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2.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3.
刘新生 《四川中医》2009,27(3):122-123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阴病而设,主治脾胃虚寒证。因“脾统血”、‘‘气摄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余据其理,将该方加味广泛地运用于血证的咯血、齿衄、咳血、耳衄、尿血之中,从而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兰室秘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脾胃论》曰:“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由此可见眼与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密切的关系.笔者从脾胃入手,对诸多眼疾进行辨治,收效甚佳.现举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6.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7.
<正>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自张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主张提出以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补脾疗法。补脾法的应用相当广泛。笔者受李东垣“五脏皆得胃气乃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之启发,用补脾法治疗与五官九窍相关的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1 过敏性鼻炎吴某,男,40岁,1992年12月10日初诊。3年来经常鼻痒发作,喷嚏频频,鼻塞流涕,须臾自行缓解。平素头昏体倦,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弱无力。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服用“鼻炎康”、“藿胆丸”等未效,遂来我科门诊。中医辨证:脾肺气虚。治宜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曹子升老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对清·唐容川《血证论》之研究造诣颇深,辨证精湛,其治疗各类“血证”疗效卓著。笔者就其治疗重症“脑衄”验案,不惜管见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重症“脑衄”,指口鼻大量出血(非同一般之鼻血),势甚急迫。《血证论》说:“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此不过甚言鼻衄之重,而名之脑衄耳。”曰其重者,塞不遏流,亡血甚者,令人昏愦。日·丹波元坚说:“……鼻衄,出血数斗,眩冒,剧者不知人方。”又说:“吐衄太甚,卒不能止,防其血(疒员)。”故血若不遏止,其致亡血者,预后难测。笔者随师观其巧用犀角地黄汤,辨证审因,随机加  相似文献   

9.
“治病必须治人 ,治人必须重视脾胃 ,因脾胃有如人体的内燃机 ,其功能所至 ,如纳化饮食 ,生会营卫 ,充五脏 ,实四肢 ,外关九窍 ,内养七神 ,固护卫表等 ,皆以脾胃之气为本 ,使治而不治者 ,达到不治而治”。刘老的这一学术思想 ,既是理论的高度概括 ,也是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观其七十余年的临床实践 ,无不是这一学术思想的深刻反映 ,内科如是 ,妇科亦复如是。前人有“肝为女子之先天”之说 ,后世从之者多。又因有“经水出诸肾”、“胞胎系于肾”的学术观点 ,因此 ,妇科从肾立论者亦不少。但刘老认为 :“女子以血为本 ,而血之生化在脾胃 ,故认…  相似文献   

10.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1.
脑衄即严重鼻出血。唐容川曰:“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又云:“脑衄只鼻衄之甚者耳。”脑衄之治疗,不仅出血难止,且有一定危险性。十年来,我们以丹芍茅花汤加减,结合填塞,收到了较好  相似文献   

12.
吾师干老在五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脾胃学说的观点,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干老认为,耳鼻咽喉是头面部的清空之窍,需要脾胃清阳之气的濡养,若脾阳不及,则令九窍不通。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仿变论》中所云:“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此,对其多从脾胃论治。临床中对耳闷、耳鸣、耳聋、头昏等经久不愈者,干老多采用补中益气或益气升清法治之,效果满意。常用药有:柴胡、葛根、升  相似文献   

13.
《兰室秘藏》乃李东垣先生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对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1 调脾胃乃治血证之本重脾胃是东垣先生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脾胃受损,诸疾峰起.脾胃与血液的化生、循行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故治血证当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4.
衄血属血证范畴。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外渗于肌肤为特点的病证。衄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鼻腔出血,如《伤寒论》46条谓:“……剧者必衄,衄乃解。”指的是鼻衄;广义则泛指人体上部及体表皮下出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载“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而《张氏医通》明确指出:“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血。”此论反映了血证的内在联系,故后世医家多宗其意。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临床分为鼻衄、齿衄、舌衄、眼  相似文献   

15.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衰而生百病”思想,探析孤独症与脾胃之间的病机联系,阐述“调节升降以滋脑髓、理气化痰以清九窍、濡养五脏以安五神、火郁发之以护元气”对孤独症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证治验     
血证治验浙江省黄岩市路桥中心医院王锦槐(317406)关键词血证就血证而论,有血液离经的出血证和血液停滞蓄积的瘀血证,一般以前者为常见。具体地说,血证包括吐血、呕血、唾血、衄血、便血、溺血、崩漏、四肢九窍皮肤出血以及瘀血所致的种种证候。《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19.
出血乃内科常见之急证,属于中医血证之范围。唐溶川谓:“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如鼻衄,齿衄、舌衄、呕血、咳血,下出于二阴如尿血、便血、崩漏,或溢于肌  相似文献   

20.
在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耳病责之于肾,鼻病专治于肺,但从临床实际看,脾胃在耳鼻咽喉疾病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若脾胃亏虚,则气血精液生化不足,清窍空虚而易被六淫邪侵。或因脾胃亏损,复生风水痰湿上犯致病患而生。1 耳疾从脾胃论治脾胃在耳病中的作用常体现在脾虚湿浊内困。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邪毒滞留于耳窍。另一方面,脾虚,输布水谷精微失职,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失于濡养而功能虚弱。湿浊犯于耳壳则流脓;湿浊停聚耳道或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