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病死率高、后遗症重,曾严重影响仪陇县儿童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后,大力开展了以乙脑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乙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为了解仪陇县乙脑的发病规律,以便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现对1991~2002年乙脑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湛江市1984~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湛江市1984~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发病及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4~2003年湛江市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4~2003年共发病22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1/10万,死亡173例,病死率为7.7%;无免疫史1232例,占总病例数的55.2%,免疫史不详者384例,占17.2%,未免疫及免疫史不详者占总病例数的72.4%。1~6岁儿童发病1887例,占总病例数的84、5%;廉江和雷州两市病例为13-41例,占病例总数的60.1%:每年的6月为高发季节(占68.3%)。结论 湛江市乙脑流行多年,以季节性突击接种疫苗不能彻底控制乙脑疫情,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彻底控制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3.
宿迁市2001年~2004年乙型脑炎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由于乙脑疫苗的应用,乙脑的发病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为了解和掌握近年来宿迁市乙脑的发病趋势,将宿迁市2001年~2004年乙脑发病情况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主要蚊种构成不尽一致,但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普遍存在,且为主要蚊种之一。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比乙脑发病高峰早约一个月左右。从新安县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白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认为淡色蚊可能为我省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三带喙库蚊与乙脑的流行关系密切,不排除其作为我省乙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各地仔猪的乙脑抗体50%阳转日的早晚有所差别,反映了各地乙脑发病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濮阳市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濮阳市2000~2003年乙脑疫情资料按不同年份、地区、人群、季节等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合计发病70例,呈逐年下降趋势。7~9月合计61例,占87.14%;1~15岁儿童57例,占81.43%。发病区域以黄河滩区的农村居民为主。[结论]濮阳市乙脑流行特征未有改变,应采取灭蚊虫、接种乙脑疫苗等综合措施,以降低乙脑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谷金君  马静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15-1816
目的分析聊城市2005—-200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和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病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聊城市2005—-2007年乙脑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聊城市共报告乙脑病例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15岁以下病例占65.85%,8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8月份,死亡8例,病死率9.76%。结论乙脑在少年儿童中发病多见,发病高峰季节与蚊虫高峰一致。加强以预防接种、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乙脑传播和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阆中市45年乙脑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阆中市乙脑流行状况,更好地为今后控制和预防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阆中市1957年至2001年乙脑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5年来全市累计发病2057例,发病率为6.86/10万,其中以1972年最高,发病率为31.09/10万,1989年最低,发病率为0.24/10万;死亡225例,死亡率为0.75/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1-6岁,其中以婴幼儿为主,占43.51%。随着乙脑疫苗在人群中大量接种,近几年乙脑发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结论:今后还应提高乙脑预防接种质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健康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朱元清  张勇  董云峰  张爱琪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82-1684
目的了解2003年思茅市乙脑流行特点和流行原因。方法进行乙脑病例个案调查,对住院后未死亡患者进行后遗症访视。结果乙脑发病率比2002年上升305.6%,死亡率上升24倍,发病分布占全市乡(镇)数的30.9%,农村病例为城镇病例的8.1倍,坝区发病人数显著高于山区,发病年龄明显高移,≥20岁者占32.9%,学生发病33例,占45.2%。6~9月发病人数占病例数的90.41%。乙脑患者病死率为32.2%,残疾率为26.3%。所有患者均无乙脑疫苗免疫史,患者蚊帐和灭蚊剂使用率分别为36.99%和4.1%。结论因多年低疫苗接种率和低发病率,使人群易感性增加,加之乙脑预防措施削弱,是造成乙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上蔡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控制乙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及统计学方法。结果 (1)乙脑发病呈严格的季节性,4-11月为流行期,8月为发病高峰,8月份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5%以上。(2)乙脑病例以小年龄组人群为主,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1.46%。(3)绝大部分病例未注射过乙脑疫苗,仅有6.8%的病例接种过乙脑疫苗。结论 应采取包括疫苗接种、个体防护及消灭蚊子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特点,探讨乙脑流行高发地区开展防控工作的新途径。方法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结合血清学结果,描述、分析重庆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7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344例,发病率为1.09/10万。病例呈散发,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多集中在7—8月。猪血清抗体检测,50%阳转率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阳转率达100%,自然感染率低。结论2007年重庆市乙脑发病处于低流行期,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同时对10岁以下儿童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做好媒介生物监测与健康人群、宿主动物血清实验室检测,完善乙脑报告管理系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是控制乙脑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猗县2002~2006年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2006年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临猗县2002~2006年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均高于全国水平,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高度散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大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农民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性别差异。结论从传染源、传播途径上加强乙脑监测工作,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大年龄段人群和农民乙脑疫苗的接种率,科学防控乙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05 - 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脑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乙脑监测信息系统》收集郑州市2005 - 2018年乙脑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郑州市2005 - 2018年乙脑发病共12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1/10万,死亡2例,病死率1.63%。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0.25/10万(13例)降至2018年的0.02/10万(2例)。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7 - 9月,8月份达到高峰(占56.10%)。男性发病率(0.14/10万)高于女性(0.09/10万)。<15岁年龄组发病占58.54%。农村发病率(0.13/10万)高于城区(0.06/10万)。结论 郑州市乙脑发病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仍需加强常规免疫规划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贵州省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时间的影响,为乙脑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圆形分布分析1971~2008年贵州省乙脑的发病时间,用Watson-Willianms检验比较乙脑疫苗强化免疫和纳入常规免疫前后的发病时间.结果 1971~2008年贵州省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Z=45 ...  相似文献   

14.
