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石膏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8例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进行了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按照AO分级进行分级。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进行治疗:(1)28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2)40例采用外固定架。平均随访1.5年。最终采用功能评分(Sarmiento)判定功能。结果石膏固定组优良率为53%;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7.5%。结论尽管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经济、方便、快速,但应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外固定架固定对于恢复腕关节功能以及防止该部位再骨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选择103例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联合固定组(63例)行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25例)行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内固定组(15例)行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三种方法的骨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联合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P0.05);同时,联合固定组较外固定架、内固定组术后Johner-Wruhs疗效评定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手术切口小,过程短,并发症少,骨折快速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1例,按AO分类均属于C型骨折。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23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2.7%。结论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达到骨折良好复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研究外固定架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新鲜成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正、侧位X片检查,并按照AO分级进行分级。随机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或开放复位LCP内固定,平均随访1.6 a,最终采用功能评分判定功能。结果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8%,开放复位LCP内固定优良率为91.3%。结论外固定架和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LCP内固定优良率高于外固定架组;外固定架手术时间更短,花费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单边外固定架X形交叉进针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用单边外固定架X形交叉任意方向进针牢固把持骨折块,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54例。结果术后发生针道感染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54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膝关节功能按H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优良率为93.8%,踝关节功能按Mazur评分优良率为88.9%。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交叉进针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操作简便,损伤小,适应证广泛,固定可靠,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术后钢板及骨外露患者11例,拆除原内固定钢板,使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缺损创面采用VSD。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皮肤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骨不愈合、骨感染或伤口感染。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膝、肘关节碎性骨折的两种不同疗法的应用价值。对手术治疗的54例膝、肘关节内骨折,随机分为改良AO张力带固定组(A组)和传统治疗方法组(B组)进行对比观察。A组内固术中测试、关节活动度正常,骨折块无移位为固定可靠;术后石膏固定者,平关节面横行折断石膏托,消除有害旋转应力,关节在轴位功能锻炼恢复。术后随访1~12个月,A组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骨折愈合率95.8%;B组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骨折愈合率83.3%。两组骨折愈合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影响膝、肘关节功能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应清创同时解剖复位,采用改良AO张力带固定,术后强化功能锻炼能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骨痂在不同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斌  魏红 《地方病通报》2008,23(2):74-76
目的 观察不同内固定对兔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27只,建立大白兔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分别为股骨中段骨折保留骨膜,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Ⅰ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剥离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Ⅱ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保留但去除骨髓同时使用髓内钉固定组(Ⅲ组).各组在不同时段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愈合部位测量其骨痂直径,观察骨折愈合中骨痂的差异.结果 (1) X线片显示,Ⅲ组在相同时段有大量的骨痂生成,Ⅰ组、Ⅱ组在相同时段显示骨痂生成量少;(2)Ⅰ组与Ⅱ组骨痂直径不存在差异(F=5.14,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骨痂直径存在差异(F=3.15, 3.30,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髓内钉固定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多,利于骨痂的钙化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骨痂多利于骨折愈合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和锁定钢板两种方式治疗老年桡骨远端AO-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AO-C型骨折60例,其中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8例(外固定架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32例(钢板内固定组)。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腕关节功能Mc Bride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60例均获有效随访,外固定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外固定架组腕关节的活动范围中掌屈、旋后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钢板内固定组背伸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腕关节功能Mc Bride评分方面,两组优良率、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较小等优势,而外固定架和锁定钢板二者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医用耳脑(EC)胶治疗手部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28处)手部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采用EC胶固定骨折块,克氏针固定骨折累及的关节。