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方法早期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期间检测血生化、血常规指标、炎症指标,并观察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重度致残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早期给予胃肠道营养支持的治疗组患者,在血红蛋白浓度、重度致残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在人血白蛋白、GCS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及出院GO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济、有效,符合生理结构,能更好地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明显降低炎症指标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5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8例行休克期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治疗(以下简称治疗组),另7例行休克期常规治疗(以下简称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4天生命体征、尿量、休克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伤后第4天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或偏多,休克持续时间短,并发症少。结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及早应用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抑制机体过度的炎性反应,减少氧自由基释放,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消耗,从而减轻创伤对机体器官的损伤,改善休克期机体存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机体能够及早平稳度过休克期,为下一步切(削)痂手术植皮等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置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置鼻空肠管与鼻胃管的危重患者各20例,设鼻空肠管为实验组,鼻胃管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开始实施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经鼻空肠管营养的危重患者在肠内营养开始实施时间明显提前(P<0.05),发生反流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大大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患者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病情,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缩短人住ICU的时间,是一条安全有效的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本组56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经鼻胃空肠营养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结果56例患者中发生腹泻3例,腹胀6例,胃管阻塞1例,经相应处理后恢复良好,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经鼻胃空肠营养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加速蛋白合成,减少机体能量消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樊爱华  陈永汉  田耀辉 《河北医药》2012,34(7):1108-1109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机体往往处于负氮平衡、体液及电解质失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对此类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组织修复,肌肉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临床上常规鼻胃管在危重患者尤其是脑功能障碍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动力紊乱,胃内容物易发生反流而引起误吸,从而引发严重肺部感染,不利于肠内营养的实施和预后.因此,加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疾病早日康复甚为重要.为了解肠内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治疗的影响,将我院30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早期鼻胃管减压并鼻肠管营养支持中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秋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46-244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危重症患者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对64例早期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采取规范化的肠内营养监护措施,强化导管护理、患者体位的管理、胃肠道并发症的监测与血糖监控.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胃管堵塞、胃内潴留、腹泻、便秘、误吸、血糖紊乱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保障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切除术后应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于同一侧鼻孔置入捆绑式鼻胃管、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于胃腔;术中将鼻胃管、鼻肠管解离,食管胃吻合完成后,鼻胃管留于胃腔,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术后通过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全组病例均能很好的耐受肠内营养,未出现严重腹胀、腹泻、反流、误吸而停用者,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贲门切除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符合生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试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疗程为2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和胃肠道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治疗组患者的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脑病变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鼻胃管给予25例病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营养表现和测定三头肌皮皱、血浆白蛋白、淋巴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作比较。结果 高营养支持组的临床营养表现和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持胃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鼻饲管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随机分为鼻胃管+多潘立酮组和单纯鼻胃管组,各64例。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的相关胃肠并发症、肺炎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两组患者肺炎发生及严重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潘立酮联合肠内营养能够有效降低胃潴留、误吸等胃肠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毅生 《安徽医药》2013,17(3):438-440
目的总结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经验,探讨术前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5月—2012年2月接受食管贲门癌手术的患者共151例,术前根据其营养状况,给予静脉营养与肠内营养,术中予置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结果所有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营养状况接近正常水平,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泻、返流,其中有2例吻合口瘘,经术后肠内营养及静脉营养等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对于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持肠道黏膜屏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应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可行性、安全性及应用过程中的护理重点。方法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2组意识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体质量减轻情况、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患者意识恢复、体质量减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配合有效护理,具有患者康复快、经济、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最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胃管和肠内营养输注系统,术中将鼻十二指肠置入输出袢,术后24小时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表现和测定有关营养状况的指标,结果:所有病人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没有出现感染和消化道并发症,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有关营养状况的指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持肠道粘膜屏障,防治感染,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内营养(EN)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肠内营养制剂可分为要素型、非要素型和组件型三类。,肠内营养通常采用管饲途径给予,鼻胃管和鼻空肠管属于无创置管,胃造口和空肠造口属于有创置管。肠内营养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上消化道、上呼吸道根治性手术;气管插管;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神经性厌食症;大面积烧伤、创伤等。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但也存在并发症,常见的有:(1)机械性并发症,如喂养导管堵塞;(2)胃肠性并发症,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可采用胃肠泵、置鼻肠管、降低营养液输注速度、提高营养液温度、给予胃肠动力药等处理;(3)代谢性并发症,主要为高血糖,可给予外源性胰岛素;(4)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营养液误吸或在胃内潴留反流入气道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发热、心率加快等,需注意检查胃潴留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经鼻空肠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2组,按照不同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30例采用鼻空肠管,对照组30例采用鼻胃管,比较两种不同肠内营养途径者APACHE-Ⅱ、血蛋白、CRP、腹胀症状、血淀粉酶、并发症、感染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血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腹胀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并发症、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经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ICU患者经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一条安全、高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将60例需行肠内营养的ICU患者按入住ICU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置入鼻空肠管,B组置入鼻胃管,两组使用滴入方式输入相同的肠内营养剂,记录两组置管后肠内营养开始实施的时间,观察两组在置管7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反流、误吸、腹泻、腹胀、堵管。结果置管后肠内营养开始实施的时间A组比B组提前,置管后在48 h内可以输入营养液的A组有23例(76.7%),B组有9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置管7 d内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低于B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5)。结论对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鼻空肠管途径比经鼻胃管途径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肠内营养是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回顾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5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选择鼻胃管的途径缓慢均匀滴注,可提供患者足够的热卡和氮量,维持肠道功能,改善和纠正患者营养不良情况和低蛋白血症,检测了各项生化及营养评定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应用结果证明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益的,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邵美  王桂兰 《淮海医药》2011,29(3):269-270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留置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在预防应激性溃疡中的价值.方法 将12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2例.观察1组于入院后即给予胃管留置,适时给予鼻饲营养;观察2组于入院后48 h行留置胃管,给予流质;对照组为待病情稳定后给予鼻饲营养支持,发病时间大于72 h.比较3组间应激性溃疡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不同鼻饲方法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案。方法:观察组患者以肠内营养泵连接鼻胃管进行鼻饲,并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以注射器进行推注鼻饲,并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肠内营养泵连接鼻胃管进行鼻饲并给予优质护理,能够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