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辉林 《中外医疗》2013,32(3):29+31-29,31
目的探讨应用PF-LCP技术和DHS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90例患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DHS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PF-LCP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结论应用PF-LCP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DHS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信阳院区收治的10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F-LCP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接受PF-LCP术比较,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Ⅳ ~Ⅴ型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Ⅳ ~Ⅴ型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LCP组(30例)和PFN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优于PF-LCP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PF-LC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1、6及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PF-LCP组(P<0.05);同时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LCP组(P<0.05).结论 PFNA术式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Ⅳ ~Ⅴ型骨折患者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及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临床价值优于PF-LCP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DHS内固定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DHS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PFNA内固定组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PFNA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DHS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采用PFNA治疗的疗效更好,早期功能恢复更快,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冯浩 《中外医疗》2011,30(2):66-67
目的分析比较PFNA、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分别采用PFNA固定和DHS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PFN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均较DHS组小,但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的差异。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包括采用DHS治疗的患者38例,FHR治疗的患者3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在术后下床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DHS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术后下床时间早、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满意的作用,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2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6例,按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53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项(创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评分).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DHS组(P<0.05或<0.01),且创口小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5% (4/53),DH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Harri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P<0.05).结论 股骨近端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明显优于DHS内固定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马焕林 《吉林医学》2013,(31):6504-6505
目的:对比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PFNA组在平均手术用时、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方面与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与D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对于DSH的临床效果好,具有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发病率低等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的疗效.方法 应用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1例为A组,同期Gamma钉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1例为B组,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应用Gamma钉的疗效优于A组,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应用Gamma钉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两种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PFNA组(62例)和DHS组(56例),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DHS组患者明显缩短,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DHS组患者少,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达到优良等级的人数明显多于DHS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低于DHS组患者的16.0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固定方法临床疗效好,有效促进患肢愈合,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解剖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剖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组,55例)和动力髋螺钉(DHS组,72例)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评价、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2—24个月,解剖型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和并发症均明显小于DHS组(P〈0.05)。解剖型钢板组术后疗效(92.7%)明显好于DHS组(79.2%)(P〈0.05)。结论解剖型钢板及DHS都能有效地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但解剖型钢板适用范围更广、疗效更好,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44例和DHS组42例,分别采用PFNA与DHS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或少于DHS组(均P 0. 05)。术后6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PFN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DHS组(均P 0. 05),但是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获得较好的内固定效果,但PFNA创伤更轻、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DHS与PFNA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和PFNA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优良率,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DHS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PFNA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优良率为81.67%,而PF-NA组患者优良率高达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HS组(P<0.05).结论 PFNA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较DHS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比较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 DHS )及新一代顺行股骨髓内钉( INTERTAN)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INTERTAN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6例,DHS组22例,INTERTAN组24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康复程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INTERTAN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P<0.05),功能优良率(P<0.05)明显优于DHS组。结论:INTERTAN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优于DHS,具有微创化、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技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4例,行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三个月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9个月两次随访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疗效优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DHS、PFN内固定治疗,两组共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结果 两组比较,PFN内固定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P<0.05).结论 PFN与DHS相比较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鑫  陈明  徐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33-3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42例)和动力髋螺钉(DHS组,38例)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PFN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DHS组(P〈0.05)。PFN组术后疗效明显优于DHS组(Х^2=5.39,P〈0.05)。PFN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Х^2=3.90,P〈0.05)。结论PFN及DHS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前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术后疗效更佳,并发症少,特别适合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问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住的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DHS组27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PFNA组29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DHS组相比较,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优良率为81.5(22/27),PFNA组为93.1%(27/29),PFNA组髋关节功能疗效优于DHS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8%(4/27),PFNA组为3.4%,PFNA组低于DHS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采用PFNA术治疗65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设为PFNA组,将采用DHS术治疗的63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设为DHS组,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治疗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与时间等状况、术后住院与承重所需天数均明显较DHS组更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不大(P>0.05);术后不同时间段该评分差异较大,且PFNA组更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DHS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08%与14.29%。结论:将PFNA术应用于对具有不稳定性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具微创、疗效确切与并发症低等临床优势,该法深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9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20例,其中采用DHS68例,股骨近端锁定板52例。从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3~24个月随访,股骨近端锁定板优秀率明显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是理想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