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虎汤灌肠治疗温病气分热证的效果。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再使用不同的用药方式观察白虎汤灌肠的治疗效果。结果白虎汤灌肠的远期退热效果优于腹腔注射和非那根。结论白虎汤灌肠能有效治疗温病气分热证。  相似文献   

2.
白虎汤加减灌肠对温病气分热证家兔内毒素清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山西中医》2009,25(7):48-49
目的: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对家兔温病气分热证模型内毒素清除作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观察白虎汤加减灌肠对温病气分热证家兔内毒素清除作用,并与白虎汤腹腔注射组、非那根注射组对照观察。结果:腹腔注射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35),白虎汤灌肠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0)。白虎汤加减灌肠对温病气分热证内毒素有强大的清除作用。结论:白虎汤加减灌肠能够有效地治疗温病气分热证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方剂,张锡纯善用白虎汤治疗温病,拓展了白虎汤的治疗范围,为近代应用白虎汤及其类方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虎汤及其类方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探讨张锡纯运用白虎汤及其类方辨治温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主治气分热盛证。该方组方精细,配伍严谨,自古之医家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衍化许多类方,例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斑汤、清暑益气汤以及白虎加桂枝汤、柴胡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中,获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健  王慧颖 《陕西中医》2010,31(7):924-926
目的: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阻止温病热证传变的机理。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再使用不同的用药方式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阻止温病气分热证传变的机理。结果:白虎汤加减灌肠能显著减少家兔的血小板数和红细胞数。结论:白虎汤灌肠能有效地阻止温病热证传变。  相似文献   

6.
探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治温病的特色。其主张伤寒可统治温病,提出温病大纲当分三端,论瘟疫遵戾气学说并制专方,论伏气遵《内经》之旨而定新方,辨析白虎汤证别出新意,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温病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石膏乃白虎汤主药,味辛,味辛即有发散作用。伤寒以少阳为表里分界,则阳明属表无疑。温病则卫分、气分均属表。伤寒之太阳、阳明同为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白虎汤同样可以用于伤寒表证,但见热重便可。阳明气分肌肤者,在太阳卫分腠理之里,少阳膜原之外,仍属于表,邪传至此,以辛凉重剂白虎汤清透之法。温病的卫分、气分同为表,故吴鞠通也用桂枝汤解表,但见风热轻即可。  相似文献   

8.
刘健 《山西中医》2008,24(12):44-45
目的: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对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传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比较白虎汤加减灌肠与不同给药组对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传变家兔的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参数。结果:白虎汤加减灌肠可能减少家兔血小板(未达显著性差异)和红细胞数量(与非那根组比较,P<0.01)。结论:白虎汤加减灌肠可能阻止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的传变。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证     
本文认为白虎汤证是外感暑热温病的主方,病位在三阳气分和肺,不是胃热,是胃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治疗温病气分热证的效果。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再使用不同的用药方式观察白虎汤加减灌肠的治疗效果。结果:白虎汤加减灌肠的远期退热效果要优于腹腔注射和非那根。结论:白虎汤加减灌肠能有效地治疗温病气分热证。  相似文献   

11.
我院温病小组自拟协定方并随证加味治疗肠伤寒4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基本方:生地榆、黄芩、制军、白头翁、丹皮、虎杖。 2.辨证运用:湿重于热者加藿朴夏苓汤;热重于湿者加王氏连朴饮;湿热并重者加苍术白虎汤。 3.服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病重者加服一剂。  相似文献   

