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5RO+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s, Tm)表面标志CD45RO、CD62L和CCR7的表达,以了解CD45RO+CD62L+CCR7+T细胞(中央型记忆T细胞, central memory T cells,TCM)和CD45RO+CD62L-CCR7-T细胞(效应型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 TEM)亚群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特点。方法〓获取正常人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8例和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的初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对照组)28例以及同期患有乙肝的肝癌患者(乙肝肝癌组)30例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polychromatic flow cytometry, PFC)检测外周血PBMC中记忆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45RO、CD62L、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分别占外周血PBMC的比例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28.15±12.32 VS 11.56±5.78,29.33±15.54 VS 13.11±6.64)(P<0.001,P=0.019);而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的T淋巴细胞中CD4+TEM占CD4+T记忆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93.78±5.63 VS 75.82±19.74,93.78±5.63 VS 68.25±15.65)(P=0.001, P=0.018),而CD4+TCM则显著低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0.55±1.02 VS 4.87±6.28,0.55±1.02 VS 4.16±3.49)(P均小于<0.001)。三组的CD4+TE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4+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CD4+TC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4+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91.78±5.63 VS 0.55±1.02,75.82±19.74 VS 4.87±6.28,68.25±15.65 VS 4.16±3.49)(P值均小于0.001)。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的T淋巴细胞中CD8+TEM和CD8+TCM占CD8+T记忆淋巴细胞比例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三组的CD8+TE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8+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CD8+TC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8+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80.12±13.56 VS 3.25±2.47,79.21±11.34 VS 4.44±7.19,73.33±16.88 VS 2.66±3.10)(P值均小于0.001)。结论〓在乙肝肝癌组、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论是CD4+T记忆淋巴细胞,还是CD8+T记忆淋巴细胞,均以TEM占绝大多数,而TCM比例很小。乙肝肝癌组中,CD4+TEM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CD4+TCM显著低于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8+TEM和CD8+TCM则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分布特点,探讨LAP~+CD4~+T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期间28例肝癌患者的手术肝组织标本与28例因良性病变行肝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LAP~+CD4~+T细胞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取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AP~+CD4~+T细胞以散在方式分布,而在癌组织中多数以簇丛状方式聚集分布于肿瘤间质内,与CD4~+T细胞伴行并与之紧密接触。肝癌组、癌旁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LAP~+CD4~+T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11.25±3.00)、(5.75±1.00)及(2.61±0.83);肝癌组与癌旁组比较、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癌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5)。结论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肝癌微环境中LAP~+CD4~+T细胞明显聚集,多以簇丛状方式分布,与其它淋巴细胞紧密接触,分布数量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增多,提示LAP~+CD4~+T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浸润,并有可能通过细胞接触的方式抑制肿瘤局部免疫,促使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病人移植前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肝移植病人和其他肝移植病人术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并采用正常人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病人和非肝癌病人肿瘤组织中FoxP3的表达及CD8+T细胞浸润的比例.观察肝癌肝移植病人术后及肿瘤复发后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肝癌肝移植、非肝癌肝移植的病人术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分别为(10.15±1.00)%、(5.30±1.64)%和(3.20±1.18)%,P<0.05.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病人较未复发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15.15±1.50)%和(6.80±1.50)%,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组织中FOXP3+T细胞增多,CD8+T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的病人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升高.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减少CD8+T细胞浸润,加速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体内CD4+CD25+T细胞变化的及其意义。 方法:实验分HCC组(n=20)与正常人对照组(n=10),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分离出外周血CD4+CD25+T细胞,分析两组CD4+CD25+T细胞所占T细胞的比例。计算并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4+CD25+T细胞所占T细胞的比例。结果:HCC组机体的CD4+CD25+T 细胞比例为(19.3±3.0) %,明显高于对照组(5.2±1.6) % (P<0.05)。