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吃患者的心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口吃患者心理障碍的程度及其与年龄、性格、环境的关系。方法 对96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以60道测试题从“对现实的感知性”、“情绪的稳定性”、“人际关系和谐性”、“心理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进行测试。结果 以上四个部分矫治前平均分分别为16.6、129.5、31.8和25.1;矫治后平均分分别为8.9、55.9、19.1和14.6。矫治后得分比矫治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口吃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矫治,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说明心理障碍是治疗口吃患者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46例口吃病例综合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探讨口吃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DAF口吃治疗仪.心理辅导.语言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口吃严重程度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并统计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后口吃严重程度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达到98%。结论根据观察,综合治疗对于口吃患者的康复具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口吃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就诊年龄,性格,气质类型,心理表现,发病诱因及声带检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0-20岁男性发病率高,性格内向或偏内向型显著高于外向或偏外向型者;而发病诱因多为模仿(68%)。本文患者全部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检查发声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口吃的产生和病情加重其主要原因为患者心理纠缠过重,而矫治的方法应以解脱患者心理障碍为关键,而后辅以良好的发音技巧训练。  相似文献   

4.
口吃是流畅性障碍的典型代表,主要症状是言语重复、延长和阻塞(阻断);伴随症状包括逃避性行为和回避性行为。遗传生理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是口吃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疗师在口吃评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SSI-3等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团体心理治疗及言语训练疗法联合治疗口吃的疗效。方法 78名非器质性病变的口吃人士接受团体心理治疗和/或言语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PRCA-24)对其情绪状态、社交回避程度等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①SAS、SDS和PRCA-24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口吃人士的焦虑、抑郁情绪均高于常模(P<0.05),并存在明显的社交恐惧(P<0.05);②短期强化言语训练治疗后口吃人士的焦虑情绪(SAS评分)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感(PRCA-24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但抑郁情绪(SDS评分)没有明显改善(P>0.05);③团体心理治疗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后,口吃者的SAS、SDS、和PRCA-24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口吃治疗中,以团体心理治疗配合言语训练疗法可弥补单纯言语训练疗法的不足,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并巩固言语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声带小结患者发音矫治前后电声门图参数变化,评价发音矫治对声带小结的疗效。方法 对48例声带小结(软性小结)患者发音矫治(3~6个月)前后分别进行电声门图检测,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音矫治后平均基频、接触率较矫治前有显菩性升高(P〈0.05),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较矫治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 发音骄治前后电声门圈参数变化结果提示,发音矫治对声带小结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其全面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对166例3~4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评估,将各项得分与正常儿童合格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166例3~4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动作发展、认知能力、情感与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各领域的得分分别为6.04±1.79、6.88±3.37、4.42±2.17、4.72±2.20、5.87±1.66、5.79±3.30分,随着月龄增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动作、认知能力、情感与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合格率均显示出下降趋势;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增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以上各方面的得分均显示出递增的趋势;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相关因素主要与人工耳蜗使用时间和术前居住地有关。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区别,在关注其听力语言康复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行为发育。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言语.