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专业词典     
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  语言和言语,在语言学领域中是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非物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言语是指个人在特定情景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个人性、物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仔细观察人们的说话,发现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第二,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就是“语言”;第三,说出来的话语,称为“言语”或“言语作品”。由此可见,语言不等于说话,它只是说话这种复合现象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2.2连贯言语分析和测量 为了达到不同的说话目的,不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家庭生活中运用嗓音讲话,说话人的声带几乎总是要不断调节的.可是,如果研究声带的活动,在流畅朗读文本时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了无音和清音上(声带不振动),另一半时间用于产生嗓音(声带振动),在流畅的言语中说话人嗓音的运用,在不同的语言中看来是相同的,图9a为一位葡萄牙发音人a在一段约4分钟朗读文本的时间里,浊音与无音和清擦音所占的时间比例.这些结果也适用于普通话,在许多其它声调语言和印欧语中这个比例也是近乎相等的和典型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2-3岁聋儿的动作,气质,注意,记忆等方面的特点出发,探讨检验2—3岁聋儿言语调练的原则和方法。方法:通过日常记录2—3岁聋儿言语训练中的反应和表现.并加以理论分析和归纳。结果:言语训练运用直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强,聋儿主动开口说话的频率高,运动游戏,隐藏和装饰等方法能较快地带领小年龄的聋儿进入语言情境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结论:在2—3岁聋儿的言语康复工作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将康复工作真正做好。  相似文献   

4.
语言病理学(续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病理学(续1)张晓彦,王翠萍3语言障碍的分类与原因如前所述,语言(language-speech)障碍分为言语(speech)障碍和语言(language)障碍。本节主要介绍各类障碍的定义、病因与表现。3.1言语障碍3.1.1发音障碍(Voice...  相似文献   

5.
痉挛性言语神经官能症(口吃)的矫治张向红1李宝树1董丽娟2痉挛性言语神经官能症,俗称“口吃”、“结巴”,为常见的言语障碍。声病门诊中虽有不少此类患者求治,因种种原因,能坚持治疗者甚少,现报告具有完整资料的病例6例,并对其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经过语训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的聋儿在言语交流上仍存在不适应,从聋儿自身讲,除了听的障碍外,主要是发音说话让人听不懂,无法与师生沟通,导致接受普通教育失败。聋儿说不好话的原因,其共性和主要原因是发音说话不会控制气息所致。所以要解决聋儿把话说好的问题,应当从聋儿言语呼吸训练入手,在言语呼吸训练中引导和训练聋儿把话说得清晰.准确.响亮,为日后接受有声语言教育和进行正常言语交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言语问题     
言语,或说话,即用文词或语言交换信息的行为。它是人类的特征,亦常作为智慧和聪明的判断依据,且与感觉和运动等功能一样,它可由于外伤或疾病而延缓发育或发生障碍(La Borwit,1980)。这个问题牵涉到言语和语言病理学的范围,在美国有专门的学会“言语语言听力协会(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进行研究,这也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经常遇见的问题。言语和语言不同,语言是一种作为与别人交流信息的符号化了的工具,包括语  相似文献   

8.
口吃病的心理和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口吃患者心理治疗和言语矫治来消除心理障碍、改变错误的发音习惯,最大程度的提高或改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流畅说话的目的。方法①心理激励;②细听倾诉;③说明与指导;④心理分析;⑤心理治疗;⑥口吃行为矫治和改变认知评价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当前口吃的心理原因;⑦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心理问卷以60道测试题从“对现实的感知性”、“情绪的稳定性”、“人际关系和谐性”、“心理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进行测试和评价比较;并对患者矫治前后的讲话进行录音,观察其初阻、中阻、拖音、字重复、句重复、附加字、附加词、附加动作,记录其出现次数和时间进行评价比较。通过心理治疗、语言行为治疗、以新的语言模式替代旧的语言习惯以及巩固和周期性调整语言模式的方法来综合矫治方法。结果心理问卷中四个部分矫治前平均分分别为16.6、129.5、31.8和25.1;矫治后平均分分别为8.9、55.9、19.1和14.6。矫治后得分比矫治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前后录音显示口吃及相关行为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特殊儿童言语矫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汉语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特殊需要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言语干预理论与实践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在结合现代言语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RPRAP理论.  相似文献   