癌组织中CD4+CD25+T 细胞比例为(6.5±2.9) %,癌旁组织中CD4+CD25+T 细胞比例为(5.8 ±2.1) %, (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外周血CD4+CD25+T 细胞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52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4和CD25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标记Treg和CD4+T细胞,对2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8EnVision法染色标记CD8+T细胞,光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对癌组织中Treg细胞和CD4+T,CD8+T及CD4+T/CD8+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正常肝组织作对照。结果示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发现Treg细胞。52例肝癌、癌旁组织中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7.6308±2.8368和5.1654±1.6718(P=0.000);肝癌中Treg细胞数目与肿瘤大小、有无子灶、有无癌栓及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有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术前AFP浓度、肿瘤有无包膜及肿瘤Edmondson分级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癌中Treg细胞数量与其浸润性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CD4+T/CD8+T值呈显著负相关(r=-0.539,P=0.014;r=-0.545,P=0.000),而与浸润性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无关(r=-0.403 P=0.078)。提示肝癌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可能通过抑制肿瘤局部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的进展以及侵袭或转移;肝癌组织中的Treg细胞数量可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Foxp3+),探讨其增强DC/HCC融合细胞疫苗诱导抗肝癌免疫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 皮下建立小鼠肝癌模型,2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1)环磷酰胺联合疫苗组[环磷酰胺(CTX)+ VAC];(2)疫苗组(VAC);(3)单纯环磷酰胺组(CTX);(4)对照组.各组治疗后,取外周血测定CD8+及CD4+淋巴细胞比例,同时取肿瘤组织及脾脏组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肿瘤坏死和CD8+细胞及Treg+细胞的浸润,并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与其他各组比较,CTX+ VAC组外周血CD4+及CD8+细胞比例增高[ CTX+ VAC:17.50%、14.69%;VAC:16.17%、13.07%;CTX:12.17%、11.59%;对照组:12.24%、11.16%];肿瘤组织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脾脏组织中Foxp3+细胞浸润减少,CD8+细胞浸润增高,CTL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 通过CTX抑制荷瘤小鼠微环境及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可以明显增强DC/HCC融合疫苗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AFP mRNA转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分离、纯化B淋巴细胞,重组人可溶性CIM0配体(sCD40L)活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构建PGEM4Z/AFP/A64-EGFP质粒,加入T7RNA聚合酶,转录具有PolyA尾端的AFP mRNA;将提取的AFPmRNA电转染B淋巴细胞作为实验组,选取GAPDH mRNA转染者作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B淋巴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提呈细胞标记分子(CD19、CD20、CD21、CD40、CD80、CD83)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将3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分别按1∶40,1∶20,1∶10和1∶5的比例混合培养、诱导、扩增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并测定吸光度值以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为靶细胞,检测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 T2检验.结果 实验组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19、CD20、CD21、CD40、CD80和CD8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4±11、78 ±8、80±10、90±11、82±6、56±5,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51±5、60±7、53±5、73±8、50±5、49±6,以及空白对照组的46±3、54±5、41±3、56±5、52±6、21 ±4(t =5.302、4.812、7.627、5.932、9.142、7.813,11.581、7.036、13.592、12.873、9.235、14.619,P<0.01).实验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t=18.203、23.714、15.062、9.417,16.833、19.392、13.871、6.592,P<0.01).当T淋巴细胞与肝癌细胞系SMMC7721按照40∶1、20∶1和10∶1的比例混合后,实验组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的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3%±4%、32%±4%和22%±3%,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5%±5%、7%±3%和6%±2%,以及空白对照组的7%±3%、8%±3%和9%±4%(t=9.141、13.272、11.901,14.372、12.835、9.507,P<0.01).结论 肝癌细胞AFP m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杀伤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CD4+CD25+FOXP3+T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8例肝癌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与26例l临床对照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肝癌病人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4.25%±3.98%)明显高于临床对照组(1.34%±1.14%)及健康对照组(1.29%±0.95%)(P<0.01),而两个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CD25+FOXP3+T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所占CD4+T细胞比率(2.94%±0.91%)也较临床对照组(0.76%±0.34%)及健康对照组(0.81%±0.29%)显著升高(P<0.001),且升高幅度强于CD4+CD25+T细胞水平,两个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4+CD25+FOXP3+T细胞是更为准确的调节性T细胞,其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检测CD4+CD25+FOXP3+T水平对肝癌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性肝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HBV)性肝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收集非肝炎性肝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微环境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水平,以及外周血中IL-2、IL-10、TGF-β水平。