在语言学领域中是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非物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言语是指个人在特定情景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个人性、物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仔细观察人们的说话.发现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第二.说话所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汉语普通话版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ARSauditory questionnaire,LEAQ)调查评估低龄听障儿童经助听器放大干预后早期听觉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情况。方法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助听器佩戴后3、6和12个月对162例3.0~48.0月龄选配助听器的听障儿童进行中文版LEAQ问卷调查,LEAQ问卷由儿童直接看护人完成填写,问卷包括35个问题,涉及接受性听觉行为、语义上听觉行为和表达性语言行为三方面,满分35分,得分越高,其听觉语言能力越好。结果 162例听障儿童助听器选配前、佩戴后3、6和12个月LEAQ总分平均分分别为10.47、17.73、20.64和26.47分,呈显著增长趋势(F=23.68,P<0.001);接受性听觉行为、语义上听觉行为和表达性语言行为得分显著增长的助听器佩戴时间分别为3、6和12个月;LEAQ得分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助听器选配月龄、儿童居住环境、看护人文化程度和听力损失程度是儿童助听后早期听觉言语感知及前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低龄听障儿童在经助听器放大干预后12个月内LEAQ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早期行助听器放大干预、看护人文化程度高和居住城镇地区有利于低龄听障儿童早期听觉行为能力发育;LEAQ是临床监测低龄儿童前语言时期听觉言语感知能力发育进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对电子耳蜗植入效果的研究多集中于语言的接受和理解方面,对接受多导耳蜗植入的成人发声的空气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6例双耳后天性深度感音神经性聋接受核一22导电子耳蜗植入的患者(年龄27~64岁,平均39岁,男女各3例),分别于植入前2周,植入后2周内、3月、6月、9月及12月进行检查,采用计算机压力一气流测定装置,九喉、跨咽、口腔等发声器官的空‘气动力学特点进行检测。测试在下列条件下进行:①持续发元音“a”,以评价其呼吸控制(最大发声时间)和声门的效能;②重复发”Pi”音节,以评价通过声门的压力和气流;③重复发“1SI…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及动机性访谈(motivated interviewing ,Ml)心理干预模式对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助听效果的影响。方法以70例老年听力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配戴丹麦耳背式助听器。两组患者年龄、听力损失、病程、助听器型号及配戴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在住院期间除常规护理外,给予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选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 ,IOI-HA)及使用助听器每日生活满意度(the satisfactionwith amplification in daily life ,SADL)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助听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干预组IO I-H A总分分别为2.72±0.33、4.19±0.39分,对照组分别为2.76±0.31、3.03±0.36分,干预后干预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IOI-HA及自检测(干预前后分别为2.69±0.38、4.24±0.49分)、相互作用(干预前后分别为2.74±0.41、4.15±0.52分)两个维度的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 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仅自检测得分(分别为2.71±0.37、3.09±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SADL总得分分别为2.70±0.46、4.54±0.78分,对照组分别为2.65±0.47、3.17±0.68分,干预后两组SAD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SADL中正面影响、服务和价格、负面影响、个人形象得分均较干预前增加(均为 P<0.05)。结论老年性听力障碍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应用跨理论模型和动机性访谈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助听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经》"鼽"字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内经》9个篇章中关于“鼽”的记载共31处,分析鼽字在不同段落文字中的含义:①解剖术语,如“面鼽”、“鼽骨”,相当于颧骨;②症状,如“鼽”、“鼽嚏”、“鼻鼽”,意为鼻塞流涕;③鼻形,如“鼽衄”、“鼽窒”,鼽字相当于鼻字。重点分析了《内经》中论述较多的“鼽嚏”、“鼻鼽”的病因病机、治疗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上颌窦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最佳方案。方法 对30例病人进行前瞻性分组研究:根治性手术组14例,其中行根治性上颌骨切除术10例、上颌骨切除合并眶内容物摘除术4例;功能保全性手术组16例,均行功能保全性上颌骨切除术。两组病例术前均行辅助性短程化疗,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病人出院前及术后半年以上随访期间,分别应用直接和间接收集法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术后2,3,5年生存率依次为64.3%(9/14),50.0%(6/12),45.5%(5/11);功能保全性手术组术后2,3,5年生存率依次为75.0%(12/16),60.0%(9/15),53.8%(7/13)。功能保全性手术组的2,3,5年生存率均高于根治性手术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根治性手术组病人心理反应评价为积极型3例、消极型11例;而功能保全性手术组病人心理反应为积极型12例、消极型4例。