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分子杂交法、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观察HBcAg和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方法 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处理后制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cAg。结果 HBcAg阳性67例(67.7%),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阳性53例(53.5%),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46.5%)。32例三种方法检测HBcAg及HBV DNA均阴性。HBcAg颗粒和HBV DNA颗粒在肝组织中呈浆膜型高表达分布,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HBcAg及HBV DNA高表达与肝组织病变活动有关,基因芯片对肝组织中HBVDNA检出率与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OLFOX化疗方案对胃肠道肿瘤并乙肝病毒(HBV)携带患者乙肝活化危险性。方法:对比接受FOL—FOX化疗的HBV携带患者及非HBV携带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观察HBV携带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平均水平在化疗期间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接受本方案化疗后血清HBsAg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血清HBsAg阴性患者;HBV携带患者化疗后血清HBV-DNA阳性率及血清HBV-DNA平均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尤以12周末为甚。结论:FOLFOX方案有激活HBV携带患者肝炎活化的危险,其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增加血清HBV负荷所致。  相似文献   

3.
双利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占10%,HBV携带者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或密切接触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而且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双利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阻断乙型肝炎慢性化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状况(P〈0.05)。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0%、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扶正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扶正愈肝胶囊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V指标转阴情况;观察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观察本组患者用药中和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个疗程后,本组患者HBsAg转阴率为7.35%(5/68例)、HBeAg转阴率为19.12%(13/68例)、HBV-DNA转阴率为48.53%(33/68例);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LB、A/G、TB和治疗前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HA、LN、PCⅢ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全部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正常,无不适症状出现。结论扶正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好,可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软肝丸联合干扰素对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所有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纽(用软肝丸联合干扰素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纽治疗前后HBV—DNA、HBeAg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药联用较对照组在HBV—DNA及HBeAg转阴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软肝丸联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方面无协同增效作用;而在保肝、抗纤维化方面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抗HB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应答前、后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的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1例CHB患者随机分为A(17例)、B(24例)两组,均用ADV治疗1年,且分别在疗程前、后6个月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结果治疗1年时B组总有效率(62.5%)显著高于A组(29.41%),B组治疗6个月时获得病毒学应答者1年总有效率(84.62%)显著高于未获得病毒学应答者(36.36%)。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ADV病毒学应答后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可获得更佳抗纤维化疗效。  相似文献   

8.
异烟肼(H)与利福平(R)等抗结核药物具有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既往研究表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肺结核患者化疗期间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发生肝脏损害后常使化疗中断。甚至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影响预后。因此探讨合并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肝脏损害与HBV感染的关系。对防治此类患者肝脏损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近年来应用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32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对其病原学进行了追溯分析,经一年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报告如下。血清病原学诊断:3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均有HBV感染标志,其中HBSAg阳性者30例(93.8%),HBeAg阳性者10例(31.3%),抗-HBC阳性者29例(90.6%)。3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5例为混合感染,HBV和HCV双重感染2例,HBV和HDV双重感染1例,HBV、HCV及HDV三重感染2例。结果与讨论3例HBV和HDV混合感染的病例症状多较重,其中2例死亡。2例HBV和HCV双重感染的病例内有1例死亡,其死亡原因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昏迷。而单纯…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116例CHB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M。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CHB轻、中、重度血清HBV DNA含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 基因水平证实HBeAg是HBV复制指标;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血清HBV DNA含量逐渐下降;定量检测HBV DNA对判断肝损害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