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华根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07-1107,1110
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用以判断HBV感染、复制,诊断乙型肝炎。抗-HBe和抗-HBc呈反应性,表明现在或既往感染HBV。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常出现不少HBs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结果,如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抗-HBs、抗-HBe阳性模式;抗-HBs、抗-HBc阳性模式;抗-HBe阳性模式;抗-HBc阳性模式;抗-HBe、抗-HBc阳性模式。  相似文献   

2.
袁东梅 《中外医疗》2013,32(15):164-16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抽取血液,进而检验其乙肝和丙肝,并将所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阳性方面,血液透析患者(有手术史)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患者。在抗-HCV阳性方面,血液透析患者(有手术史)的阳性率和无手术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抗-HCV阳性方面,有输血经历的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输血经历患者,在HBsAg方面,有输血经历的患者的阳性率和无输血经历患者基本没有差异。结论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输血和手术情况,感染乙肝和甲肝的几率较大,为此在对其进行透析时需采取特殊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3.
维持血液透析病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242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HBVM、抗HCV和HCV-RNA。结果血透患者HCV阳性率33.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透患者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HBVM阳性率64.7%,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透易感乙肝、丙肝病毒,输血是引起血透患者丙肝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数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产妇(产前)检测感染性病原体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5639例孕产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1/2),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5639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患者270例(4.7%),丙肝抗体阳性患者5例(0.08%),艾滋病病毒抗体1/2初筛阳性患者3例(0.05%),经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已进行确认阳性患者3例,梅毒抗体(TRUST)阳性患者3例(0.05%).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产前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能够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预防和控制母婴垂直传播,避免医务工作者感染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乙肝携带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方法用ELISA法同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指标.结果HBsAg阳性检出率为3.2%,抗-HBs检出率为63.4%,HBeAg检出率为1.4%,抗-HBe检出率为11.1%,抗-HBc检出率为12.9%.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4.1% vs 2.4%,P<0.05).结论约有1/3的学生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应及时对他们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对入学新生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测,了解其HBV感染与免疫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对策的医学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诊治的110例患有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此次观察群体,并将其依据入院后挂号尾数分为参照组、探究组,各55例.其中,参照组不进行任何防御举措,而探究组则实施丙肝及乙肝的相关预防控制策略,分析与观察两组患者丙肝及乙肝的感染情况.结果 经两组血透患者所采取的不同预防举措后,发现探究组乙肝感染率为1.82%,丙肝感染率3.64%;而参照组依次分别为21.81%、39.9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对策,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丙肝及乙肝的感染风险,进而降低感染率,促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成效。方法:将100例实施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丙肝及乙肝病毒的感染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无新发乙肝,新发丙肝者1例;对照组患者新发乙肝者2例,新发丙肝者3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乙肝携带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方法:用ELISA法同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指标。结果:HBsAg阳性检出率为3.2%,抗-HBs检出率为63.4%,HBeAg检出率为1.4%,抗-HBe检出率为11.1%,抗-HBc检出率为12.9%。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4.1%vs 2.4%,P〈0.05)。结论:约有1/3的学生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应及时对他们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对入学新生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测,了解其HBV感染与免疫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年济 《河北医学》1999,5(5):20-22
目的:研究探讨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的病情转归及治疗情况;方法:检测1990~1992年住院病人HVA—IgM、HBsAg、抗HBs、HBeAg、抗HCV,混合有两种以上病毒标志物者为重叠感染;结果:56例中男:女=5.2:1,平均年龄32.05岁,单独感染者平均住院30.1d,重叠感染者57.29d,甲乙型重叠感染75%,乙丙型重叠感染14.3%,甲乙丙型重叠感染10.7%,5例重叠丙肝病毒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结论:病毒性肝炎各型间重叠感染并不少见,输血是丙肝重要传播途径,合并丙肝者病情较单纯感染重,病程迁延,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变机会多,对丙肝治疗上,尚缺乏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对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BV标志物,选取其中已确诊为重叠感染者49例为实验组,并从已确诊为单一HB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叠感染组血清HBsAg,抗-HBcIgm等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HBs阳性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丙型或戊型肝炎与HBV重叠感染时,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其它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后,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时在一定程序上可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1.