同时观察HBV DNA病毒载量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CD4+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21.08±3.12)%vs(19.72±2.89)%,P=0.047],CD8+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28.83±2.52)%vs(30.07±2.41)%,P=0.027],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8.12±1.47)%vs(6.62±1.42)%,P0.001];IL-2水平显著降低[(15.48±4.30)pg/m L vs(27.28±5.95)pg/m L,P0.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36.39±7.69)pg/m L vs(29.82±6.17)pg/m L,P0.001),TGF-β水平显著升高[(31.95±3.72)pg/m L vs(23.49±3.83)pg/m L,P0.001)。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BV DNA病毒载量与CD8+T细胞及IL-2水平负相关,与CD4+T细胞、Treg和TGF-β水平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微环境中淋巴细胞失衡,且与HBV DNA病毒载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西罗莫司为基础联合槐耳颗粒、胸腺肽α-1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对大鼠肝癌肝移植复发模型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三联组、西罗莫司组、槐耳组、胸腺肽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化学诱癌法建立模拟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取阳性对照组大鼠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Treg%)、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4+T%)及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8+T%)。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Treg%与CD4+T%、CD8+T%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8+)之间的关系。结果大鼠肝癌组织病理切片提示建模成功。阳性对照组的Treg%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联组的Treg%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胸腺肽组和槐耳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均为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三联组、西罗莫司组和胸腺肽组的CD4+T%和CD8+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联组的CD4+T%和CD8+T%均高于胸腺肽组、西罗莫司组和槐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reg%与CD4+T%、CD8+T%和CD4+/CD8+均呈负相关,且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Treg%与CD4+/CD8+之间的负性相关关系。结论西罗莫司为基础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reg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发挥抗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64例次肝癌肝移植,5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该研究。采集外周血标本,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值。根据样本采集时肝癌肝移植患者是否发生肝癌复发,将采集的64份全血标本分为非复发组(51份)和复发组(13份)。结果健康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的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分别为(459±121)ng/ml、(308±101)ng/ml、(138±97)ng/ml,复发组的ATP值明显低于非复发组和对照组。ATP值降低(147ng/ml)时肝癌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与肝癌复发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具有良好相关性,监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 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HBV感染患者CD4+ CD28+、CD8+ CD28+和CD4+ CTLA-4+的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中肝癌组的CD4+ 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2.373,P<0.05),肝硬化和肝癌组的CD8+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4.324和4.088,P<0.01).CHB组CD8+ PD-1+、CD4+ Tim-3+和CD8+ Tim-3+的表达量高于肝硬化、肝癌以及健康对照组(t=3.051,3.130,3.121,3.254和3.72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516和0.582,P<0.01);CD8+T淋巴细胞Tim-3的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也呈正相关(r=0.578和0.556,P<0.01).此外,CD8+T淋巴细胞PD-1与Tim-3的表达量也呈一定的正相关(r =0.506,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疾病慢性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全身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素,通过流式细胞术对38例CIN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随着病变级别加重,CIN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而CD8+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相比,CIN2患者和CIN3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下降,分别是(1.46±0.43)、(1.05±0.52)和(0.99±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的激活亚群,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纯真亚群、记忆亚群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CIN3患者的CD4+T细胞中的激活亚群[(17.8±6.1)%]与健康对照组[(11.5±5.4)%]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IN患者的全身细胞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为免疫治疗干预癌前病变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96只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等基因肝移植组(G1)、同种异体肝移植组(G2)、AAV空载体组(G3)和PD—L1转染组(G4),每组12对。