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夜啼是小儿常见病症,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1]。中医外治方法治疗小儿夜啼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十多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外治法1.1推拿疗法小儿夜啼大致可分为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骇恐惧、伤食积滞4个证型。《幼幼集成》载:"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脾)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  相似文献   

2.
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权是广州中医学院儿科副教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小儿积滞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老曰:小儿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体,故小儿患病以风、惊、痰、积为多见。《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现将卓老治疗积滞的经验,简介如下: 积滞一证,它的临床表现虽与伤食、疳证有所不  相似文献   

3.
健脾柔肝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少怡 《山西中医》1994,10(1):26-27
健脾柔肝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河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耿少怡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二经为病,脾虚为本,脾胃虚而肝木来侮,临床可见惊搐动摇、夜啼不寐、呓怔、惊痫等症,治用健脾和胃,养肝柔肝法,疗效卓著。一、慢惊风赵某某,男,6个月,1991年...  相似文献   

4.
夜啼是儿科常见病种,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中医治疗夜啼的历史悠久,常从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3个角度进行论治。亦可从肝脾角度出发,以安魂静脾法治疗肝魂不位证、脾不主静证小儿夜啼。现从夜啼病鉴别、中医治疗夜啼历史源流、从肝脾论治小儿夜啼机理、治疗验案四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卢伟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53-453
肝体阴而用阳,有谓“将军之官”,性动而急疾,其证虚少而实多,然肝之虚者亦绝非少见。《医宗金鉴》设补肝汤以治肝之虚证。补肝汤由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木瓜、甘草组成。为治“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恍恍无所见”而设。笔者临床上用补肝汤加减治疗腓踹转筋、夜间磨牙、小儿夜啼等,每获佳效,现举例于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小儿夜啼的病因病机和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志启 《陕西中医》2009,30(10):1407-1408
夜啼是小儿常见病证,对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脏寒、心热、神不安、拗哭”进行阐述,这在临床是多见的,但不够全面。笔者总结历代医家有关小儿夜啼的论述、医案和现代临床报道,认为小儿夜啼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寒、热、虚、惊四大类,l临床具体辨证主要有脏寒气滞证、心肝郁热证、惊恐伤神证、脾胃虚弱证、阴虚内热证、饮食积滞证、心肝血虚证、瘀血阻滞证、痰热扰心证。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8.
”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特点长期观察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始见于明万全氏所著的《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实践证明,其在临床上确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万全说:“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育婴家秘》)。又说:“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肠胃薄弱,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幼科发挥》)指出脾常不足,实因脾气不足。  相似文献   

9.
消导法,即消食导滞法,属八法中之消法及下法范畴,主要用于饮食积滞肠胃之症。由于小儿生理特点之故,消导法在儿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6本文介绍运用消导法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惊啼、盗汗等证取得较好疗效,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制,易出现乳食积滞,因积滞而变生他病。治以消导。乃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10.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11.
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小儿暴惊夜啼 大定风珠一方,一般列为祛风剂范畴,主治温病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用攻下,重伤阴液之病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神倦瘛疚,脉气虚弱,舌绛苔少等虚风内动之象。用此方治疗小儿夜啼还鲜见报道,笔者曾以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小儿暴惊夜啼1例,疗效颇佳,现将此医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瘀血发热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瘀血发热的起因,多系跌仆堕坠而形成瘀血。瘀血内聚,蕴酿蒸化,瘀阻腠理,卫阳被郁,则通体发热,遂成瘀血发热证。余临证之时,常留心观察,详询病史。凡患儿主证有发热,因跌仆堕坠致肢体肿胀、青紫,固定性疼痛,尤其小儿头部或股部内侧损伤作痛,(常易被医者轻视或忽视。)夜热偏高,睡中惊啼不安,舌有瘀点,舌下经脉粗紫或脉涩者,均按瘀血发热辨治,每获捷效。瘀血发热,常易化毒,热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服动,振振欲懈地者,真武场主之。”方由附子、白芍、白术、获答、生姜组成,方中白芍众多医家均以制约姜、附燥热作解。笔者临证善用本方,受益颇多,认为仲景制方独具匠心,芍药之用意在补肾助阳、养肝益脾,生金助肺,和血利水,柔肝止痛,护阴保津,肺、脾、肝、肾兼顾,气、血、水、津并治,增强温阳利水之力。白芍酸寒,有柔肝潜阳、养血滋阴之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白芍补肾亦然,与姜、附同用,既敛阴制操,又滋阴(养血)助阳。肾为元阴元阳之…  相似文献   

