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老年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燕  杨燕 《西南军医》2009,11(5):1005-1006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气管切开术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难。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格气道管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挽救和延续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多种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的老年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共28例,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行经皮气管切开的疗效及术后呼吸道感染风险特征。方法选取ICU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7例。观察组采取经皮气管切开,对照组采取传统气管切开,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经皮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0.15±4.36)min、术中出血量(6.41±1.33)mL、切口长度(1.32±0.41)cm、切口愈合时间(3.52±0.71)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51%,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气管插管保留≥1周、机械通气时间≥1周、合并基础疾病为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湿化瓶、呼吸机接口、吸引器连接管为气管切开术后引起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且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用于ICU中的手术相关指标满意,气管插管保留≥1周、机械通气时间≥1周、合并基础疾病是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为解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对长期气管切开的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控制。方法:对长期气管切开的11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气管切开、平均住院时间长,使老年人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高,痰培养以G^-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居首,其耐药性增高。结论:气管切开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保证营养、加强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环境的检测,寻找感染源,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本院2007年8月-2008年6月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跟踪感染源检测分析。结果:革兰阴性细菌出现频率最高,且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并伴有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葡萄球菌等多重感染。对患者使用的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相关细菌检出率为7.1%,吸痰管相关细菌检出率为100%,空气采样的相关细菌检出率为41.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重复感染与病人的免疫力、一次性吸痰管的使用、病房环境人员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院近3年烧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10至2013-10烧伤科94例气管切开患者375份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检验结果对普通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状况进行统计,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141株占47.5%,革兰阴性杆菌132株占44.4%,真菌24株占8.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共141株占51.6%,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共76株占27.8%,醋酸不动杆菌共29株占10.6%.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醋酸不动杆菌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有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抗菌活性,耐药率为14.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超过50%).结论 我院烧伤科气管切开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醋酸不动杆菌.病原菌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6.
王昆  王瑾  闫亮  谷晓英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1):75-76,I0003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状况。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间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25例F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丰,占43.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2.1%,真菌感染比例相对增多,占24.7%。革兰阴性菌以铜绿似单胞菌、奈瑟氏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卵圆形芽生真菌孢子、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主。结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较多,对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患者痰培养物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效指导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方法:应用VITEK2-compact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做菌株鉴定及抗生素药敏检测。结果:共分离出528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133株,占25.2%,革兰氏阴性菌(G-)283株,占53.6%。真菌检出112株占21.2%。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万古霉素及利福平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亚胺培南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而真菌则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本组下呼吸道患者的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且由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变化,需要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评估,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86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进行耐药检测,采用ATB Expression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并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占首位(28.5%),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20.9%)及铜绿假单胞菌(18.2%);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35.8%、30.8%。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耐药性严重,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啶的耐率相对较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除外)。结论老年患者肺部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加强细菌的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 以ICU收治的85例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为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单纯应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另一组为观察组,除临床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并发症,应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 经护理,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黏膜损伤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显著下降,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ICU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明确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h的87例患者的气管内抽吸物(ETA),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87例VAP患者ETA培养出病原菌19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75.9%,革兰阳性球菌占14.87%,真菌占9.23%;常见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4.1%、铜绿假单胞菌20.5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79%、肺炎克雷伯杆菌7.1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18%;革兰阴性杆菌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MRSA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真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100.0%;VAP混合感染者占60.92%。