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荧光检测抗肌萎缩蛋白诊断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以及神经性肌萎缩患者骨骼肌细胞膜的dystrophin蛋白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分类肌营养不良症提供简便的实验方法。方法 对47例患者选择3种dystrophin 的鼠抗单克隆抗体、羊抗和兔抗多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 16例DMD患者均为阴性染色;11例BMD患者为弱阳性染色;10例FSHD和10例神经性肌萎缩患者均为阳性染色。结论 检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骨骼肌膜dystrophin蛋白,有助于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33岁Becker’s肌营养不良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的心脏核磁共振图像(MR).该病人3岁起开始出现进展缓慢的肢体萎缩.29岁时经肌活俭显示肌病改变,并通过一种改良的染色法示营养不良而诊断为BMD.营养不良分析显示由于营养不良基因的45—48外显子框内缺失引起的380kDA区域分子片段表达物.病人由于最近出现休息时呼吸困难、黄疸、下肢浮肿而作心脏方面的检查.ECG示窦性心律,心率120次/分,不完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室及左右心房扩大,普遍性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在心尖部和相邻的外恻壁控测到一个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视网膜眼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表型与临床分型以及基因型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基因型的D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及其同源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面爱功能,揭示DMD出现ERG异常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11对引物对22例临床确诊的DMD/BMD患者作三步多重PCR进行基因缺失分析,并行ERG检查,结果 DMD/BMD患者ERG改变与临床分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与DMD/BMD的基因型有关,基因中央区缺失型的ERG异常率明显高于基因非缺失型,结论 DMD/BMD的ERG改变与DMD基因突变位点有关,可能DP260转录启动子与视网膜电信号的传导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4.
对6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调查,发现10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血清酶及肌红蛋白显著升高。2个家系作了基因分析,家系1(I2)先证者母亲的MPIP 5'CA44、49片段为杂合,先证者(Ⅱ1)未检出杂合片段,先证者的2个妹妹(Ⅱ2、Ⅱ3)的5'CA45内含子有杂合,检出2例女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女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较为少见。另1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为基因缺失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基因突变类型,增加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引起BMD的认识.方法 收集2例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ssay,MLPA)方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肌肉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染色及电镜检测.结果 2例患者经MLPA方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均呈非缺失/重复突变类型,肌肉活检光镜和电镜均呈肌营养不良改变.例1患者染色示肌膜dystrophin大部分呈不连续弱阳性,部分为阴性.例2患者染色示肌膜dystrophin-C为阴性,dystrophin-N为阳性.结论 对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的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和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将有助于明确诊断BMD及判断其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potential mutations in patients featuring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 and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non-deletion/duplication mutations of the dystrophin gene causing BMD. Methods linical data of two patients affected with BMD were collected. Potential mutations in the dystrophin gene were screened with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ssay (MLPA). Biopsied muscle samples were examined with HE staining, immnostaining with anti-dystrophin antibody, and electronic microscopy. Results MLPA assay suggested that both cases were probably due to non-deletion/duplication mutations of the dystrophin gene. Light and electronic microcopy of skeletal muscle biopsies confirmed dystrophic changes in both patients. For patient A, immunostaining showed non-contiguous weak staining for most parts of sarcolemma. For patient B, immunostaining showed positive result with N-terminal anti-dystrophin antibody and negative result with C-terminal anti-dystrophin antibody.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mild phenotypes but without dystrophin gene deletion/duplication, muscle biopsy and immunochemistry are helpful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人群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临床诊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t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应用多重探针连接依赖性扩增技术进行DMD基因检测,将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0例DMD基因缺失或重复患者中,DMD患者238例(85.0%),BMD患者35例(12.5%),中间型患者7例(2.5%).DMD或BMD符合阅读框原则的有252例,占92.31%(252/273),不符合阅读框的有21例,占7.69%(21/273).DMD基因为整码突变而患者表现为DMD的有12例(12/273,4.40%),移码突变而患者表现为BMD的有9例(9/273,3.30%).7例中间型患者均为移码突变.结论 阅读框假说可以解释大约90%DMD或BMD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部分移码突变患者表型为BMD可有助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为未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查和确定 Duchenne/ Becker肌营养不良症 ( Duchenne/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 BMD)家系的女性成员中的致病基因携带者与正常者 ,为进一步行产前诊断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信息。方法 用 PCR方法对 dystrophin基因第 4 4、4 5、4 9和 5 0内含子以及 5′DMD 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s,STR)扩增 ,然后进行基因扫描、软件分析 ,对 4个 DMD/ BMD家系中 2 7个成员的这 5个微卫星 DNA位点的多态性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 4个家系 17名女性成员中 (有 1例女性 DMD患者 ) ,系谱和 STR多态性分析结果均符合的 DMD基因肯定携带者有 6名 ;单纯根据 STR多态性连锁分析结果确诊为 DMD基因携带者的女性成员有 5名 ,确诊为正常女性成员有 5名。在这 5个 STR位点中 ,最具多态性的位点是 STR- 4 9,多态性最少的位点是 STR- 5 0。结论 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结合基因扫描能快速、准确、客观地检出 Duchenne/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女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女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一个女性DMD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跟踪随访,并作肌肉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该家系的DMD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符合典型的DMD特征。