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价急性期单侧幕上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后对侧小脑半球灌注量改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 38 例幕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双侧小脑半球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通过测量双侧小脑半球相对脑血容量(relal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livecerebral blood flow,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relal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及达峰时间(relalive time to peak,rTTP),判断幕上梗死病灶对侧小脑半球的灌注情况.结果 38 例中,16 例患者对侧小脑半球的 rTTP 延长,较健侧延长约(133.28±70.25)%;rMTT 值较健侧延长约(82.78±91.22)%,但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05);rCBF 较健侧降低约(53.74±41.56)%;rCBV 较健侧降低约(100.58±91.72)%.结论 部分幕上脑梗死患者可造成病变对侧小脑半球低灌注,并与梗死原发灶的体积相关,提示这些患者可能存在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cerebellar diaschisis,CCD).  相似文献   

2.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CCD)是指单侧幕上病变的同时引起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量及代谢减低的现象。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随着近些年来多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该现象的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最新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患者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幕上梗死灶的关系。方法 30例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对SPECT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幕上脑组织与对侧小脑半球不对称指数(AI)值、脑梗死体积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的关系。结果 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均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多脑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以额叶累及频数最高。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幕上脑组织的血流灌注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葡萄糖代谢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无显著相关(P0.05);患者梗死灶体积(25.87±16.43)cm3与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AI值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SPECT检查能够显示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改变,评价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与CCD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珊珊  程敬亮  白洁  张勇  王琳琳   《放射学实践》2012,27(9):951-953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PWI)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81例,其中急性期41例,亚急性期19例,慢性期2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小脑半球PWI和MRI常规序列检查。记录并计算幕上CIV和幕下小脑不对称指数(AI)。根据是否出现CCD将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的差异,分析CCD阳性患者不同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的相关性。结果:慢性期、亚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CCD的发生率分别为52.38%、36.84%和41.46%。急性期和慢性期CCD阳性患者的幕上CIV分别为(79.22±56.05)和(91.58±58.11)cm3,显著高于CCD阴性患者[分别为(45.52±36.08)和(17.75±16.5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急性期CCD阳性患者CIV值[(50.32±34.79)cm3]高于CCD阴性患者[(19.55±24.75)cm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呈正相关(r=0.878,P<0.05),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期和慢性期幕上CIV与CCD的发生有关,且慢性期CCD阳性患者幕上CIV与CC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度中心度(DC)的改变。方法采集10例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对照组为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匹配的健康正常志愿者,计算受试者的DC值,观察患者在不同时期DC值相比正常对照改变的脑区,以及患者两个时期之间DC值有差异的脑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亚急性期健侧楔前叶、顶上小叶和颞上回DC升高,患侧额中上回DC降低,慢性期小脑蚓、健侧楔前叶和扣带回后部DC升高;梗死患者自身两时期间比较,亚急性期患侧中央前回、颞上回和缘上回DC升高,慢性期小脑蚓、健侧小脑半球和患侧楔前叶DC升高。结论度中心度作为一种基于体素水平描述脑网络属性的图论分析方法,可以为分析梗死导致的脑功能重组和脑网络属性改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脑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技术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HIS)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络不能(CCD)的改变,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超急性期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CTP检查,将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至少两个层面灌注异常定义为CCD阳性,将所有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分别比较CCD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两侧小脑半球各项灌注参数的差异,以及幕上异常灌注范围、运动功能和临床因素的差异;并分析CCD阳性患者幕上灌注异常范围、运动功能与CC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6例患者中CCD阳性38例,CCD阴性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CCD阳性患者两侧小脑半球各灌注参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CD阳性组患者幕上异常灌注体积大于CCD阴性组(P<0.05),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较CCD阴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幕上异常灌注体积及运动功能与CCD的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发病至CTP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成像技术能够评价HIS后CCD改变。患者幕上脑灌注异常体积及临床运动功能与CCD的发生有关,但与CCD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CT全脑灌注图像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神经功联系不能(CCD)的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单侧幕上新发脑梗死115例,其中急性期55例,亚急性期60例,均在症状稳定期行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随访CCD阳性患者2个月后Barthel指数。分析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程度与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 :急性期CCD阳性组共20例,成功随访12例,其小脑平均通过时间差值(ΔMTT)、达峰时间差值(ΔTTP)、脑血流量(CBF)减少率、脑血容量(CBV)减少率与2个月Barthel指数均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均P0.05)。亚急性期CCD阳性组共25例,成功随访15例,其小脑ΔMTT、ΔTTP、CBF减少率与2个月Barthel指数均呈线性负相关(均P0.05),CBV减少率与Barthel指数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CT全脑灌注图像可帮助评估脑梗死后CCD患者预后。对于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CD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皮层区15例.其中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余4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 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结论 (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相似文献   

