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组神经移位联合肌肉移植(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设计手术分三期。一期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健侧颈7移位至患侧尺神经恢复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二、三期手术用股薄肌、健侧背阔肌移植或患侧背阔肌移位(早期)的方法重建屈、伸指功能。结果 10例患者其中全臂丛神经损伤8例,颈5、6、7、8神经损伤2例。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肌皮瓣全部成活,移植肌肉一年以后肌力达M3~M4。结论 多组神经移位联合肌肉移植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早期可选择患侧背阔肌移位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临床上对TOS的逐渐了解,老年人TOS的诊断率逐年提高,老年人TOS在病因病理、鉴别诊断等方面都存在其自身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女3例,男5例;年龄52~71[平均(59.2±6.7)]岁.其中6例患者合并颈椎病.卡压因素:第七颈椎横突较长合并前斜角肌止点过宽1例,前斜角肌纤维化挛缩4例,有小斜角肌1例,肋锁骨变形致肋锁间隙变窄2例,本组中未发现颈肋和异常纤维束带.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在临床日渐增多,神经根丝从脊髓离断后,其相应脊髓节段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会发生一系列形态、生化、代谢及基因表达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神经元死亡,因此臂丛神经根撕脱伤致残率很高.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神经移位、带血管的神经干移植、神经和肌肉联合移位及功能重建等综合性手段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但是由于可供移位的神经数量有限,质量欠佳,同时要牺牲移位神经的功能,术后手内在肌功能恢复亦欠佳.  相似文献   

4.
熊健斌  孙宏志  沙轲 《山东医药》2011,51(50):85-86
目的观察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疗效。方法2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均行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采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结果肌皮神经功能恢复,10例肩胛上神经功能恢复,7例桡神经功能恢复,12例胸背神经功能恢复,8例正中神经功能恢复。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恢复情况为S3者10例,S2者6例,S1者2例。肱二头肌肌力恢复(M3或以上)15例,冈上肌肌力恢复10例,肱三头肌肌力恢复7例,背阔肌肌力恢复12例,屈指深肌肌力恢复8例。结论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36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22 个月,按照Lazzcano评分标准,29例肩关节功能为优.认为手术采用颈丛浅支阻滞及臂丛肌间沟法阻滞复合麻醉、扩大消毒与铺巾范围、行喙锁韧带修复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将8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改良Winnie氏法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在盲探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局麻药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阻滞效果为优者比率显著升高,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现象,对照组出现局部血肿2例、气胸1例、改全麻1例。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神经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确切、起效迅速、局麻药量用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198 4年 8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 8例 ,均达到解除血管、神经压迫的目的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8例中 ,男 6例、女 2例 ,年龄 17~4 8岁、平均 2 5岁 ,病程 1.5~ 6年。病变位于左侧 5例、右侧 2例、双侧 1例。因前斜角肌肥大痉挛致前、中斜角肌间隙狭窄 3例 ,颈肋 3例 ,颈 7横突过长 2例。临床表现为肩背部疼痛 ,前臂、手指麻木 (随体位而改变 ) ,桡动脉搏动减弱 ,手指发凉 ,2例手指颜色苍白、暗紫 ,3例有手内在肌萎缩。手术方法 :1斜角肌肥大、颈肋及颈 7横突过长的 6例经锁骨上入路。患者全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方法,并观察在临床手术中应用该方法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对10具尸头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于二腹肌后腹下缘、颈外动脉内侧缘、甲状腺上动脉上缘的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颈动脉分叉部、下颌骨角和乳突尖的距离。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天津环湖医院6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采用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的相关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症状。结果 (1)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内的概率为95%(19侧)。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中位数0.34(-1.62~2.43)cm、下方1.28(-1.33~3.42)cm,乳突尖前方2.84(0.51~5.14)cm、下方4.51(2.82~6.39)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57~3.78)cm。(2)对65例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随访术后3周至9个月均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表现。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分离过程中不超过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2 cm;对于颈动脉分叉部位置较高或较低者,应避免跨过下颌骨角后方0.5 cm或乳突尖下方4.5 cm的范围进行动脉分离,可有效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感觉神经移位一期联合修复尺神经高位(肘关节以上)损伤,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雄性猕猴6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6只动物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上肢。 A组(实验组):于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端端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外膜开窗)作端侧吻合。 B组(对照组):于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3 cm,两断端分别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A组。 C组(对照组):上臂部尺神经处理同A组,腕部不作神经移位。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A组雄猴手内在肌恢复自主活动,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B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C组轻;C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A组神经纤维数量、密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B组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现象。 C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亦明显减少,最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感觉神经移位能有效防止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尺神经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宏亮  程明亮 《山东医药》2011,51(50):110-111