2000—2007年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脑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00—2007年乙脑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病学个案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北京市2000—2007年间年发病率均低于0.08/10万,疫情从6月份开始,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结束,无免疫史的流动人口是乙脑发病的高危人群。结论北京市乙脑发病控制在较低水平,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显著,尚应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疫苗的接种水平。  相似文献   

15.
《卫生软科学》2004,18(6):308
近些年,我国乙脑发病一直主要集中在中西部11个省份,而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最近,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陕西省CDC、河南省CDC专业人员对既往5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分析发现,我国乙脑总体发病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6.
桃源县1981年乙脑病毒传播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仔猪血抑抗体6月下旬转阳,7月上旬累计阳转率为100%。三带喙库蚊4月出现,6月下旬达高峰;6月份从20批成蚊中分离出4株乙脑病毒,现场最低感染率为1:325。全年共发生乙脑103例,发病率为11.9/10万,发病高峰在7月上、中旬,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0%,发病集中在6岁以下儿童,平、丘区发病显著高于山区。人群发病高峰比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迟二旬,与猪的乙脑病毒感染高峰相隔20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江阳区乙脑趋势分析,为制定乙脑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江阳区历年乙脑疫情资料、气象资料、三带喙雌库蚊密度监测结果、乙脑疫苗整体接种水平、健康人群乙脑抗体保护水平调查结果对乙脑发病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结果]江阳区的乙脑发病与去年相比将有所上升;乙脑发病数在6~30例之间:发病仍将集中在2~6岁儿童.[结论]乙脑是江阳区主要的蚊媒传染病,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测,是控制乙脑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钦州市儿童少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以便为有效防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钦州市1994~2003年儿童少年乙脑疫情资料及爆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a来,钦州市儿童少年乙脑共发病4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4/10万。1999年发生爆发流行,发病265例,发病率为24.09/10万,其余年份呈散发状态;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集中在农村的学龄前散居儿童,流行年和散发年均以每年6月为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将接种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降低乙脑发病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湖北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流行特征 ,探讨其防制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湖北省1961~ 2 0 0 0年乙脑发病数、病死数、发病率、病死率等资料 ,并利用个案调查和实验方法调查乙脑流行与发病特点及三间分布。结果 湖北省各地区均有乙脑发病 ,其中 <6岁年龄组乙脑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 68.74% ,6~ 10岁年龄组占2 7.93 % ;7~ 8月份乙脑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 74.3 3 %。结论 湖北省乙脑发病率呈波动性的下降趋势 ,但由于该病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广泛存在 ,应采取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控制儿童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间特征和趋势,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圆形分布法分析2004-2010年广西乙脑发病的季节性,并用趋势检验法分析乙脑发病趋势。结果 2004-2010年广西乙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5月发病人数开始增多,6-7月达高峰,8月开始下降;每年乙脑发病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P<0.01),各年发病高峰时间均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F=23.20,P<0.01),高峰日在6月19-30日之间,高峰期在5月16日至8月4日之间;7年间广西乙脑发病存在明显下降趋势(χ2=221.06,P<0.01)。结论广西乙脑发病季节性和周期性非常明显,在切实做好乙脑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围绕发病高峰期采取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应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