9.
交叉性小脑神经联系不能是幕上病变导致的对侧小脑半球代谢抑制。它是由于皮层脑桥小脑束或其他通路的兴奋性或抑制性传入神经缺失,导致功能活跃性降低。这种现象在特别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技术的氧消耗量、小脑血流量和糖代谢的研究中多次提到。该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采用半傅里叶弛豫增强快速采集(RARE)动态敏感增强MR影像诊断交叉性小脑神经联系不能的可行性。作者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研究慢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结构可塑性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3.0T MR对29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慢性期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脑高分辨3D-T1WI扫描.采用以统计参数图SPM8为基础的VBM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灰、白质体积存在差异的脑区.对体积增加的脑区及体积减小的脑区做相关分析,并将灰质体积存在差异的脑区与认知功能评分做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患侧丘脑灰质体积减小,梗死病灶周围白质体积减小,而健侧辅助运动区(SMA)及枕中回灰质体积增加.增加的灰质体积与减少的脑实质体积呈负相关,健侧枕中回增加的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期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同时存在结构损伤和结构重塑的现象,相关脑区结构的变化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成人各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和方法的差异,探讨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变化的模式。方法:对12例基底节区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食指被动运动BOLD-fMRI检查,然后应用SPM对功能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并选取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次级感觉运动区(SM2)、运动前区(PM)、补充运动区(SMA)、扣带回运动区(CMA)及小脑作为兴趣区,观察两组受试者各运动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对对侧SM1区的激活体积、激活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006k,四分位间距1142k,激活率100%),其它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次数较少,且激活体积相对较小;患者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5k,四分位间距71k,激活率58.3%),其它运动相关脑区偶尔或无激活。患者组对侧SM1激活率、激活体积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BOLD-fMRI是一种研究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肺部感染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年龄、意识障碍、球麻痹、基础心肺疾病等是脑梗死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还增加了患者病死率[2]。对于意识障碍排痰困难或不能自主排痰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需行气管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利于排痰,有助于感染的控制[3]。气管切开后需要精心护理以减少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目前对脑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脑梗死左右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偏侧空间忽视(hemispatial negle,HSN)研究进展探讨。方法对4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视空间功能检查,对左右大脑半球病变所致HSN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并描述其临床表现。结果脑梗死急性期HSN的发生率为45.7%,其中右侧大脑半球病变HSN的发生率为37.0%,左侧大脑半球病变HSN的发生率为8.7%,两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HSN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尚未发现同侧空间忽视。有忽视的患者功能恢复明显慢于无空间忽视的患者(P〈0.01)。结论脑梗死后双侧大脑半球损伤均可出现HSN,且右侧占优势,可能右大脑半球在视空间上占优势。脑叶功能分区及纤维联系可能在半侧空间忽视中起重要作用。且有空间忽视的患者依据现有发病机制,经过症状干预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流行学资料显示,颅脑损伤发生率逐年增高,治疗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而康复护理则是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康复医疗应用专科康复护理技术,如功能评定、生活能力评定等知识,刺激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减少致残率,从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2]。抽取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动脉的脑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血流中断所致的神经核与白质束破坏,临床上常出现特征性的定位症状和体征[1-3],MRI检查可清楚显示梗死涉及的范围,MRA可观察后循环动脉狭窄及闭塞[4-5]。熟悉后循环血管分布的解剖特点及不同部位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助于理解发病机制和确定责任病灶。本文阐述较常见的小脑及脑干梗死的MRI特点,并结合血管、神经结构解剖学基础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后循环局限性脑梗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大脑小脑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一侧大脑有病变,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和代谢低下,叫作交叉性小脑失联(以下简称CCD),近年来国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报导,国内尚未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报导.为进一步阐明大脑小脑间的机能联系,我们以脑血流量的左右差别作为指标予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桥脑梗死患者各期病灶体积,应用VBM方法测量脑白质密度,比较患者梗死灶体积以及全脑白质密度的改变。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桥脑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发病1月后病灶体积与发病初期比较显著减小(P〈0.05)。发病3月后与发病3~7天比较,梗死灶对侧内囊后肢、对侧小脑半球白质密度显著降低(P〈0.05)。桥脑梗死灶周围白质密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VBM方法能够显示桥脑梗死后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密度改变,为研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一种中枢康复干预,影像研究提示MI能激活想象动作对应的大脑皮层[1]和增强相关脑神经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2],被认为是一种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3]。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患者想象内容难以监测、具体想象动作未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强化和应用等[4],导致MI的临床疗效向实际转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基于此,我科首次应用运动想象结合任  相似文献   

19.
王美豪  程敬亮  杨运俊  张勇  梁盼   《放射学实践》2013,28(3):260-263
目的:通过MRI测量幕上梗死灶体积及明确梗死灶分布状况,探讨其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间的关系。方法:对16例CCD患者的3.0T 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DWI、灌注成像(PWI)以及MRA资料。PWI原始数据经后处理得到负性增强积分(NEI)、到达峰值时间(TTM)及平均增强时间(MTE)的灌注伪彩图,并于幕上梗死灶对侧小脑异常灌注区及同侧小脑镜像区选择兴趣区,计算局部负性增强积分(rNEI)、局部到达峰值时间(rTTM)和局部平均增强时间(rMTE)的改变程度。于DWI图上测量梗死灶体积及明确梗死灶分布状况,分析其与CCD发生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中,梗死累及额叶皮质13例,累及基底节10例,累及内囊9例,DWI均表现为单侧局灶性幕上高信号影,其中11例梗死灶累及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5例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上两侧小脑无明显异常信号。幕上梗死灶对侧小脑均出现灌注异常,表现为rNEI值较镜像侧降低,rTTM值及rMTT值明显延长。MRA示16例均未见两侧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异常,7例患者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闭塞,4例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5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闭塞。梗死灶体积与对侧小脑rNEI值改变程度存在相关性(r=0.664,P<0.05),与rTTM值及rMTE值改变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0、0.204,P>0.05)。结论:CCD的发生不仅与梗死灶体积大小有关,而且与脑组织损伤的分布状况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DTI检测脑梗死慢性期患者脑梗死灶的改变及皮质脊髓束(CST)的Wallerian变性,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36例病程半年以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CAO)患者及36例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全颅15个方向的DTI检查。采用手工法在双侧CST走行区及脑梗死灶取不同兴趣区(ROI)进行测量得到FA值及ADC值。结果:慢性期单侧MCAO患者脑梗死灶及其同侧CST不同ROI的FA值和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灶同侧CST不同ROI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的FA值改变率(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期脑梗死患者同侧CST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