,线粒体过度分裂、自噬紊乱、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心肌纤维化等均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Mst1)可能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围绕Mst1在糖尿病心肌病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是参与细胞内能量、细胞凋亡、免疫应答与细胞周期调控等的重要细胞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致病机制中,HBV主要通过HBx与HBsAg作用于线粒体。HBV可以影响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但HBV对线粒体凋亡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呈现不同的作用。HBV还可影响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线粒体相关抗病毒免疫。HBV作用于线粒体,一方面为完成HBV生命周期创造有利的细胞内环境,另一方面会造成肝细胞损伤。阐明线粒体在HB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阐释HBV导致细胞损伤尤其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可能机制,可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位。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主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反应、心肌纤维化、细胞凋亡和自噬均参与DCM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肌细胞凋亡与自噬水平的改变贯穿于DCM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二者之间的联系可能在DC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无DCM的有效预防策略和治疗靶点,而阐明DCM中自噬与凋亡的相互作用对DCM的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对DCM发病机制中自噬和凋亡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 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等方面. 近年人们发现细胞凋亡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他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组织损伤, 但同时也是机体其中一种重要的自身保护机制. 本文简述细胞凋亡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关系, 探讨细胞凋亡对急性胰腺炎器官损伤的影响, 分析细胞凋亡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Notch因子的关系, 从而揭示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存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增强,生成大量一氧化氮,在氧化应激的状态下与活性氧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根离子,从而引发硝化应激,通过介导蛋白质、核酸等的硝化,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影响细胞的代谢等功能及细胞凋亡,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本文旨在阐述硝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特异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的经典发病机制包括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微血管病变等。近年来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为防治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冠脉复流后继续造成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自噬、焦亡、铁坏死等病理损伤机制相关。线粒体呼吸链中有害活性氧(ROS)的产生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失衡在MIRI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氢气作为新兴的气体信号分子,其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调节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能量代谢等多种方式改善MIRI。氢气可以抑制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Ⅰ和复合体Ⅲ中有害ROS的生成从而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也能通过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分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等途径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从而改善MIRI。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肌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调节异常、线粒体解偶联等。该文主要介绍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是心肌保护的重要靶器官。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被认为是治疗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潜在靶点。它是细胞线粒体内一种重要离子通道,其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通道保护心肌的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钙超载、细胞凋亡及膜电位的变化等方面。本研究就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结构及其心肌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能量代谢、信号转导以及氧化应激、钙稳态和细胞凋亡调节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线粒体功能正常在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机制复杂多样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进展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认识和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阐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防治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激活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再灌注期间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加剧。一些特殊的蛋白质通过触发自噬膜上的受体来诱导"线粒体自噬"导致神经变性。总结近年来神经元死亡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王晖  谢青  安宝燕  刘芸野  林兰意  蔡伟 《肝脏》2009,14(3):206-209
目的 了解葡萄冻干粉(FDG)对线粒体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探讨其治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牛磺酸脱氧胆酸(TDCA)诱导Huh7细胞,建立线粒体应激凋亡模型,用不同剂量FDG进行干预。通过MTT、DNA ladder、Western blot、细胞凋亡率检测等方法,了解FDG对Huh7细胞生长、对TDCA诱导的Huh7细胞的凋亡率、凋亡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FDG(2μg/ml、20μg/ml、200μg/ml、4(10μg/ml和800μg/ml)与Huh7细胞共孵育,FDG可提高Huh7细胞的活力,以FDG400μg/ml时细胞活力最高。用400pMTDCA诱导Huh7细胞,随着诱导时间延长细胞活力下降、凋亡率增加,出现凋亡条带;Caspase-9和7蛋白酶原被活化,PCNA表达下调。用FDG干预TDCA诱导Huh7细胞48h后发现,FDG明显提高Huh7细胞活力、使细胞凋亡减少、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减少。结论TDCA能触发Huh7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凋亡,而FDG能促进细胞生长,减轻肝细胞损伤,阻断线粒体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类独立的特异性心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和心功能不全.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心肌间质纤维化、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多个方面导致其发生、发展.临床中部分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后仍可并发糖尿病心肌病.因此,进一步探究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可望为糖尿病心肌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线粒体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线粒体基因表达变化在病毒性心肌病中的发病作用。方法用柯萨奇病毒B3m反复增量感染Balb/c小鼠,建立心肌病动物模型,用包容35 852条基因的cDNA微矩阵芯片分析心脏组织特异的mRNA表达,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的线粒体相关基因。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共有31个心肌病小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及相关调节基因明显差异表达。心肌病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t=8.85,P<0.01)。结论心肌线粒体功能受损伴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是病毒性心肌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靶向线粒体功能的治疗策略在此类疾病中也越来越受重视。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寻线粒体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等线粒体功能失衡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联系。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溃疡、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具体分子途径进行综述,并探讨靶向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上述疾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