先证者母亲的临床特点类似良性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肌肉免疫荧光分析提示dystrophin蛋白染色阳性的纤维与阴性纤维并存。该家系的dystrophin基因分析为非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核型分析正常。结论本家系中的39岁女性具有类似BMD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图像分析提示dystrophin蛋白为正常的1/3。此例女性患者的核型分析正常,故倾斜的X染色体模式为其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1例表型复杂的神经肌病患者的诊断.方法 对该患者进行电生理、病理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临床病理表现貌似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myotonic dystrophy,DM).基因诊断未发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致病基因Dystrophin 21个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以及DM1型致病基因DMPK的(CTG)n和DM2型致病基因ZNF9的(CCTG)n的重复扩增突变,但发现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致病基因SMN第7和8外显子的纯合缺失突变.结论 报告1例极为罕见的临床病理表现特殊而经基因诊断确诊的SMA.SMA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临床电生理和病理诊断有其局限性,确诊必须结合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自1985年12月以来40个家系的共53例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或Becker肌营养不良(BMD)致病基因可疑携带者产前诊断的结果。其中43例为DMD致病基因可疑携带者,6例为BMD致病基因可疑携带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依据dystrophin基因缺失后断端重接可形成一段变异的DNA序列,提出一种利用缺失连接片段进行缺失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检测的新方法.方法 实验以来自广东省肇庆地区的一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t muscular dystrophy,BMD)家系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确诊的男性BMD患者,3例待诊的女性携带者,1例待诊的人工流产绒毛.先证者经外显子PCR检测确定第3~5外显子缺失,随后采用PCR步移法在相应内含子设计引物定位断裂点的位点,最后利用靠近断裂点设计的引物直接对家系的6例基因组DNA进行缺失连接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 6例基因组DNA均扩增出阳性的产物片段且连接片段的测序序列完全一致,绒毛的性别诊断结果为女性,可以确诊本家系中的3个女性和流产绒毛均为缺失型BMD携带者.结论 作者成功地将整个家系患者和携带者的缺失连接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实现了利用缺失连接片段对缺失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进行准确基因诊断的设想,同时对在产前诊断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检测的可行技术。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予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方法比较结果一致性。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2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予缺失,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DNA微阵列技术检测缺失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非缺失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诊断,以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14例DMD患者的DMD基因79个外显子及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部分片段(共86个片段)进行检测,对检测到异源双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14例患者中共检出7种致病点突变(其中2种末见报道),14种已报道的多态改变和7种未报道的序列变异;其中5例患者的母亲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DHPLC技术可以对非缺失型DMD患者进行有效的基因诊断,并对家族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以提高对DMD/BMD的基因诊断水平及有效的遗传咨询。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技术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收集完整家系资料进行遗传分析以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及评估风险。结果40例DMD/BMD患者基因诊断有27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67.5%),13例未检测到缺失(32.5%)。通过对家系的遗传分析判断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对风险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以进行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而控制遗传病。  相似文献   

15.
Becker肌营养不良(BMD)是一种X-连链隐性遗传病,肌肉受累情况与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相类似,但病程的发展较后者好。以前的连锁研究提示BMD基因属于Xq28上的色盲-G6PD基因簇;但是,本文通过RFLP连锁分析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研究对象包括203个受检个体,其中男性BMD患者75人,非受累男性亲属70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查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家系中女性亲属是否为携带者的方法。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19例DMD/BMI)先证者进行基因诊断,从中筛选出两例缺失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46的患者,其中l例有阳性家族史,另l例为散发病例,采用双色FISH对其女性亲属进行携带者的检查。结果 在有阳性家族史的1例患者的家系中检出4例携带者;在另一散发病例的家系中检出1例所缺失基因片段的体细胞嵌合体。结论 与多重PCR相结合,应用双色FISH检出基因缺失型DMD/BMD携带者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对于所缺失基因片段的体细胞嵌合体的诊断是FISH方法的一个突出的优点,这对DMD/BMD家系的遗传咨询以及产前诊断指征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是X连锁的遗传病,已用遗传连锁分析方法定位在Xp21。作者先前从1例缺失病人得到了一个克隆的DNA片段:DXS164(或称pERT87),并发现DXS164位点在一些DMD和BMD患者中是缺失的。本文在人部分消化的噬菌体文库中分离出9个双向染色体移步片段(chromosomewalks),从而将克隆到的DXS164位点的DNA从137kb扩大到220kb,进一步试图从中寻找可能的转录区域。  相似文献   

18.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携带者检出和产前诊断的应用已有报道。有关连锁数据的最新资料表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是同等位基因缺陷病。所以,用于DMD诊断用的DNA探针同样适用于BMD。目前已获得了位于DMD基因内的DNA探针,应用这些探针找到的限制性片段多态与DMD突变无任何重组现象。在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及其功能弄清以前,对于有生育DMD和BMD患儿风险的家庭,这些紧密连锁的RFLP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规律,并探索检测技术。方法应用28对引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分4组对20例DMD/BMD患者进行Dys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结果12例(60%)存在外显子缺失,8例(40%)未检测到缺失;8例缺失片段集中于44—52号外显子,4例集中于5’端外显子。结论基因缺失为主要突变类型,缺失片段主要分布于44—52、2~20号外显子两个缺失热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ystrophin基因缺陷、蛋白疏水性改变和空间结构改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发病机制。方法:分析59例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以信息生物学方法分析dystrophin蛋白疏水性和三维结构改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50例移码突变均为DMD。累及第3疏水峰的5例整码突变4例为DMD,1例BMD。3号外显子缺失后dystrophin的氨基端空间位置发生扭转,影响dystrophin与肌钙蛋白结合而致病。结论: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型轻重与缺失是否破坏阅读框、累及第3疏水峰以及蛋白空间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