14.
扶脾镇惊法治疗小儿惊泻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临床以惊惕不宁,睡中惊跳,泻下色青有泡沫或粘稠不化、1日数次为特征。其病机为脾虚肝旺。小儿为难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且阴阳之动态平衡及肝脾两胜之相互制约的生理关系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稍有偏颇则脾易虚而肝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见闻易动,大惊卒恐,每易致肝木亢旺,乘侮脾土,脾失健运,乳食不化而致泄泻。笔者以扶脾镇惊法治疗小儿惊泻50例,收效甚佳,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11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38…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常见。故善于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肝脾不和,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兹就常见之小儿脾胃病证,略陈脾病治肝法则之一二,以示管见。腹痛治肝解痉缓急胃脘以下,脐之两旁,至耻骨以上疼痛,谓之腹痛。脾居大腹,为至阴之脏。或为寒邪所中,或为乳食所伤,或因络脉痹阻,气机阻滞不通,则发为疼痛。腹痛多从寒凝、积滞、虚寒、淤血论治。但是,肝脾不和,亦作腹痛,王肯堂、夏禹铸等前辈医家均曾论及。《幼科铁镜·辨  相似文献   

16.
小儿心气怯弱,若见异物或闻异声,易导致心神不宁而发为夜啼;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脾胃易受损伤,食滞中焦,气机受阻,化痰生火,困扰神明发为夜啼;先天肾气不足有很大关系。分为脾寒气滞、心经积热、乳滞和惊恐伤神,有内治和外治法。常用钩藤、远志、茯苓、厚朴、焦三仙和鸡内金,安神定志、行气消食;外治常推拿按摩揉小天心、板门等穴位,宁心安神。  相似文献   

17.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 ,入夜则哭啼不眠时哭时止 ,甚至通霄达旦 ;或每夜定时啼哭 ,或阵阵啼哭 ,哭后仍能入睡。本病多见于 6个月以下婴幼儿。1 病因病机1 .1 脏寒脾冷 婴儿素禀虚弱 ,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 ,若护理失意 ,寒邪内侵 ,脾寒乃生 ,夜属阴 ,阴盛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 ,故入夜腹痛而啼。1 .2 心经积热 乳母恣食辛辣肥甘 ,性情焦燥 ,或贪服性热之药 ,以致小儿火伏热郁 ,积热上炎 ,心属火属阳 ,至夜阳衰阴盛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 ,则邪热乘心 ,心属火恶热而至夜间烦燥啼哭。1 .3 惊骇恐惧 小儿神气不足 ,…  相似文献   

18.
<正>王道全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推拿临床教研室主任。王道全教授从医41年,临床经验颇丰,擅长小儿推拿配合其他疗法等治疗小儿常见病与疑难杂症,现将其辨证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王教授认为小儿夜啼的主要发病原因有脾寒、心火、惊吓、伤食积滞等。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寒邪内侵,脾寒内生,至夜阴盛阳衰,脾脏在五脏中又属阴中之阴,因此夜晚脾寒越  相似文献   

19.
对小儿惊泻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作了简要的阐述,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是小儿惊泻的病理基础。恰遇惊恐是惊泻的诱因,亦是必然的致病条件。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治疗以扶土和疏木为原则,但需分清肝旺为主受惊,横逆犯脾致泄者与以脾弱受惊,肝木乘脾致泄者之不同而有所侧重。疏肝以柔,扶脾以运,药质宜轻、药味宜薄,药汁清淡,易于入口,轻灵之品既能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肝常有余”乃小儿重要的生理特点之一,许多常见儿科疾病均直接或间接与肝相关。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体会,并阐述咳嗽、皮炎、抽动症及夜啼从肝论治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