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可溶性的醣蛋白介质。其本身基本上没有抗原特异性,是一组小分子的Cytokines。最初是从病毒感染细胞的上清液中发现,因为这种上清液能干扰用其他的病毒重复感染细胞,故将它命名为干扰素。1977年,美国科学家将人体合成干扰素的基因移植到大肠杆菌中,然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进展     
一、概述各种细胞可受不同种的病毒感染后而产生干扰素.干扰素须进入另一细胞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除可由病毒诱导外,也可由一些二级结构稳定的聚合核苷酸作用而产生.其中一种较强的诱导剂即双股 RNA 的 PolyI:C.此外,T 细胞和一部分B 细胞受促分裂素作用后亦可产生干扰素,后者是一种淋巴因子。还有一大组种类繁多的因子亦可在一些细胞中诱导干扰素,特别是巨噬细胞.受病毒感染后可能就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形成的双股 RNA是干扰素最重要的诱导剂.从分子水平上来探讨诱导干扰素确切的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已知这种刺激可使细胞核转录干扰素的 mRNA.人的第5对染色体有编码干扰索的 mRNA 部分。在胞浆内 mRNA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是一种干扰诱生剂 ,通过干扰分子和敏感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的合成 ,呈现抗病毒状态 ,即促进机体的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并抑制病毒在新侵入的组织细胞内复制、增殖 ,在机体内有多种生物效应。临床已广泛用于抗肝炎病毒、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等 ,本文就干扰素的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干扰素临床应用的生物学基础1 1 γ -干扰素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而在消除非病毒性病原体中发挥作用。γ -干扰素就是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MAF) ,它的功能有 :(1)增强吞噬细胞的粘附性和…  相似文献   

4.
法《展望与卫生》电讯新闻1096号(1982年)报道:1957年Isaacs与Lindenann证明,试管内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一种能干扰病毒繁殖的因子。干扰素即由此而  相似文献   

5.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用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鸡胚绒毛尿囊细胞时产生一种蛋白,它能使未感染的细胞对随后入侵的病毒发生抵抗,并称此蛋白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α是其中的一种亚型,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本文将其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1935年 Hoskins 报道动物病毒的干扰现象,直到1957年英国学者 Isaacs 和 Lin-denmann才发现,正常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能产生一种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特将其称为干扰素。由于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作用,特别是它在抗肿瘤作用上显示出良好效果,受到广泛注意。许多国家组织大规模协作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细胞暴露于某些病毒后可分泌出一种能抑制病毒繁殖的物质,称之为干扰素.许多病毒本身就是干扰素的诱导剂,病毒感染过程中所发生的干扰现象使感染过程减轻以至最后终止,这是许多病毒性疾病能以自限的机理.而另一些病毒则不能诱生干扰素,其感染过程常不易自限而呈持续性,可以设想在感染过程中也不能阻止同时合并的其他病毒感染.本文报告一例乙型肝炎患者在病程中二次发生其他病毒感染,以及相互间的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8.
英《新科学家》1981年7月16日报道:与病毒作斗争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病毒只不过是包裹在蛋白外衣中的DNA或RNA的遗传兰图,强迫使一个细胞来制造新的病毒。病毒感染的细胞与完整的细胞具有同样的酶机构,身体怎样来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呢?答案是用干扰素。干扰素是一大组与细胞受体结合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 ,具有抑制病毒繁殖、细胞分裂的作用[1 ] 。已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IF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剂 ,大多数病人对其耐受良好 ,但随着应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 (CHB)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由于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与肝损害密切相关 ,因此 ,抑制病毒复制是CHB治疗的重点。现将CHB抗病毒治疗的近况总结如下。1 干扰素[1 ]干扰素 (IFN)有α IFN、β IFN和γ IFN三种 ,分别由人体的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产生 ,以α IFN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 ,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杀灭病毒 ,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即抗病毒蛋白 ,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 ,从而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Interferon)1957年在英国被生物学家发现。近十几年才明确它是在病毒感染细胞时所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复合体。Denys和Finter相继证实,给予动物足够剂量的干扰素,可有效的阻止病毒感染。1966年,Stander等由人体血液离心时分离的棕黄色层的白细胞中生产出可供临床使用的干扰素。这种人体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是以后很多年临床使用的干扰素唯一来源。干扰素是一种细胞激活素(Cytokines),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lng/ml浓度就能产生所需要的抗病毒效果。干扰素另一特点是它生物活性的多样性;例如,  相似文献   

