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9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 d进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30例并发DVT组术后与术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早期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104.27,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2.84,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1],进而流失大量蛋白质,患者因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液黏稠度增加,机体凝血、抗凝以及纤溶系统失衡而容易发生血栓及栓塞性并发症[2,3]。D-二聚体(D-dimer,D-D)是由血浆中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中末端产物[4],其水平异常升高提示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状态。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当其浓度水平低于70%时即有血栓形成倾向[5]。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原发性PNS患者的D-D、AT-Ⅲ等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肾损伤指标胱抑素C(Cys-C)水平进行联合测定,旨在为儿童原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常常并发静脉和动脉的血栓栓塞。通常提到的原因是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和其他促凝素的水平增高,抗凝血酶Ⅲ和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水平降低。我们发现40例肾病综合征病人的α_2-抗纤维蛋白溶酶水平降低的发生率高,与血清白蛋白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相关。因为α_2-抗纤维蛋白溶酶是纤维蛋白血栓溶解灵敏性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而且又由于其水平的降低必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我们的结论是很多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抗纤维蛋白溶酶水平的降低,可能有助于减少由于降低抗凝血酶Ⅲ水平而引起血栓形成的危险。肾病综合征并发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的倾向,导致相当多关于大量蛋白尿对止血系统影响的研究。曾认为引起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纤维蛋白原和其他促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泌尿系统及其它系统的恶性肿瘤的局部生长和浸润范围与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有密切关系。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检测泌尿系各种肿瘤的血浆FDP是否升高,以及升高的程度。实验以金黄色萄萄球菌凝集试验为检测手段,其原理是某些种类的金黄色萄萄球菌细胞壁上有一种凝集因子,此因子可以和纤维蛋白元,纤维蛋白、复合纤维蛋白原单体及其早期裂解产物X、Y起凝集反应,而降解产物D、F则无此表现。实验以已知的正常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经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院2010至2012年行手术治疗的28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入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和低水平纤维蛋白原组。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多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区别,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分析组件差距,使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高血压、肿瘤分级、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35,P=0.006,P0.001,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肿瘤的分级、病理分期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均0.001)。进一步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肾癌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但并非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术前血浆中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肾癌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的结合,在正常的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纤维蛋白相互作用的程度可通过旋转式血栓弹力测定法(ROTEM)测量血凝块粘弹性的强度进行评估.在本试验中,我们研究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ROTEM测得整体血凝强度的影响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作为研究样品.通过ROTEM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FIB在前列腺癌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珠江医院456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及32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纤维蛋白原(FIB)、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比(f/tPSA)、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临床T分期(cT)、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骨转移、危险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浆FIB中位水平分别为3.52(2.97~4.35)g/L、3.12(2.61~3.45)g/L。前列腺癌组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FIB水平与年龄、tPSA、Gleason评分、c T分期改变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病理评分、临床T分期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有密切关系,可以联合相关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预测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及其转归。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报道,肺癌存在血栓前状态,肺癌易并发肺血栓栓塞。因此,我们自2001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观察疗效及对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6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纤维蛋白原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晚期患者的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者(P<0.05);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方法 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普通肝素首剂5000~10000 IU静脉注射,之后1000~1500 IU/h微泵维持静注并调整,使24~36小时内APTT高于并维持于对照值2.5倍附近,不高于3.0.尿激酶25~50万U/日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滴入,常用25万U首剂、余25万U维持;监测纤维蛋白原量,并维持在100mg/dl至150mg/dl之间. 结果 痊愈23例,有效3例,肢体肿胀、疼痛症状缓解出院.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肺栓塞或牙龈及注射部位等处出血、大面积淤青等并发症. 结论 尿激酶、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早期严格抗凝、溶栓可减少手术、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李健  周玉贵 《医师进修杂志》2000,23(8):20-21,2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FSA)在肝病患者中的意义及其对凝血酶时间的影响。方法:应用饱和硫酸铵制备纯化纤维蛋白原,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22例正常人,133例肝病患者血浆FSA水平,并对血浆和纯化纤维蛋白原脱唾液酸化前后的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单位聚合浊度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FS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肝病组(P〈0.01);脱唾液酸化纤维蛋白原较未脱唾液酸纯化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明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urokinase UK,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是一种主要由肾脏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常用于急性发作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尿激酶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为了从宏观上阐明uPA可以抑制结石的形成,从微观上证明uPA基因控制着这一过程.本文就uPA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基因、其受体以及与泌尿系结石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及蛋白C、蛋白S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0例急件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FⅧ及蛋白C、蛋白S的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体内FⅧ的活性明显增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0,95%可信区间为3.3~36.7,排除蛋白C、蛋白S降低的影响,则OR值为5.4,95%可信区间为1.6~18.2.两组比较,病例组中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体内FⅧ活性明显升高,而蛋白C及蛋白S的活性明显降低,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异常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热原反应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中发生热原反应的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寒颤、高热、呕吐、背痛和低血压等。我院1986~1988年使用瑞典金宝公司生产的Gambro血透机,对27例慢性尿毒症患者进行1520人次血液透析,未发生一例热原反应,保证了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一、热原反应的主要原因 1.透析器和透析管处理不当,冲洗消毒不彻底。透析器内空心纤维被纤维蛋白和凝血块阻塞,或纤维蛋白粘附于透析管壁和滤网上,当再次使用时,透析液在38℃左右的温度持续4~5小时的作用下,使透析器空心纤维和透析管内的纤维蛋白溶解,因透析管受热膨胀,使溶解的纤维蛋白经血液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 。本文通过对 2 0例下肢手术患者术前D -二聚体 (D -Di)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旨在探讨术前D -Di水平对预测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价值。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中男 11例 ,女 9例。年龄 5 6~ 76岁 ,平均 6 3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8例 ,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8例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4例 ;左侧 9例 ,右侧 11例。所有病例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病史 ,术后均未作外固定 ,也未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是高分子量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是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当聚合反应不断进行时,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而成为血栓的一部分,即TpP是血栓的直接前体,其升高是活动性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报告检测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TpP及血、尿蛋白水平,旨在探讨NS诊断与疗效监测的实验室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液高凝性常规见于定期血液透析治疗(RDT)的慢性尿毒症病人,为进一步了解RDT病人凝集一纤溶状态,作用采用一些新的凝血-纤溶参数,对33例RDT病人血浆凝血及纤溶活性进行了评价。 33例患者,平均年龄45.2岁,RDT每周3次,每次4~5小时,血透时间为22~265个月。均未给予影响血小板功能或凝血的药物,以30例年龄和性别查相比的健康人作为对照。在血透口开始前,即收集1.8ml动静脉瘘血标本于盛有0.2ml 3.5%溶液的塑料管中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AIⅢ活性、血浆酶原、α_2-血浆酶抑制物(α_2PI)、α_2血浆酶抑制物-血浆酶复合物(α_2-PIC)及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XL-FD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