目的对喉返神经颈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为颈段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80侧),仔细解剖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的关系。结果喉返神经颈段分为喉支和喉外支,有91.2%的喉支在入喉之前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8±7.5)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甲状软骨下角尖10.1~70.5mm范围内发出。结论甲状腺术中仔细辨别喉返神经颈段分支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有助于防止甲状腺术中损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神经根回植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A组(颈神经根撕脱组)、B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回植组)、C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回植联合神经干细胞(NSCs)与雪旺细胞(SCs)移植组〕;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实验大鼠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应脊髓损伤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术后1~8 w,B、C组患肢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较A组明显改善;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A组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2例由颈肋造成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系统痉挛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例1,女,20岁。因急起意识丧失于1977年9月16日入院。同年分娩后出现左上肢疼痛、无力以及无桡动脉搏动。检查:左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右侧有力为82次/min。血压115/70mmHg。左锁骨上区轻度肿胀,触及较结实,听诊有收缩期杂音。左动跟神经不全麻痹,瞳孔光反应消失,右侧中枢性面瘫与轻偏瘫。经儿小时后意识恢复。颈椎 X 线摄片发现两侧颈肋,右侧颈肋几乎垂直向下,左侧颈肋发育不全与狭窄。主动脉头臂干造影和左锁骨下动脉与分枝造影,发现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后扩张及左椎动脉出口处狭窄。10月11日进行左斜角肌切开术,发现左前斜角肌外侧固定于异常肋骨上,锁骨下动脉呈梭形扩张,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的阻滞效果,及对半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和肺功能的影响,并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进行比较。方法 择期/急诊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CCB,对照组采用SCB。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HDP发生情况、膈肌偏移情况,分别于神经阻滞前后测量呼吸峰值流速(PEE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呼吸困难、SpO2<90%、气胸)。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延长,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DP发生率显著降低,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下膈肌偏移度降低比例更小,阻滞后PEER更高(P均<0.05)。两组阻滞后FVC、FEV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SCB相比,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可降低HDP发生率,对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更小,且不增加呼吸系统并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与雪旺细胞共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4组,A组(颈神经根撕脱组)、B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组)、C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并NSCs移植组)、D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并NSCs+雪旺细胞(SCs)共移植组〕;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相应脊髓损伤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的检测。结果术后420 w时,B、C、D组大鼠患肢屈肘功能较A组有明显改善;A组神经-肌肉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高于B、C、D组,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则低于B、C、D组,各组诱发电位潜伏期比较:B组>C组>D组;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D组>C组>B组>A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回植术联合细胞移植可以加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大鼠体内,移植的SCs可以存活并持续为NSCs提供保护、支持及营养等作用,还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具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消融前进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解剖关系,并在CARTO系统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解剖重建,将消融大头送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上方约1~2 cm处,沿上腔静脉壁环行起搏消融大头远端,并确定膈神经反应部位,并在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解剖模型进行标记,在相同水平部位行上腔静脉线性消融,消融中避开模型中所标记的侧膈神经反应部位。结果:入选患者均进行肺静脉电隔离+上腔静脉电隔离,在上腔静脉消融中49例患者均在未消融到引起膈肌刺激部位时已成功隔离上墙静脉电位,仅一例患者需消融术中标记到的膈肌刺激部位而放弃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及围术期无一例出现膈神经麻痹及窦房结损伤。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现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及窦房结损伤相关症状。结论:根据本中心方法行上腔静脉隔离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刘燕平  范一宏  吕宾 《胃肠病学》2013,18(5):313-316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壁神经丛损伤可表现为神经变性、神经节细胞缺失等,导致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功能紊乱。本文就肠壁神经丛的损伤因素(如药物、炎症)和修复因素(如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5-HT4受体激动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晓聪  徐远达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7):1338-1342
COPD是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伴有骨骼肌功能异常等全身反应。神经肌肉电刺激是肺康复锻炼治疗的一种手段,已经在小范围内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患者早期的康复治疗。其主要是针对膈肌的刺激,常用的方法有膈肌体内起搏及体外起搏。电刺激通过激活肌纤维运动单元和脊髓神经元再下调运动神经而发挥作用,使特定的肌群被动地节律性收缩;电刺激还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保证肌肉的正常代谢等作用,延迟其萎缩。本文介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膈肌功能异常及相关机制、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膈肌的治疗作用以及方法学,旨在提高神经肌肉电刺激的认识,促进COPD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目前已成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一种新的消融方式,然而,其主要并发症——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膈神经麻痹的方法主要有膈神经起搏、透视和触诊、心内超声心动图和胎心监护仪、膈肌复合动作电位、机械阻隔膈神经与消融导管和定位膈神经位置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熊健斌 《山东医药》2009,49(38):80-80
臂丛神经损伤可导致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膈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1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