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切除胆囊之前切开胆囊管,插入C管行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胆囊管插入金属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胆总管结石同时经胆囊管放置C管引流。结果36例手术均获成功,结石全部取净。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25.4min;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4d;C管引流时间3~4d。36例术后随访3个月,B超检查均无胆漏,无胆道残余结石,无胆总管狭窄或扩张。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11例术前或术中诊断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腹腔镜下应用纤维输尿管镜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和胆总管切开用胆道探查取石。结果:输尿管经胆囊管探查4例,取石2例,阴性1例,改胆道总管切开取石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用胆道镜探查取石8例(包括改行1例)阴性1例。放T管6例,一期缝合胆总管2例。均治愈。作者认为,腹腔镜下用纤维水管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和胆总管切开用胆道取石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1例术前或术中诊断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腹腔镜下应用纤维输尿管镜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和胆总管切开用胆道镜探查取石。结果:输尿管镜经胆囊管探查4例,取石2例,阴性1例,改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用胆道镜探查取石8例(包括改行1例),阴性1例。放置T管6例,一期缝合胆总管2例。均治愈。作者认为,腹腔镜下用纤维输尿管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和胆总管切开用胆道镜探查取石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明显优于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4.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26例胆总管结石采用微创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结石数目1~3枚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网篮取石,球囊清理胆管,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对操作次数多、胆汁黏稠、有残渣、乳头术后水肿可能性大的病例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且≤2.0cm的单发或多发结石或经EST取石失败者行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使用胆道镜行网篮取石,胆总管置T管引流。结石2~3cm者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果 83例先行ERCP、EST者中,76例取石成功,4例网篮取石困难,未能取出结石,1例有结石残留(这5例于EST后4~6d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成功),1例ERCP时十二指肠穿孔,1例网篮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急诊开腹。43例直接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均获成功。91例随访6~12个月,失访35例,无胆道感染、胆道狭窄、残余结石等并发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EST后LC是理想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1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体会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6例腹腔镜下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180例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98例放置T管,57例Ⅰ期胆总管缝合,25例经胆囊管取石;6例术中中转开腹。结果术后胆漏2例,经引流痊愈;5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行ERCP或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6.0±3.5)d。带T管的98例患者术后4周经T管胆道造影未见结石残留,胆道通畅,拔除T管。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T管窦道胆囊管残余结石胆道镜取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例胆囊管残余结石T管引流术后患者,应用胆道镜结合X线透视取石,观察取石效果。结果:胆囊管结石取石成功,术后X线造影无残余结石。结论:对于存在胆囊管肝总管瘘的胆囊管残余结石患者,应用胆道镜取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6例。结果成功44例,失败2例,其中1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不能通过,另1例因结石位于肝总管内网篮取出困难,此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出结石最多8枚;结石最大直径为9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天。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对病人创伤小,并缩短住院日。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胆囊管嵌顿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o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结石嵌顿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施行的LC临床资料,共1 180例,其中33例胆囊管结石嵌顿,行胆囊管切开取石,并选择性行术中胆道造影.结果:32例成功,其中包括1例术中胆道造影提示胆总管结石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1例因嵌顿结石紧靠胆总管取出困难而中转开腹.结论: 胆囊管结石嵌顿经适当处理均能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术.如合并胆总管结石则可在腹腔镜下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或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应用经胆囊管取石网篮行胆管造影、取石及再造影技术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管探查术的患者资料,共185例.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胆囊管取石网篮插管造影处理.造影阳性者利用网篮直接取石,或以胆管镜辅助取石治疗.取石后再次行胆管造影了解胆管通畅情况.结果 185例患者术中胆管造影均成功.60例胆管造影阳性,其中45例经胆囊管利用网篮直接成功取石,10例通过胆囊管胆总管微切口、胆管镜辅助成功取石,5例中转开腹行胆管探查处理.取石后均再次行胆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结论 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经胆囊管利用取石网篮行胆管造影、取石及再造影可及时发现胆总管结石,有效避免不必要胆管阴性探查.胆管取石操作简单、可靠,取石术后胆管清晰、通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细纤维胆道镜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例胆囊结石的病人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造影并经细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扩取石。