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陈茂豪  郝鹏  陈苏妹 《当代医学》2011,17(18):13-14
目的探讨乏特氏壶腹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 40例乏特氏壶腹癌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运用MP及CPR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CT与手术显示乏特氏壶腹癌梗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手术诊断胰腺、胆管与十二指肠、淋巴结转移与周围血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有30例显示十二指肠内缘乳头状充盈缺损肿块,9例显示浸润生长型腺癌。结论 MSCT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应用在乏特氏壶腹癌的诊断与鉴别中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并对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永威  冷敏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172-17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壶腹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的螺旋CT表现,均服优维显做对比弃1充盈肠管,做5cm层厚的3期扫描,17例辅以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2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低位梗阻,25例能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四周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壶腹部肿块是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应用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对手术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东  王吕浩 《河北医学》2006,12(3):222-22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乏特氏壶腹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特氏壶腹癌的螺旋CT表现,均服开水做对比剂充盈肠管,病变局部采用薄层增强扫描,17例辅以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2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低位梗阻,25例CT图像能明确壶腹部肿块,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壶腹部肿块是乏特氏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应用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并对其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多层螺旋CT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壶腹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资料。结果13例壶腹癌中均可显示十二指肠壶腹区软组织肿物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均有胆管系统低位梗阻征象,7例有"双管征";6例肝内胆管呈软滕状重度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一曲面重组(CPR)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院CT室对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一曲面重组图像与常规X线和常规横断面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图像能较清晰显示30例峡部裂的部位及形态。22例为单椎体峡部裂,其中,L5椎体15例,L3椎体5例,L4椎体2例;8例同时合并L3、5椎体峡部裂。18例行普通X线检查,检出12例(67%)。15例行常规CT检查,仅检出6例(40%)。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图像时正确诊断腰椎峡部裂并指孚临床手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乐华  首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08-109,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多层螺旋CT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壶腹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资料。结果13例壶腹癌中均可显示十二指肠壶腹区软组织肿物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均有胆管系统低位梗阻征象,7例有“双管征”;6例肝内胆管呈软滕状重度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1例壶腹周围癌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判定肿块是否为胰头癌,再做出具体诊断,并与病理、手术对照。结果30例胰头癌CT诊断29例,无非胰头癌误诊为胰头癌。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者56例(91.8%),不一致者3例(4.9%),未明确诊断者2例(3.3%)。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及十二指肠癌均有较典型的CT征象,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7%、88.9%、85.7%、83.3%。结论 64层螺旋CT及其三维后处理阴性法CT胰胆管造影技术对于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并运用结果进行术前评估.材料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确诊为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或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探讨多层螺旋CT对判断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价值.结论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在术前获得更直观的印象,为不同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免除不必要的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梗阻CT影像,并人为的将螺旋CT横断面图像设定为A组,螺旋CT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ultiple plannar rendering,MPR)、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CPR)图像设定为B组,对A、B两组在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中,包括粘连8例,肿瘤5例,肠扭转9例,腹外疝4例,肠套叠3例。A、B两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16例(55.2%)梗阻部位及17例(58.6%)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6例(89.7%)梗阻部位及28例(96.6%)梗阻原因,B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徐锋  赵心明  闫东  姚雪松  李槐  周纯武 《当代医学》2010,16(17):298-30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6例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结果发现胆道梗阻65例,位于胰上段20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27例。梗阻面管腔形态分为截断型30例,漏斗型或鸟嘴型20例,鼠尾型15例。"双管征"出现60例,其中胰胆管相交19例,胰胆管分离25例,梗阻近端胰管未扩张16例。CT明确检出肿物63例,CT表现为异常10例,CT未发现病变3例。检出的63例病灶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根据来源不同,强化方式有所区别。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9例。结论 CT可以准确检出壶腹周围癌所致胆道梗阻。沿着梗阻段结合增强扫描,CT可检出肿瘤。多期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起源有帮助。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上有实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完整CT检查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DDU癌的CT表现。结果壶腹癌15例,胰头癌17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乳头周围区十二指肠癌1例,全部表现为低位胆道梗阻。M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供情况、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MSCT的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PDDU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对PDDU癌临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显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患者37例,对MSCT双期扫描图像行CPR,着重观察胰周主要动脉、静脉、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1)侵犯胰周动脉28例,受累动脉包括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动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与动脉之间脂肪间隙消失且包绕动脉大于180度,动脉狭窄或变形,脾梗塞。(2)侵犯胰周静脉31例,受累静脉包括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静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包埋静脉,静脉狭窄或变形;静脉节段不显示;静脉内癌栓;特征性的侧支循环形成;脾大。(3)侵犯胆管或胰管18例,表现为胆管、胰管突然中断;胆管、胰管狭窄;癌灶近端胆管、胰管扩张。CPR图像能清晰显示胰腺肿块与受侵管道关系的全貌。结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可出现相应的MSCT征象。CPR技术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和评价相应管道结构受侵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曲面重建(CPR)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对6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15例非结石梗阻性病例平扫后增强扫描.对60例梗阻输尿管进行曲面重组.结果 60例中,输尿管结石45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4例,输尿管炎症6例,输尿管外压性病变3例.结论 CPR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及输尿管梗阻和肾积水情况.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输尿管梗阻的MS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采用平扫、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及排泄期)检查,并将图像信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 36例输尿管梗阻患者中阳性结石15例、阴性结石6例、炎性致输尿管梗阻3例、输尿管肿瘤3例,膀胱癌致输尿管梗阻5例、直肠癌致输尿管梗阻4例,所有病例通过轴位、MIP、MPR、CPR及VR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输尿管的整体形态、梗阻部位及其周围情况,为临床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 MSCT对输尿管梗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而临床怀疑有骶尾椎骨折的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通过ADW4.1工作站对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重建,所有图像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并评定.结果 38例DR未显示骨折的患者经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检出隐匿性骶尾椎骨折33例,阳性率为86.8% (33/38),包括横行骨折14例,侧块骨折5例,近关节骨折6例,劈裂骨折3例,撕脱骨折5例,共累及42节椎体,5例患者排除骨折.二维重建(MPR/CPR)检出33例,检出率为100.0%,三维重建(VR)检出26例,检出率为7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结论 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能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准确地做出诊断,当X线平片检查阴性或可疑骶尾椎骨折时应及时行MS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低位梗阻性黄疸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见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螺旋CT表现特征,以进一步提高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低位梗阻性黄疸123例,良性梗阻72例,其中胆总管结石60例,胆总管炎性病变12例,恶性梗阻51例,其中胰头癌25例,胆总管癌14例,壶腹癌12例.结果胆总管结石中有52例显示"新月征"或"靶征".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胆总管癌中有9例见胆总管腔内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良性低位梗阻中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轻、中度扩张分别为51例和65例,51例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扩张,49例肝内、外胆管扩张不成比例;恶性低位梗阻中36例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43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 SCT扫描在低位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圻。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诸一吕  祝跃明  沈健  杨君 《中国现代医生》2012,(36):105-106,114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ulti—slice CT,MSCT)与超声对直结肠癌肝脏转移灶的检出率,评价MSCT对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45例直结肠癌术后患者,分别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和肝脏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结果MSCT诊断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z)、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38、96.9%、89.5%和95.1%,超声诊断方法则分别为0.821、89.8%、62.3%和85.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早期检出及阳性预测,MSCT扫描相对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