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 test,FST)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是评价抗抑郁药作用常用的两种动物模型.两种模型的作用原理均是通过对动物施以无法逃避的应激刺激(inescapable stressor)造成动物的行为绝望(behavioural despair)而模拟人类的抑郁症症状,又称为行为绝望抑郁动物模型.因TST和FST的实验操作较为简单、条件易于控制,且多种抗抑郁药急性给予后反应较敏感[1,2],从而成为抗抑郁药物临床前筛选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很多研究中显示,转录因子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相关.CREB是多种抗抑郁药作用过程的交汇点.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以提升脑内海马CREB水平及活性,在动物模型中海马部位CREB水平和活性升高可产生抗抑郁药的效应.而在其他某些脑区内提升CREB水平则会导致类抑郁行为.该文就CREB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和抗抑郁药起效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有的病例中某方面的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病例中许多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共同产生影响[1]。据WHO预测,抑郁症在世界10大疾病中排位第4,到2020年抑郁症将上升为第2大疾病[2],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工作中阅读了有关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整理后供同行参考和借鉴。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去  相似文献   

4.
CREB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很多研究中显示,转录因子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相关。CREB是多种抗抑郁药作用过程的交汇点。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以提升脑内海马CREB水平及活性,在动物模型中海马部位CREB水平和活性升高可产生抗抑郁药的效应。而在其他某些脑区内提升CREB水平则会导致类抑郁行为。该文就CREB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和抗抑郁药起效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兴趣缺失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抑郁症致病机制未完全阐明,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受到很大限制。现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因起效慢、副作用大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抑郁症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触可塑性损伤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利于逆转抑郁症状及其伴随的认知功能下降。本文将综述突触可塑性对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抑郁症躯体症状可细分为疼痛、疲乏、自主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几个大类[1],表现有睡眠障碍、口干、腹胀、腹泻、腹绞痛、心悸、胸闷、头痛、四肢/背部/颈部不适、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疲倦、食欲减退、体质量加重或减轻、性欲减退、尿频、手脚发麻等,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躯体症状的根本病因是抑郁,抗抑郁药治疗使用方便且有一定疗效,所以临床治疗通常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2-3],但因  相似文献   

7.
DNA甲基化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异常甲基化常发生在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目前对于DNA甲基化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很多学者所重视.但国内对其研究甚少,本文就DNA甲基化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情感性障碍或心境障碍,抑郁是不愉快的心境体验[1].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4亿人患抑郁症,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2],抑郁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关于抑郁症发病的病因,普遍认为是由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尤其是对于抑郁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3-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方向指向表观遗传学方面,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是其他表观遗传学现象建立和维持的基础[5],有关DNA甲基化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可能存在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建立良好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抗抑郁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抑郁症动物模型中,药物诱导抑郁动物模型因操作简便、节省时间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系统查阅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两大数据库,对自建库起至2021年7月1日以来关于药物诱导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综述了六种常用的药物诱导抑郁动物模型的使用频次、造模动物选择、药物注射剂量和注射方式、模型的评价指标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以期为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高发,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其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之一。抑郁症动物模型作为疾病机理研究以及药物筛选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现有的抑郁模型创新性地融合了比较行为学以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本文将结合模型的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及预测效度对现有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应激模型、损伤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及转基因模型,这些模型均能不同程度的模拟人抑郁症的特征,在抗抑郁药物开发及发病机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