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膀胱灌注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分为两组:①α-干扰素加丝霉素组30例,α-干扰素300万IU加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②丝裂霉素C组33例,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然后2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个月1次,总疗程2年。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丝裂霉素C组复发13例,复发率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将α-干扰素3000万u+丝裂霉素C40mg+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结果本组22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个月,18例无复发,占81.8%。4例于术后5个月和7个月复发。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是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4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分为两组:(1)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20例,α-干扰素3000万IU+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2)丝裂霉素C组22例,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1次,连续6次,以后每月一次连续2年。结果:随访6-30个月(中位数18个月),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10%,丝裂霉素C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36%,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卡方检验,P<0.05)。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卡介苗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国人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及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已公开发表的关于卡介苗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国人膀胱癌复发的比较性研究资料,对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统计学综合(Meta分析)。结果:共有16个研究符合标准被纳入,涉及总病例数1242例,其中进行卡介苗灌注治疗708例,丝裂霉素C治疗534例;最大随访期内分别有23.4%(166/708),30.7%(164/534)出现复发。Meta分析结果提示卡介苗组预防肿瘤复发作用统计学上显著优于丝裂霉素C组(OR0.63,95%CI0.48~0.83,P=0.001);9个研究报道了治疗毒性主要是膀胱炎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提示卡介苗组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丝裂霉素C组(OR4.52,95%CI1.11~18.36,P=0.03)。结论: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国人膀胱癌复发作用优于丝裂霉素C,但其毒性(膀胱炎发生率)较丝裂霉素C高。  相似文献   

5.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吡柔比星(THP)与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50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THP、MMC治疗,随访12-18个月。结果:THP组31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6.5%;MMC组19例,复发8例,复发率42.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优于MMC膀胱灌注。  相似文献   

6.
膀胱内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5年1月至1992年11月,作者共收治膀胱癌441例,其中358例行保留膀胱的手术。术后321例分别用卡介苗、噻替哌、丝裂霉素C等作了预防性灌注治疗。318例随访了1-7年,全组总复发率为27.7%,其中卡介苗组18.1%,噻替哌组31.2%,丝裂霉素C组29.6%,对照组46.1%。已死亡32例,本组后一阶段病例肿瘤复发率明显增高,其原因与经尿道膀胱瘤切除术适应证掌握过宽,药物疗程方法欠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介苗、丝裂霉素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应用卡介苗(BCG)120mg、丝裂霉素C(MMC)4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再每月1次,持续10个月。结果随访12~36个月,32例患者中2例复发(6.3%),所有患者均能耐受上述治疗,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另有2例镜下血尿。结论BCG、MM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方案,提高其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62例初发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随访5年。结果肿瘤5年复发率常规组为55.2%,改良组为32.8%,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膀胱不良反应常规组10例,改良组12例,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预防初发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卡介苗和丝裂霉素C交替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2例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电切,术后应用BCG和丝裂霉素C交替膀胱灌注防止复发。全部患者随访12~94个月,仅3例复发,复发率5.8%。认为:BCG和丝裂霉素C交替灌注可增强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5例膀胱癌经尿道电气化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用吡柔比星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3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卡介苗组复发率为13.6%(3/22),副反应率为81.8%(18/22);吡柔比星复发率为13.0%(3/23),副反应率为91.3%(21/23),两组肿瘤复发率、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但卡介苗严重副反应高于吡柔比星(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严重副反应明显减少,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三种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探讨几种常用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用丝裂霉素C20mg,第二组用卡介苗60mg,第三组用BCG60mg加白细胞介素-2(IL-2)10000u行膀胱灌注。结论丝裂霉素C、BCG及BCG加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十分肯定,其中BCG加IL-2灌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卡介苗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复发率为60%~70%。卡介苗(BCG)膀胱灌注可使复发率降至10%~20%。对膀胱原位癌、膀胱内残留小肿瘤以及其它化疗药物无效者疗效满意[1],是目前最有效的膀胱灌注制剂之一[2]。我院1994~1997年用BCG膀胱灌注28例。主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50~70岁,平均62岁。28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Ⅰ-Ⅱ级22例,地级6例。21例在肿瘤切除2周后开始BCG膀胱灌注,7例在灌注丝裂霉素失败,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改用BCG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卡介苗、羟基喜树碱、表柔比星做为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23医院2003年4月~2009年3月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采用3种药物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患者资料164例。其中卡介苗组42例、羟基喜树碱组73例、表柔比星组49例。均为手术后1~2周开始,按8~10方案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疗程12月,完成疗程后随访8~24月,平均(16.4±0.4)月。随访内容为肿瘤复发情况和灌注后不良反应。结果 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卡介苗组26.19%(11/42)、羟基喜树碱组31.51%(23/73)、表柔比星组16.33%(8/49),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卡介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表柔比星组次之,羟基喜树碱组副作用最少,但复发率最高。结论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磁场定位下磁化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磁化丝裂霉素C(MMC)和磁场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40例膀胱癌术后患才为磁化MMC组,制作磁化MMC溶液行膀胱灌注,膀胱外设置恒定磁场;对照组为30例接受MMC膀胱灌注的膀胱癌术后患者。结果:磁化MMC组的标准肿瘤复发率为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膀胱局部副作用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56.7%。结论:在磁场定位下行膀胱内磁化MMC灌注治疗,可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化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方法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局部手术后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14例。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加膀胱灌注MMC和MMC单纯膀胱灌注治疗。 结果  2 8例随访 12~ 2 6个月 ,平均 2 1个月。介入加灌注组肿瘤复发 1例 ,单纯MMC灌注组肿瘤复发 4例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副反应少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正>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的复发率高,手术治疗后若不进行干预,术后复发率可高达近90%。因此膀胱肿瘤手术后常采用膀胱灌注的方法来减少肿瘤复发。1976年,Morales[1]首次将卡介苗用于膀胱灌注以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并取得较好疗效。目前卡介苗膀胱灌注已被公认为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2,3]。尽管疗效确切,但有研究报道,30%~50%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膀胱肿瘤术后早期单剂量多药联合膀胱序贯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治疗组(A组)31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自术后6~24h内开始,以后每间隔24h依次分别予以单次剂量的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卡介苗素、丝裂霉素以及干扰素进行膀胱保留灌注治疗,同时进行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对照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1年内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多次灌注。结果:治疗组31例患者无1例中途停止灌注,临床治疗依从性强。随访12~48个月,A组复发率16.1%、B组12.5%、C组17.2%。各组之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灌注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膀胱肿瘤术后早期单剂量多药联合膀胱序贯治疗效果肯定,配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及个性化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膀胱癌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手术治疗的84例膀胱癌患。术后采用米西宁(MTZ)行膀胱灌注治疗,并做随访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患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4个月,复发率为7.14%(6/84),优于其他药物灌注的预防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极轻。结论米西宁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少而轻,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两种膀胱内灌注方法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后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次吡柔比星灌注剂量30mg,治疗组术后24h内膀胱灌注1次,此后每周灌注1次,连续8周,再改为每月灌注1次,至术后1年。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灌注,此后每周灌注1次,连续8周,再改为每月灌注1次,至术后1年。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随访16.3个月。其中治疗组随访期内2例复发,复发率8%;对照组随访期内4例复发,复发率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结论:本研究显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用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常规灌注较常规灌注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喃阿霉素(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初发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定期进行THP膀胱内灌注治疗,随访12~36个月。结果:无肿瘤复发率为88.4%,复发率为11.6%,12例于膀胱灌注期间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其中2例因为不能耐受,暂停灌注,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无全身性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