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患者18例,其中15例20处骨折解剖复位、一期愈合,1例2处骨折畸形愈合,2例2处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植骨后愈合)。手部功能按TAM标准评价优良率达83.3%。结论应用EC胶固定骨折结合克氏针固定受损关节治疗手部关节周围骨折,骨折愈合好,可获良好的手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运用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运用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骨折进行Bryan-Morrey分型:Ⅰ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最后分析术后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状态。结果通过术后随访,依据X线片发现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在8.9 w。最后一次随访,患者未有疼痛和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达到平均120°左右,前臂旋转活动度达到平均135°左右。最后测评改良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16例优,2例良。而Bryan-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为16例优,2例良。结论 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进行治疗肱骨小头骨折非常有效,并且患者早期开展相应的功能锻炼能够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及预防关节僵硬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梁彦  和利  李卫哲  田维  贾健 《山东医药》2012,52(16):25-27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11年3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16例.15例患者MRI检查关节软骨损伤小于Ⅳ级,行切开截骨矫形,应用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联合固定;1例患者关节软骨损伤为Ⅳ级,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7个月、平均30.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 ~17周、平均13.2周.术后踝关节AOFAS评分为58~92分、平均82分,优良率为81.3%.术后无深部感染、内固定失效、骨不连、畸形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患者发生皮缘坏死,1例钉道表浅感染,且经对症处理后获痊愈.结论 MRI检查有助于评估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确定手术方案,对关节软骨损伤小于Ⅳ级的患者,经截骨矫形后,应用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联合固定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至2002年5月,我院对47例胫腓骨不稳定骨折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冰  王清防  慕明章  黄晨 《山东医药》2012,52(36):24-26
目的 探讨单臂外固定器和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小儿胫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11年2月用单臂外固定器和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78例小儿胫骨骨折临床资料,对骨折愈合时间及钉道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5~18个月、平均7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6.2个月.单臂外固定器组:骨折延迟愈合病例:闭合复位4例,有限内固定0例,开放骨折3例;钉道感染病例:闭合复位9例,有限内固定3例,开放骨折5例.组合式外固定器组:骨折延迟愈合病例:闭合复位2例,有限内固定l例,开放骨折2例;钉道感染病例:闭合复位3例,有限内固定3例,开放骨折4例.结论 骨折断端的稳定对外固定器的保护理念应受到临床重视,能有效提高骨折愈合时间及防止钉道感染.外固定器主要是维持和稳定骨折,不能依靠外固定器来复位骨折,良好的骨折复位是外固定器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13例胫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采用扩髓后交锁髓内钉固定,早期以静力型交锁,8例后期改动力型交锁,10例同时行植骨术。术后12-23个月(平均14.5个月)均达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断钉及骨髓炎发生。认为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关节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蒋涛  冯敬  徐建华  钟易林 《山东医药》2007,47(30):111-112
对24例新鲜稳定型腕舟骨骨折在X线透视下经皮穿针内固定,以骨性愈合、有无疼痛、关节活动度判断其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6a,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余22例术后2—6个月的X线片显示均骨性愈合,无腕痛和乏力,腕关节活动良好。认为对于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早期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简单、有效,可以缩短外固定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行研制的肩锁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肩锁关节脱位(9例)及锁骨远端骨折(2例)。结果:按Laycano功能评定标准,11例均为优,未见再脱位者。认为这种外固定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损伤小,外固定牢固可靠,不干扰肩锁关节,操作容易掌握,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张亦庚 《山东医药》2007,47(23):90-90
骨折不愈合是胫骨中下段骨折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较为棘手。2002~2006年,我们采用自体腓骨移植、髂骨松质骨移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1/3段骨折不愈合8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尤海峰 《山东医药》2012,52(36):9-11
最初,外固定技术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靠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远近端,其稳定性优于石膏或夹板等间接外固定方式。第一个现代的外固定架是由美国医生Parkhill于1897年设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改进,如今较为流行的为环形支架、单边支架、单边与环形组合支架及多平面支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及骨折畸形愈合的具体原因,探讨避免或减轻骨折畸形愈合的对策. 方法 随访15例老年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病例,年龄75~101岁,平均88.8岁,骨折类型按Evens-Jensen分型,入院后因内科并存症或其他原因未手术而行骨折保守治疗,分别采取皮牵引、骨牵引、穿"丁"字鞋或仅卧床制动,定期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最终的活动功能. 结果 2例患者在入院后1~3个月死亡,骨折仅部分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15例患者中,4例IA型骨折和严格骨折牵引的1例ⅡB型骨折未出现畸形愈合,其余患者未能严格同定和制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翻、短缩及外旋畸形,并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功能. 结论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后因身体或其他原囚而未能手术的移位骨,在折保守治疗过程中,如不能很好地维持骨折位置并固定,会导致骨折移位加重及骨折畸形愈合,最终影响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