2例经造影证实为胆总管下端结石,1例取石成功,另1例因结石较大而致使取石失败,后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1例造影怀疑胆总管下端结石,术中镜检正常。1例切开胆囊管冲洗泥沙样结石并取石成功。LC术中采用细纤维胆道镜检查并取石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腹腔镜联合内窥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6 0例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经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切开Oddi括约肌 (EST) ,网篮取石和气囊排石后 ,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 80 % ,结石取净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 3~ 12d。结论 :腹腔镜联合内窥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及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为10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行三镜联合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随访。结果:79例成功施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术后5~8 d拔除鼻胆管,患者治愈出院。19例放置T管,12~15 d后带管出院,6~8周经胆道造影检查无特殊发现,遂拔除T管;其中3例发现胆道残留结石,术后经T管胆道镜取石成功,患者治愈出院。2例合并胆管癌,1例中转开腹,1例植入金属支架。术后随访3~6个月,2例胆管癌患者均死亡,余者均无结石复发、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三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等特点,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残石率,技术较成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2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253例,胆道蛔虫4例,Mirizzi—Ⅰ综合征6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3例,急性胰腺炎21例,乳头良性狭窄17例。全组中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一期缝合23例,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网篮取石18例,未放置T管引流,其余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29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65(平均55)min;其中取石时间18(10~40)min。223例[75.3%]术后能在次日下床活动,开始进流质饮食。一次性使用止痛剂62例(21.0%)。住院时间8~20d。结论小斜切口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具有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为32例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确诊的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结果:32例胆总管结石均用腹腔镜取出,无并发症发生及残余结石。结论:腹腔镜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是微创治疗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值得在有设备及有技术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方法 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同时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39例采用球囊扩张器和专用胆囊管扩张器行胆囊管扩张术.对照组为31例胆囊管已经有明显扩张未行胆囊管扩张术的患者.结果 胆囊管扩张组39例中,术后1例胆漏,1例胆囊管撕裂,经保守处理痊愈.非胆囊管扩张组1例术后动脉夹脱落出血行腹腔镜探查治愈,未出现胆漏.扩张组术后3 d平均腹腔引流为(60±11)mL,非扩张组为(55±8)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随访病例3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结论 胆囊管扩张术是建立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道镜通道的简单安全的方法,为部分胆总管继发结石治疗提供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式及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5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4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3例术后发生胆漏,1例为胆总管T管引流,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于术后2~3 d急诊开腹手术探查,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经T管造影发现胆管残余结石2例,于术后8~9周经T管窦道取石成功。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患者胆总管直径<0.8 cm,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lithotomy,EST-L)+LC,术后恢复良好。3例LC术中经扩张的胆囊管置入胆道镜取石后直接结扎。LC术后确诊继发胆总管结石3例,均行EST-L,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术者所掌握的技能及设备条件等个体化选择具体术式,一般术前及术中确诊的患者应以"LC+LCBDE"为首选,而LC术后确诊的继发胆总管结石应首选EST-L。由于Oddi括约肌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特殊性及不可复制性,术者在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时,应注意保护Oddi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尽量避免行EST-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的临床资料.胆囊结石均多发,直径0.6~3.5 cm.胆总管结石1~3枚,直径0.5~2.6 cm.先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尽结石,2~3天行LC.如EST取石失败,立即改行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结果 5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EST联合LC 37例,LC联合LCBDE 19例(经胆囊管探查取石8例,经胆总管探查取石并置T管引流11例).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作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3月,1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1期缝合胆总管或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除1例术后胆漏经保守方法治愈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胆道残余结石,经门诊胆道镜取净残余结石。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技术,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