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混合感染现象较严重且存在明显的耐药现象,通过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有效指导临床选用合适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感染率的途径。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ICU的患者进行监测,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日志并根据患者临床病情予以分级评定,同时对3种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性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239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2例(9.21%),33例次(13.81%),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3.81‰,日医院感染例次率为35.71‰,患者病情平均严重程度3.54分,经ASIS法调整后,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73‰,日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0.09‰;3种侵入性操作中使用呼吸机相关的日感染率(44.03‰)居首位,留置尿管相关日感染率(10.93‰)次之;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57.58%),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61.22%),真菌感染率(34.69%)也逐渐升高。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进行目标性监测可及时准确获得ICU医院感染资料,掌握ICU院感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控制宿主和医源性两方面的危险因素,可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伴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连枷胸伴呼吸衰竭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手术组),23例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气管切开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镇痛剂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镇痛剂使用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伴呼吸衰竭的方法,通过可靠的内固定迅速稳定胸壁,消除反常呼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疗效优于单纯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群发性大面积烧伤集中气管切开及气道管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群发性大面积烧伤后早期集中气管切开及气道管理在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伤员进行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并对气管切开的时机、手术指征及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进行讨论。结果除1例极重度烧伤伴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伤员于伤后48h死亡,其余伤员均成功度过休克期及感染期。结论对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伤员早期实施气管切开及正确的气道管理,有效降低呼吸道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并发症,为烧伤伤员的成功救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市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常规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我中心2010年1月-2014年1月1758例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和分离,并对其耐药性进行测试。结果 1758例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43株,其中携带2种病原菌患者71例,携带3种病原菌患者25例,携带4种病原菌患者5例,其他均携带1种病原菌,患者总阳性率为34.5%(607/1758)。革兰阴性菌有341株(45.9%),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31株(17.6%)、鲍曼不动杆菌108株(14.5%)和肺炎克雷伯菌58株(7.8%);革兰阳性菌有272株(36.6%),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9株(20.1%),肺炎链球菌65株(8.7%);真菌130株(17.5%),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89株(12.0%)。进一步的耐药性测试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有很好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较高,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病原菌的耐药结果进行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0年确诊的12例DP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影像学、肺功能的改善。结果入组患者12例,确定诊断9例,一般诊断3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1±13)岁。从起病到确诊时间2个月~8年。随访时间(3.1±1.2)年。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X线胸片符合典型DPB改变7例,HRCT符合典型DPB改变12例,均可见小叶中性型结节,10例(83.33%)可见外周型支气管扩张,3例(25.00%)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影像学均有鼻窦炎表现。12例患者肺功能检查均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6例(50.00%)伴有弥散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后FEV1均恢复到80%以上。治疗前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Ⅰ型2例(16.67%),呼吸衰竭Ⅱ型2例(16.67%),氧分压(未吸氧)低于80mmHg10例(83.33%)。治疗后呼吸衰竭均得到纠正。痰培养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7例(58.3%),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16.7%)。冷凝集试验:12例患者10例行冷凝集检查,2例阳性(20%)。12例患者中选用口服罗红霉素4例,口服阿奇霉素8例,平均服药时间(8±5)个月。治疗后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该组患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3例(25.0%),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16.7%),支气管扩张5例(41.7%),肺结核1例(8.3%),间质性肺炎1例(8.3%)。结论①DPB临床误诊率较高;②加强对DPB的认识以及同其临床、影像、病理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是诊断该病的关键;③中国人DPB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较低;④DPB对14及15元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为防治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内收住的2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对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NICU内重型脑损伤患者院内肺部感染59例,发生率为19.9%,肺部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昏迷程度(GCS评分)、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是否手术、合并基础疾病以及吸烟史的影响(P〈0.05);G菌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病原菌分布,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珠海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CAP患儿1793例,入院当天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血清中的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的IgM抗体,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MP特异性IgM。结果1793例CAP患儿中病原学检测阳性者1380例(77.0%):细菌感染635例(35.4%),病毒感染385例(21.5%),肺炎支原体感染521例(29.0%),肺炎衣原体感染33例(1.8%),混合感染223例(12.4%)。肺炎链球菌位居细菌感染首位,共216例(12.0%),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感染首位,共183例(10.2%)。≤1岁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感染病例数的构成比均高于〉1岁组(P〈0.05),而≤1岁组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病例数构成比低于〉1岁组(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是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在≤1岁组多见。肺炎支原体在〉1岁组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20例患者均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17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4.9%(20/412),死亡率20.0%(4/20)。结论呼吸道感染、手术创伤、伤口疼痛刺激、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等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并发症是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大便失禁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s)发生状况及病原菌分布,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01~2013-06留置尿管患者进行调查,对比大便失禁患者与未失禁患者CAUTIs情况。结果:526例留置尿管患者,大便失禁发生率55.3%,发生尿路感染47例,其中44例为大便失禁患者,感染率为15.12%,CAUTIs发生率为7.69/千导管日。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其次是真菌。结论:大便失禁成为导致ICU中CAUTIs的又一重要因素。应规范操作规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导尿管污染,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