12.
对白虎汤清热原理及知母退热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是《伤寒论》经典方之一,是中医清气热的代表方剂。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具清气热、泻胃火、生津止渴作用,对外感热病、气分热盛的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证,有独到的疗效。故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此方。《伤寒论》把它列为阳明经证主方,温病学把它作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中医许多清热剂都以它为基础方而加减,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和“白虎桂枝汤”等。1700多年来,白虎汤仍不失为临床上清热剂的重要基础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虎汤确具解热作用,对乙脑、流感也有较好疗效。为进一步阐明白虎汤解热及其作用原理,我们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白虎汤乃清热祖剂,首见于《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清代温病学派亦将其推为清气分热的主方。本方治疗热证奏效卓然,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多有阐发。《类证活人书》之白虎加苍术汤,《景岳全书》之玉女煎,《温热经纬》之羚羊白虎汤,以及《温病条辨》之化斑汤等,均是从其衍化而来。近年来,其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范围亦不断扩大,兹就其研究概况摘要综述如下。临床应用一、急性传染病(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临床以发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暑温”的范畴。叶天士云:“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据先贤之论,五十年代始,本方就用于乙脑患者,取得显著疗效。有报道用以重剂石膏为主的白虎汤与清瘟败毒饮等(普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对大米及其制品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粳米 仲景方中共有7方选用粳米直接配方入药,计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桃花汤和附子粳米汤。粳米味甘,在方中均为佐使之药。前三方中以白虎汤为代表,是方主清气分之热,方用粳米主要在于清热益气,盖粳米配甘草能补中益胃护津,以不使石膏等大寒之剂损伤脾胃。后世医家据此更有所发展,如《温病条辨》的化斑汤,即是在保留白虎汤原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5.
崔巍  丁宁  张文风 《吉林中医药》2021,41(8):1000-100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认为消渴病病因是七情内伤,房劳耗精,病机关键为内热烁津.叶氏基于三消学说,加入卫气营血辨证,充实了消渴病诊疗体系.善用石膏剂与地黄类方,以甘露饮、清暑益气汤、白虎汤、白虎加芍药汤、白虎加地黄汤等方清气分热盛;用清营汤合益胃汤、玉女煎等清营凉血;用加减复脉汤、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治疗消渴血分证.  相似文献   

16.
史志云  黄英赪 《新中医》2000,32(2):57-57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为了准确地运用温病方 ,现对温病方组方规律作以下探讨。1 按辨证组方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作为辨证纲领 ,用来指导治疗。叶天士制定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在卫治宜透汗解表 ,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入气治宜清解气热 ,方用栀子豉汤、白虎汤等。入营治宜清营泄热或清心开窍 ,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等 ;入血治宜凉血解毒 ,散瘀通络 ,方用犀角地黄汤等。吴鞠通制订了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邪在上焦 ,治宜轻清宣透 ,方如银翘散、桑杏汤、清络饮等 ;治中焦应厚、薄、燥、湿适中 ,以补偏救弊 ,臻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白虎汤类方种目丰富繁多,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卓著的论点。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例举了3例白虎汤类方临床应用的病案,论述了白虎汤类方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中有其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吴施国 《山西中医》2010,26(2):42-42
石膏与知母配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白虎汤。研究石膏与知母的配伍意义及其机理,对理解并运用这一配伍组合治疗伤寒阳明热证、温病气分热盛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温病理论的温习,结合临床实际,对白虎加人参汤谈一些不成熟的认识,错误之处,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一、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的不同点。两方的临床运用不同点,仲景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条文中提到病经误治,损伤津气,邪热内传阳明,津气不足。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两方使用的主要鉴别点是脉象。“脉洪大有力者”,选用白虎汤,“脉洪大而芤者”,则选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一提法被中医界定为临床选用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符合临床实际,理由有二:一是阳明经证津气亏损重证可以见到“脉洪大而芤”,但轻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刘志明虽已96岁高龄,仍心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并且第一时间进行远程会诊。当前第一批患者已经全部出院,包括多例危重病人。刘老辨治新冠肺炎,鉴别中西医"肺炎",不妄用清热解毒,主要参考瘟疫、冬温、湿温的防治方法。既继承传统温病辨证体系,又注重表里同病,或表象滞后于疾病本质的情况。卫分证多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气分证,痰热阻肺常用《千金》苇茎汤、《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黄芩半夏丸、贝母瓜蒌散加减;气热夹湿用白虎汤加治湿药;热盛府实用承气汤类方;营分证常用清营汤合猪苓汤;血分证,血热妄行证少见,余热未清用青蒿鳖甲汤加减。疫气辨证重视舌诊,选用达原饮或三消饮。脱证多见阴脱,以西洋参生脉散加黄芪为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