10.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治疗言语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语言病理学(speech-language pathology)是新兴的大众传播失调学科之一.目前在国外已经成为一门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学科.同时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医学、教育、心理、康复等多个学科。与听力学一样.言语语言病理学在国内刚刚起步.还没有正式的专业教育体系.也没有独立的诊断和治疗服务。但是言语语言疾病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其中口吃、嗓音障碍、言语失调和障碍、儿童学习障碍等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影响聋生言语清晰度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言语清晰度是评价聋儿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尽早发现影响聋儿语言清晰度的原因,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构音器官和构音技巧是两个重要因素,构音器官的原因,如唇、舌、齿,软腭、声带;构音技巧的原因,如发音方法.拼读.声调.停顿.重音。针对原因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加强构音器官的训练,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聋儿的言语清晰度。  相似文献   

12.
2.3.3 助听器验配基本流程 助听器验配目的是使配戴助听器的婴幼儿最大可能地获得言语声的刺激,而且其听到的言语声强度应当在安全舒适的可听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经过放大后的言语声强度应该在婴幼儿的感觉阈以上,但是又要低于双耳全部言语频率范围的不适阈。针对以上目的,在助听器验配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3.
人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多个声音和大量声反射面的复杂声学环境中,人的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接受和处理声源与噪音或回声问的信息.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定位.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以及抑制回声,双耳聆听系统在这些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听力损失患者常常抱怨在复杂环境中无法听清语言从而导致交流困难.选配具有降噪技术的全数字助听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03年,长沙)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是医学和康复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因此在适应证的选择、手术前后的评估、手术、术后调机和听觉言语康复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参考的标准。本指南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临床医生、听力和言语康复工作者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使我国的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对于极重度语后聋成人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言语感知和口语单词的识别。相反,先天性或语前聋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可对交流的各个层面都带来深刻影响,用于儿童的评价体系也应能反映这些变化。因而,临床研究人员必须有足够多的、适用于儿童年龄的评价成效的方案,以面向交流发展的不同侧面。下面总结了人工耳蜗的使用对儿童发展言语感知、言语产出和语言技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ASHA)是一个拥有14.5万名会员、具有认证资格的学术组织.2011年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年会于11月17~1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会议中心召开.大约有12000人参加了会议,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言语语言病理学家、听力学家、研究言语语言和听力的科学家,其中以言语语言病理学家为主.  相似文献   

17.
听力障碍是儿童期的主要残疾之一。正常的听力是言语认知、言语产生和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完整听力反馈系统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言语的产生和认知。听力障碍与语言发育缺陷的关系已被人们广泛重视,改善听力、促进语言发育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语言只是多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对聋儿的非言语认知能力如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38例7岁以下语前聋植入人工耳蜗儿童进行分阶段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探讨经过1年术后康复,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评估词表、标准评估程序及希内智力测试标准,对植入人工耳蜗的38例语前聋聋儿进行听觉、言语,智力评估,同时采用f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康复各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听觉识别率平均值由康复训练3个月的44.2%上升至12个月的88.0%,语言平均年龄由康复训练3个月的1.1岁上升至12个月的2.7岁,统计表明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过1年系统的术后康复,聋儿在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上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具有普遍有效性。在术后康复中,年龄、智力、随读家长类型及其文化程度等是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语速和耳语式的言语是否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效果。方法在本研究中,分别对一组人工耳蜗植入者和一组听力正常者进行以下4种不同说话方式的言语识别率测试:慢速言语、常速言语、快速言语和耳语。测试时,人工耳蜗植入者聆听由扬声器播放的未经处理的言语声,正常受试者聆听经4通道人工耳蜗处理的言语声,二者使用相同的原始测试材料。结果人工耳蜗植入组与正常对照组对4种不同说话方式的言语识别结果相似,当说话语速增加时言语识别率逐渐下降,耳语的识别率最差,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快速言语的识别率显著低于慢速言语识别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效果会随着所聆听言语的语速增加而降低,并且聆听耳语式的言语对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听力损失、言语和助听器(上)1听力损失的特点1.1轻/中度听力损失和重度听力损失所要求的增益处方不同。气导听阈在60dBHL以内的耳蜗性听力损失,主要与外毛细胞损害或其正常的活动被破坏相关,外毛细胞功能不正常时,它们的机械性放大作用减小或消失(豚鼠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