12.
<正> 干扰素为一类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然后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另一些病毒蛋白来抑制病毒的繁殖,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病毒感染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约占半数以上,无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所致者高达60%左右,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我们根据有关文献报道,使用干扰素治疗80例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男婴儿57例,女婴23例,年龄在6个月至4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炎12例,肺炎29例,毛细支气管炎14例,用法:3岁以下每日每次10万单  相似文献   

13.
观察A_3型流感病毒体外感染人扁桃体淋巴细胞的后果如下:流感病毒接种于此种细胞培养后,病毒被灭活,无感染性病毒复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病毒血凝素抗原,在感染后24小时表达,出现于T细胞和B细胞的膜和浆内。被感染后,细胞存活率和未感染对照组无差异。用α干扰素诱生剂SpA菌体和γ干扰素诱生剂PHA刺激,观察受感染细胞的功能,病毒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B细胞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明显下降,而T细胞产生γ干扰素的能力未变。  相似文献   

14.
1957年,A·Isaacs和J·Lindenma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灭活的病毒作用于细胞后,细胞产生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活病毒的繁殖,他们将其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规定了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解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IFN是细胞分泌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在开始阶段,人们只把IFN看作是干扰现象的介质,直到70年代,由于对IFN的深入研究,发现IFN除具有广谱抗病毒等活性外,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这种抗瘤作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并作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是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细胞在适宜的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活性,是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抵御外来病毒人侵,维持机体或细胞功能自我稳定的防御性物质。聚肌胞是一种合成的RNA,具有广谱抗病毒、诱生干扰素和免疫促进作用。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我科自1994年应用北京海军总医院生产的外用干扰素(人白细胞干扰素一a干扰素)3XIO6单位/ml,点眼,配合应用广州天心制药厂生产的聚肌胞Zing/Zrnl球结膜下注射或肌注治疗35例单疤性角膜炎取…  相似文献   

16.
杨苏河  杨扬 《广东医学》2005,26(3):415-417
目前认为干扰素是由特定的诱导物 (包括病毒与非病毒 )作用下 ,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 ,其活性又受另一组细胞基因组的调控 ,即干扰素作用于细胞时 ,又诱生另一类基因产物 (AVP)。由于这类基因产物 ,引起细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 ,抑制细胞分裂和肿瘤细胞增殖 ,以及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活性 ,这是一个系统 ,故称为干扰素系统 (IFNS)。基因研究表明 ,β -干扰素与α -干扰素有 80 %的序列相同 ,具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学及生化特性 ,所以 ,在干扰素分类学上将 β -干扰素归属于Ⅰ型干扰素[1] ,…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它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似的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抗肿瘤治疗药物。干扰素分为两型:Ⅰ型包括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分别由白细胞及纤维细胞产生;Ⅱ型为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主要是α,和α2干扰素,包括α-1b,α-2a和α-2b干扰素。  相似文献   

18.
α—2b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冬季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小儿秋冬季腹泻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调节蛋白,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对RNA病毒和DNA病毒均有换制作用。它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与细胞表面特异体膜受体结合,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导致病毒降解,并阻滞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干扰素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自然抗病毒能力。鉴于干扰素具有上述的抗病毒作用,我们对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类白细胞干扰素于1976年首次由Merigan TC的研究小组应用,显示出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其后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近年来国外有关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综述。一、μ-干扰素的来源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机理α-干扰素是由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而释放出来,可使周围组织处于抗病毒状态。目前应用的是以病毒刺激原始淋巴样细胞(lymphoblastoid)培养产生的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治疗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岩  杨英珍 《安徽医学》1999,20(2):45-45
目的:在细胞学水平证明干扰素与糟皮质激素在阻止溶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柯萨奇B3病毒感染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中观察人体重组干扰素a1及地塞米松的作用。结果:两种药物均可显著性减轻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而且经人体重组干扰素a1处理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病毒液度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处理后的上清液。结论: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期及时使用地塞米松及干扰素,对危重病人可起到抢救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