方晔  徐小燕  吴春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570-1571
目的:探讨乙肝重叠丁肝感染对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乙肝、丁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1 387例乙肝HBsAg(+)患者中有77例重叠感染丁肝(77/1 378),其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表现为感染状态HBsAg、HBeAb、HBcAb阳性(145)为主要模式,明显高于感染状态HBsAg、HBcAb(15)和HBsAg、HBeAg、HBcAb(135)阳性模式(χ2=11.65,P<0.01).结论:①乙肝重叠丁肝感染,慢性乙肝明显多于急性乙肝感染;②HDV对HBV的复制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促使HBeAg阴转,血清检测表现为(145)结果,且重叠感染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7.63,P<0.01),中老年多于青壮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状态及外科治疗肝癌对其的影响。方法 HBV DNA定性PCR及免疫学方法检测97例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DNA及其标志物,97例患者分为两组,术前组66例,术后组31例;HBV DNA定量PCR方法对20例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后血清中病毒的存在状态及血清中病毒DNA复制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组及术后组均有部分肝癌患者血清中可以发现复制型乙肝病毒,两组阳性率分别为40.19%、64.52%,术后组较术前组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加例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经外科治疗后血清中乙肝病毒DNA复制数较术前有显著意义增加(P〈0.01)。结论 部分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仍然活跃复制;外科干预更加激发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建议在肝癌外科干预的同时应当防范乙肝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邱梅婷 《当代医学》2009,15(3):69-70
目的对受血者受血前抗-HCV感染情况的分析,来探讨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19例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患者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W)及梅毒抗体(RPR)检测分析。结果在219例抗-HCV阳性患者中,单纯抗-HCV阳性117例;合并感染的101例,其中抗-HCV、HBsAg阳性14例,抗-HCV、梅毒阳性22例,抗-HCV、抗-HIV阳性42例,抗-HCV与其中两项同时阳性22例,四项全部阳性的2例。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相关血清血标志物的检查,对减少和杜绝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十分重要,对医院,患者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HCV与HBV之间重叠感染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对309例丙肝阳性血清检测出HBV标志物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吉安市公务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1485名公务员健康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标志物.结果 HBsAg阳性172例,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11.58%,单项抗-HBs722例,阳性率为48.62%.结论 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11.58%,高于全国人群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9.75%水平,单项抗-HBs阳性率为48.62%,高于全国抗-HBs阳性率27.4%水平,表明我市乙肝计划免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乙型肝炎的防治任务还很艰巨,要加强管理和乙肝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马逸婷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71-71
目的探讨乙肝和丙肝重叠感染与血清IL6水平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78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HBV、HCV重叠感染与单纯感染患者的血清IL6水平、IFN-γ水平。分析IL 6、IFNγ与乙肝和丙肝重叠感染的关系。结果 HBV患者、HCV患者和HBV、HCV重叠感染者的IFNγ、IL 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BV、HCV重叠感染者的IL6水平显著高于HBV患者和HCV患者(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与IL6、IFNγ水平异常密切相关,IL 6可作为患者预后、病情变化判断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肝重叠丁肝感染对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影响。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进行血清乙肝、丁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1387例乙肝HBsAg(+)患者中有 77例重叠感染丁肝 (77/ 1378) ,其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表现为感染状态HBsAg、HBeAb、HBcAb阳性 (14 5 )为主要模式 ,明显高于感染状态HBsAg、HBcAb(15 )和HBsAg、HBeAg、HBcAb(135 )阳性模式 (χ2 =11.6 5 ,P <0 .0 1)。结论 :①乙肝重叠丁肝感染 ,慢性乙肝明显多于急性乙肝感染 ;②HDV对HBV的复制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促使HBeAg阴转 ,血清检测表现为 (14 5 )结果 ,且重叠感染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χ2 =7.6 3,P <0 .0 1) ,中老年多于青壮年。  相似文献   

18.
张健  程钢 《华中医学杂志》2001,25(1):15-15,17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EIA测定法与定量PCR测定结果的关系。方法 从临床标本中筛选200例乙肝五项全阴,100例抗-HBs阳性,60例抗-HBs阴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血清,同步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 乙肝五项全阴组阳性率为4.5%,抗-HBs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组阳性率为6.7%,抗-HBs阳性组阳性率为2.0%。结论 定量PCR测定灵敏度更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临床住院患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对3年中11276例住院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抗-HCV),抗艾滋病1 2型抗体(抗-HIV1 2),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组实验选择26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六型肝炎病毒抗体或抗原,其阳性率分别为:抗-HAV 7.1%、HBsAG 57.1%、抗-HCV 5.3%、抗-HDV5.3%、抗-HEV 8.3%、抗-HGV 6.8%。其中,47.4%为单纯乙肝感染,3.4%为单纯丙肝感染,5.3%为单纯甲肝感染,7.1%为单纯戊肝感染,6.0%为单纯庚肝感染。另外,5例为乙肝和甲肝重叠感染,3例为乙肝和戊肝重叠感染,1例为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1例为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3例为乙肝和丙肝重叠感染,1例为乙、丙和丁肝重叠感染,13例丁肝均与乙肝重叠感染。与国内其它地区比较,乙肝患病率基本一致,其它肝炎病毒的患病率有一定的差别,说明不同地区肝炎病源谱是不同的,为今后在肝炎预防和诊治工作中,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尚有55例检测结果为六型全阴性,是否为其它型病毒感染或别的因素影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