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年,Fravi 和Lindenmann 首次从大鼠肝组织抽提物中分离出一种不耐热的水溶性特异抗原,此抗原能与其它物种如猫、羊、牛、猴、兔和马等动物的肝脏组织抽提物起交叉反应,但不与除肾脏外的其它器官组织抽提物反应,这种具有一定特异性和种属非特异性的抗原被称为F 抗原。后来,Sugam-ura 和Smith、Mihas 等又在人肝中分离出F 抗原。  相似文献   

2.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应用最多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是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原理,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或用已知抗原检测抗体的方法。目前,血清学试验的最常用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用ELISA法进行血清学试验,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易被人们忽视但对试验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应引起检验人员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诊断灰区内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μg/mL的3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测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AS,计算F/T比值。结果:T—PSA在4.0~10.0μg/mL,组间T-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惠者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应用F/T比值〈0.15为鉴别点,提高了对前列腺癌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0.0μg/mL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A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正反不符进行ABO血型鉴定及经验总结。方法均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对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扩增后进行直接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正定检出A抗原反定检出抗-A,自身吸收放散证明存在A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基因检测结果 A102/A102。结论血型为A型,由A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ABO正反不符至定型困难;A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ABO正反不符可按照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进行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5.
人类肝脏F蛋白是一种新型的处于研究阶段的直接反映肝损伤程度的血清学标志。研究表明血清F蛋白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肝细胞的F蛋白浓度与血清F蛋白的浓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F蛋白的严格的组织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希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灵敏和特异的指标胆。目前,F蛋白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血清学试验是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大致分为非特异性的类脂质抗原试验(初筛试验)和特异性的密螺旋体抗原试验(证实试验)两大类。近几年一种快速简捷的胶体硒免疫层析试纸条又被应用。我们实验室引进了此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至1987年第10届国际组织相容性学术讨论会时,国际 HLA 系统命名委员会审核确认的HLA 血清学抗原已达116个。由于 HLA 系统极富多态性,有些 HLA 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存在的一些新抗原也有待于发现。因此,HLA 血清学研究目前依然是一项  相似文献   

8.
鉴于各型分枝杆菌对人的致病性不同,但它们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是否有区别?此方面的报道尚不太多,为此我们以人毒型结核杆菌、牛型减毒结核杆菌(卡介苗)及鸟型结核杆菌为研究对象,用非典型的堪萨斯分枝杆菌做为另一参照,比较研究上述四型分枝杆菌培养液抗原诊断人类活动性肺结核的免疫反应性,籍以筛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血清学诊断结核病的抗原.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9.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相对应的同种抗体可以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输入随机捐献者血小板导致的输注无效。国际输血协会血小板工作委员会于1990年更新了人类血小板抗原命名系统,从那时起,大量的血小板抗原被描述,其中许多抗原的分子结构已确定。到目前,免疫血清学指定了24个血小板同种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0.
新型大肠癌抗原MC3—Ag在临床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兵  周绍娟 《临床荟萃》1996,11(4):182-183
早期筛诊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以CEA,CA50等肿瘤抗原建立的血清学放免测定法在灵敏度、特异性上尚欠理想,且具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寻找特异性更好的大肠癌标志及建立相应的非放射性测定技术,是大肠癌血清学诊断的努力方向。作者利用自行纯化鉴定的新型大肠癌抗原MC3-Ag建立了一种快速ELISA血清学诊断方法,现将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1965年Blumberg报道澳大利亚抗原以来,经过廿多年,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1974年Prince等报道“无乙型肝炎血清学证据的长潜伏期输血后肝炎”之后,一种既不同于甲型肝炎,又不同于乙型肝炎的肝脏疾患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NANB型肝炎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应用甲肝特异性诊断方法,排除了甲型肝炎,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排除了乙性肝炎,又用亲肝病毒如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特异性方法进行鉴定,排除一些药物性肝炎后的无其他原因的肝炎病人,就被诊断为NANB型肝炎。  相似文献   

12.
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AIT)的发生是由于胎儿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刺激母体产生同种抗体而引起的。胎儿的这种特异性抗原来源于父亲。通常,胎儿和新生儿发生严重AIT绝大多数是由于胎儿-母体PI抗原不相容所致,估计这种病例有20%可并发颅内出血。最近,在挪威和苏格兰进行的AIT发生率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因PI所致的新生儿AIT的发病率大约是1‰。由于AIT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不同,故对AIT的快速诊断将有助于患儿获得最佳治疗。本研究比较了血清学诊断为AIT的新生儿与血清学不支持诊断为AIT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旨在提供诊断新生儿AIT的临床辅助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制备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建立半定量免疫酶技术路又可,王年吉,王琳(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科210002)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因其安全、方便、无痛苦而受到欢迎。但是,由于HP与某些弯曲菌属存在交叉抗原,应用HP全菌抗原的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梅毒血清学初筛试验是以心磷脂为抗原的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以心磷脂为靶抗原的抗体至少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梅毒血清反应素、狼疮抗凝物质等,所以TRUST法检测为阳性的并非一定是梅毒患者,笔者就工作中发现的16例TRUST法假阳性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从1965年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确定了其与肝炎的关系,定名为乙型肝炎抗原,随之学者们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免疫特性及机体感染后变化的规律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乙型肝炎研究的发展,现已了解其为一种DNA病毒。可有三大抗原,当机体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血清内可相应的测得其三大抗体,因此,可用免疫学方法测定,三大特异性抗原,抗体血清学检测指标对诊断起了很大作用,推动了整个病毒性肝炎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前列腺癌(PCa)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迄今为止,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仍然是PCa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它是前列腺组织特异性抗原,除了PCa,其他的一些前列腺疾病血清PSA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另外血清中存在少量的游离PSA,计算F—PSA/T—PSA,进一步探讨了F—PSA/TPSA检测PCa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56例梅毒感染者病原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螺旋体(TP)是引起性传播疾病梅毒的病原体。梅毒的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暗视野显微镜检查TP和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包括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试验即以心磷脂等为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如RPR,TRU ST等,常用作筛查试验;另一种为TP抗原试验,即以纯化TP抗原检测特  相似文献   

18.
梅毒螺旋体一旦侵袭人体后,血清中可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筛查的血清学方法是检测非特异性抗体,主要试验有TRUST和RPR,而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TPHA、TPPA等,大多用于确证试验[1]。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均已克隆出梅毒螺旋体多肽抗原,用基因工程重组抗原研制的ELISA试剂盒已经面市[2、3]。本文旨在探讨上述几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并为国产ELISA试剂盒在临床的常规应用提供初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军团菌(LDB)所致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有赖于病原菌的检出和血清学检查。间接荧光抗体、微量凝集和间接血凝(PHA)是目前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因嗜肺性军团菌(LP)共有10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血清学特异性,每份待测标本均需与10个型的LP 抗原进行反应,工作量很大.我们参考有关文献,提制了LP 型共同抗原,并用此抗原进行PHA 试验。  相似文献   

20.
1例弱D24型的血清学表型与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对1名常规RhD血型初筛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D抗原,并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其RhC、c、E、e抗原表型;采用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并作RHD基因全长编码区10个外显子序列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该个体存在有弱的D抗原,其他Rh血型抗原为ccEe;RHD合子型为D/d;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测序结果显示编码区存在1 013 T>C的突变,证实该个体为弱D24型。结论中国人群中的弱D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