通过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将PD—L1-AAV2-RFP(RFP)经门静脉灌注夹闭法转染供肝,观察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MS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在荧光显微镜、光镜同视野下观察RFP在移植肝的表达和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估PD—L1蛋白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1在观察期内全部存活;G2与G3MST分别为18(17-20)d和18(17-19)d;G4显著延长了移植肝的存活(MST29d,P〈0.05)。术后14dG4的肝功能及病理变化与术后7dG2和G3相似。G3、G4术后7d中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随时间逐渐增强。移植肝PD—L1蛋白的变化趋势与RFP的表达相似。G1移植肝T细胞含量极少;术后14dG2、G3移植肝CD4^+、CD8^+、CD25^+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G4移植肝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尤以CD8^+细胞为著,与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可延长移植肝的存活,其机制可能是PD—L1基因转染增强了PD—L1/PD-1信号通路,通过抑制移植肝CD4^+、CD8^+、CD25^+T细胞浸润及其功能,从而发挥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5名健康人群,采血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Spearman检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2.10±0.87)%,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7.10±2.32)%,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3.38±1.68)%,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11.78±5.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0和4.162,P值均〈0.01)。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较高,二者呈正相关。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Th)17细胞(CD4+IL-17+T淋巴细胞)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因良性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的76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有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排斥组(17例)和非排斥组(59例)。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经过。排斥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定排斥反应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前、出院后1年内定期(间隔3~6个月)、或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前和缓解后(3~6个月),检测外周血CD4+IL-17+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IL-17+T%)。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CD4+IL-17+T%。分析CD4+IL-17+T%与排斥活动指数(RAI)、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术后0.7~12.0个月,中位数2.5个月。肝移植术后,与非排斥组比较,排斥组患者CD4+IL-17+T%明显升高[(1.79±0.44)%比(2.56±0.43)%,P0.001]。排斥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CD4+IL-17+T%均较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升高[(2.56±0.43)%比(1.50±0.25)%,P0.001)]。非排斥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CD4+IL-17+T%变化不明显(P0.05)。排斥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CD4+IL-17+T%与RAI呈正相关(r=0.72,P=0.001)。排斥组和非排斥组患者他克莫司、环孢素血药浓度与CD4+IL-17+T%无明显相关性(r=0.21,-0.13;均为P0.05)。结论外周血CD4+IL-17+T%可作为诊断和评估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外周血CD4+IL-17+T%升高提示急性排斥反应严重。  相似文献   

19.
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肿瘤起始细胞样特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的分选及其特性的鉴定.方法 对50例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CD133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分化胃癌细胞系CD133所占百分比,免疫磁珠法分选CD133+细胞亚群,悬浮培养并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裸鼠皮下接种致瘤能力.单细胞克隆观察单个CD133+细胞生长特性,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相关干细胞标记的表达.结果 CD133蛋白多定位于胃癌原发灶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肿瘤细胞膜表面,其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SGC-7901、AGS及MKN-45中CD 133+亚群所占相对百分比为(28±2)%、(17±2)%、(6±2)%及(4±2)%.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分选后阳性组中CD133+亚群比例分别为(91±3)%;培养1周后,达到(95±2)%,并不断增殖形成细胞球.而且其增殖能力强于阴性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1±3)h和(40±8)h,P<0.05].CD133阳性组和未分选组细胞裸鼠皮下接种时成瘤率分别为100%和80%;而CD133阴性组不成瘤,CD133阳性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及重量均大于未分选组(P<0.05,P<0.05).单克隆形成实验示单个CD133+细胞可形成新的细胞克隆.半定量RT-PCR检测示其表达干细胞标记物Oct-4、Nanog、Sox-2、Musashi-1及EGFR.结论 体外可成功分离、纯化和扩增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其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较强的致瘤能力,并表达部分干细胞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滤泡液中CD56^+自然杀伤(NK)细胞及活化的CD56^+NK(CD56^+CD69^+NK)细胞的比例与不育患者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成熟滤泡液中CD56^+NK细胞及活化的CD56^+NK细胞的比例,与ICSI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患者的滤泡液中平均CD56^+NK细胞及活化的CD56^+NK细胞分别为(18.8±2.8)%和(1.6±0.8)%,而未妊娠患者的滤泡液中其分别为(37.4±5.8)%和(4.7±1.9)%,均显著高于妊娠组(P〈0.05)。结论接受ICSI助孕治疗患者的成熟滤泡液中CD56^+NK细胞及活化的CD56^+NK细胞的比例较低者易获临床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