与根治性手术比较,功能保全性上颌骨切除术对病人的心理反应有积极影响。结论 功能保全性上颌骨切除术可作为晚期上颌窦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言语矫治是提高聋童言语清晰度的有效手段。针对聋童因听力障碍导致言语清晰度下降,加之聋童因学科学习任务重,语训时间过少的问题,分析了将言语矫治渗透到聋校低年级语言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从特教老师专业技能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5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的语言能力发展趋势,为实施康复效果质量监控与进一步改善安置策略提供指导。方法依照人工耳蜗植入年龄进行分组,以术后不同的安置时段(3、6、9和12个月)为重复测量条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评估不同年龄段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安置1年内语言能力随时间顺序变量变化的趋势。结果①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在术后1年安置中语言能力评估平均成绩(语言年龄)属地、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安置时段的延续,语言能力评估平均成绩(语言年龄)总体上呈线性(**p=0.000〈0.01)和二次性(**P=0.000〈0.01)上升变化的趋势③在语言能力(语言年龄)获得方面,2岁组与3岁组、4岁组与5岁组、5岁组与6岁组的变化趋势相近(P〉0.05),而7岁组与其他各组、3岁组与4岁以上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显著(*P〈0.05);④比例差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的比较显示,随着术后安置接受训练时间的延续,各年龄分组的语言能力(语言年龄)平均值的标准差变小,除了7岁组外其他年龄组的CV变异系数仍在20%以上。结论①通过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7岁聋儿语言能力的评估认为安置策略总体上是有效的,在语言能力(语言年龄)的获得上不存在属地和性别的差异;②在术后安置策略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主要受到来自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和术后接受康复训练时间长短两个要素的交互影响;③人工耳蜗植入不同年龄组间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随着术后康复训练时间的延续出现非等速均匀发展的特点;④相对于听觉能力的发展,人工耳蜗植入不同年龄组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表现出缓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音乐互动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听障儿童语言能力、心理弹性及孤独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听障儿童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语言康复训练+音乐互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语言康复训练)各46例,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语言能力、心理弹性与孤独程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 ears auditory questionaire,LEAQ)评分、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障儿童接受音乐互动疗法及语言康复训练可改善语言能力,提高心理弹性,缓解孤独程度。  相似文献   

17.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畸形之一,由于先天性腭部软、硬组织畸形使得口鼻腔相通,无法形成“腭咽闭合”,继而影响了正常言语的产生,严重阻碍正常语言的发展。故腭裂修复术后的语音矫治是腭裂序列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语音矫治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就口腔临床上最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听力是学习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婴幼儿早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即使轻度的听力损失也可能导致小儿言语语言、心理及行为交往上的缺陷。因此,早期发现听力损失.从而早期开始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听力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尽早和准确地对小儿听功能进行测试和评估就成了耳科学和听力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婴儿听力筛选: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一种可靠、简便的婴儿听力筛选方法,作者用问卷法和行为测听法,对北京市672名,26~36周的婴儿进行了听力筛选。其中筛选未通过者,再进行耳镜、声导抗和ABR检查。结果显示:①行为测听法与问卷法的检出率分别为1.04%和0.74%,灵敏度分别为100%和71.4%,特异度分别为94.7%和95.5%,假阴性分别为0和28.6%。②病因调查:7例有听力障碍的婴儿中传导性聋3例,均为中耳炎性疾患引起,经及时治疗均恢复正常;感音神经性聋4例,1例双耳受累,病因为胎儿期病毒感染,另3例为单耳感音神经性聋,病因不明。结论:根据本资料北京市26~36周婴儿听力障碍发病率较高(1.04%),且未被家长发现,所以建立婴幼儿听力筛选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行为测听法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使用简单,费用不高,适合大规模听力筛选。它与调查病因相结合的方法,对婴幼儿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和防聋是有价值的,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中耳炎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变,作者设计了一种称为OM-6的调查问卷,包括躯体病痛,听力损失,言语障碍。情感障碍,活动限制和家长的担忧。具体调查患儿在过去的四周内:1.是否有耳痛、耳部不适、鼓膜破裂、耳流脓、高热或平衡失调;2.是否有听音困难(如重复提问,电视机开得很响);3.是否有学语迟缓、发音不准、理解困难或不能清楚地复述单词等言语障碍;4.是否有易激怒、沮丧等情绪障碍;5.是否有日常活动受限的情况;6.家长是否因患儿有中耳炎而感到忧患担心或烦恼。评分标准为1~7分,分数越高表明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