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肝脏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全世界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由此推算约有1.7亿~2.0亿人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每年新增感染者约为350万人。在我国,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传播,感染总人数超过5 000万人,属HCV的中高度感染区。HCV基因分型与病程发展和干扰素治疗应答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单正链RNA病毒,是丙型肝炎的病原因子,常引起肝炎慢性化。在人群中通常经血液传播,也存在其它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但约近半数HCV感染者传播途径不明,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全球约1.8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至今无法治愈.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抗HCV药物,包括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特殊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HCV是一个小于60nm具有单链RNA,基因组为9.5kb,带正极向的黄病毒属。HCV的感染途径以输血为主,在中国的感染率约为3.2%。在西方工业化国家,10%~30%的急性肝炎和较大比例的慢性肝炎是由HCV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持续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全球有130~17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菌,感染者发生肝脏损伤的风险很高,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由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且大部分病人早期无明显表现,估计在未来的5~10年HCV相关的肝脏疾病患者数量将会持续上涨[2]。迄今为止,未研究出可预防HCV感染的疫苗。然而,在靶向治疗病毒和  相似文献   

6.
新近几年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尤其是非甲非乙型肝炎,已正式命名为丙型病毒性肝炎(HC)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E)。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的高发区,为了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混合感染的状况,作者于1991~1992年对41例住院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了血清抗—HCV的检测,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1.85亿人感染HCV,感染率约3%,其中慢性丙型肝炎约占70%~85%,部分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由于公众对HCV感染及其危害的知晓度有限,造成治疗时机延误或错失治疗机会,引起疾病进展,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HCV的抗病毒治疗始于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荣辉  杨莉  卢建华  戴二黑 《河北医药》2008,30(10):1591-1593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1%~10%,平均为3%,全世界约1.7~2亿人感染HCV.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HCV急性感染后大约75%~80%的患者转变为慢性感染.20%发展为肝硬化,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我国有众多的慢性HCV感染者,因此,我国医务工作者的HC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非常高,预防HCV职业暴露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9.
王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99-10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HCV感染的慢性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对献血者丙型肝炎抗体(-HCV)的筛选,可减少输血后丙肝的发生。为了解我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携带情况,为预防丙肝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可靠,作者对全市2000年无偿献血者的抗HC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生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56+260-256,260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对基因1、4、5型HCV感染者疗程为48周,2、3型感染者疗程为24周,在基因1型HCV感染者,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40%~50%,而在基因2型或3型HCV感染者,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可达到80%或以上.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ad virologic response,SVR)与病毒清除密切相关,被称为病毒学"治愈",对发病率和病死率亦有所改善.自上一版指南更新发布后,主要取得了两大进展,这也改变了对基因1型HCV感染者的优化治疗方案:一个是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另一个就是自发或经治疗清除病毒相关的一些寡核苷酸的多态性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es,HCV)是具有高度基因变异性的RNA病毒,恢复期患者或黑猩猩再次暴露于不同型(株)病毒时可发生再感染.因此,研发HCV疫苗存在着巨大的挑战.HCV预防性疫苗黑猩猩体内研究证实,诱导并保持针对多个病毒表位的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的免疫应答,是清除病毒和防止慢性感染的必要环节.多特异性B细胞应答可快速诱导产生交叉中和抗体,这些抗体有助于细胞免疫应答.此文总结候选HCV疫苗在分子病毒学和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研究进展,并就疫苗在黑猩猩和HCV感染者的体内试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芡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独感染人群的免疫功能差异,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28例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和30例单纯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三代ELISA夹心法检测抗HCV抗体,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HCVRNA,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CD4^+、CD8^+细胞,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28例合并感染者中有9例抗HCV抗体阴性。合并感染者HCVR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单纯HCV感染者,ALT(54.1U/i。:33.5U/L,P=0.000)、AST(55.2U/L:35.5U/L,P=0.018)均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结论:检测HCVRNA及相关免疫功能对于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的治疗、减缓肝病的进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rival therapy,HAART)为主的综合措施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HI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给HIV/HCV合并感染的孕妇孕期应用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为AZT+3TC+EFV或AZT+3TC+NVP,结合安全分娩和人工喂养预防HIV母婴传播。结果 21例婴儿中有8例年满12月龄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均阴性,13例年满18月龄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均阴性,现阶段母婴传播率为零。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的孕产妇孕期应用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HI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与单纯HIV感染母婴阻断效果相比较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4.
许红  张淑兰 《河北医药》2008,30(4):520-521
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由于至今尚无预防疫苗问世,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因此早期诊断是防止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al,HCV)传播的有效手段。临床上主要靠实验室诊断来辅助诊断HCV感染,了解患者体内HCV复制的情况,常用的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和HCVR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还没有HCV疫苗上市,但部分感染者的自限性HCV感染提示,研发有效的HCV疫苗理论上具有可能性.随着对HCV感染与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影响HCV感染预后的免疫因素逐渐明了.近年来有一系列的HCV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并获得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此文概述影响HCV感染转归与预后的免疫因素,并简介现有的HCV疫苗策略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的发病机制目前虽尚不十分清楚,但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免疫异常可能是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机制,而且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53例HC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含量的检测及其血清中  相似文献   

17.
雷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50-375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BNA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目前全世界约有1.2~1.8亿慢性HCV感染者.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新华 《贵州医药》2005,29(12):1150-1151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1989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上正式命名此种病毒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由HCV引起的肝炎称之为丙型肝炎(HC)。  相似文献   

19.
<正>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流行非常广泛,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全世界丙肝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感染者大约有1.7亿,我国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3.2%,估计有4000万以上患者。HCV感染后因为临床症  相似文献   

20.
肖红霞 《中国医药》2012,7(7):903-903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以血液和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加之公众对其认知水平较低,因此病毒的传播不易控制,患者也容易因不能及时诊断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我国丙型肝炎感染高发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CV抗体流行率约为3.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中丙型肝炎的报告率逐渐增多,感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正日益显现,且有相当比例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因此,较早检出HCV感染,及时有效地阻断HCV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96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抗-HCV测定,并对弱阳性及部分强阳性与阴性样本进行核酸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