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文瑞 《长寿》2007,(5):10-10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用自我按摩治疗慢性胃炎简便易行,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现将按摩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一)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明,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相似文献   

3.
贺儿芬 《工企医刊》2009,22(2):37-38
大多数慢性胃炎久治不愈的原因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HP)。所以,成功地根除HP,能明显改善被HP感染的慢性活动性炎症,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应用桑美(克拉霉素胶囊,由浙江亚邦爱普森药业生产)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白消化道内镜问世以来,由于人们可以通过胃镜直视胃内病变并取胃粘膜活检做病理学检查,所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有了迅速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程长,易多发。成都理工大学医院对5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生活、饮食、心理及用药护理等全面的护理健康指导,痊愈35例,有效12例,3例无效,总有效47例,总有效率达94%,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的表现及认识 慢性胃炎按病理变化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的病变主要限于黏膜表层,而后者炎症病变位置较深,可呈现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十分常见胃黏膜慢性炎症.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可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层里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炎症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散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直至腺体萎缩。在诸多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Hp。人是Hp惟一的传染源。长期感染Hp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机会也增多。下面是Hp感染的可能结局: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应该警惕的是,如果无明显原因,慢性胃炎的症状忽然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慢性胃炎,应高度重视自我调养,调养得当,有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0.
孙洪文 《长寿》2006,(6):10-10
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统称胃病,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食物对胃黏膜的炎症面、溃疡面无不良刺激作用,能抑制及中和胃酸分泌,有利于症状减轻并促进炎症面、溃疡面愈合。那么,胃病患者该如何进行饮食保健呢?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常用到H2受体抑制剂,法莫替丁是H2受体抑制剂的一种,可以高效减少胃酸分泌,使胃部内环境得到改善,是治疗慢性胃炎的良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奥硝唑作为胃肠道感染的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也常有报道。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老年慢性胃炎患者5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8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5例)和研究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7例),比较两组Hp阳性率,以及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Hp感染8例,阳性率为32.00%,研究组Hp感染35例,阳性率为6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肠化程度(无分级41.7%;轻度分级80.9%,中度分级84.2%;重度分级83.3%;χ2=35.7653,P<0.05)、炎症程度(无炎症18.2%;轻度炎症46.7%;中度炎症80.0%;重度炎症90.0%;χ2=46.3052,P<0.05)及活动性(无粒细胞浸润41.2%;轻度粒细胞浸润66.4%;中度粒细胞浸润77.8%;重度粒细胞浸润88.9%;χ2=36.2143,P<0.05)有关。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存在密切关联,可反映慢性胃炎萎缩程度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一)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明,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是基层医院医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尚存在某些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如滥用消化酶、去痛片和抗生素等 ,使一些慢性胃炎病人越治越重。因此有必要阐明治疗慢性胃炎的合理用药问题。1慢性胃炎的病因为正确、合理用药治疗慢性胃炎 ,首先必须对慢性胃炎的病因有较清楚的认识。一般慢性胃炎指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或二者同时存在。能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 ,现将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分述如…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层里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少量存在。胃镜下取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是指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病程迁延缓慢,常可反复发作。据门诊资料显示,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极高,且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民间俗语“十人九胃 (炎 )”,即是对其发病多的形容。慢性胃炎按其临床分型常分为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三种。临床表现可有胃部不适、上腹部饱胀、疼痛或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间歇期可无症状。一般依靠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并参考其临床表现、致病因素等即可确诊。 慢性胃炎发生的病因有多种,包括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迁延不愈,不良的饮食…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也是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胃黏膜保护机制削弱和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相对增强有关。《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其识意见》提出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和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坐珠达西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坐珠达西丸治疗。结果坐珠达西丸对慢性胃炎患者疼痛、反酸、嗳气、嘈杂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对肝郁脾虚型和肝胃不和型疗效优于脾胃虚寒型和胃阴不足型。结论坐珠达西丸能够促进胃黏膜修复并对炎症的治疗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患者常有恶心感,而呕吐则不多见。 这是因为慢性胃炎的炎症累及胃幽门管附近时,可引起幽门管的功能失调。当胃蠕动波推动食物到达幽门时,幽门不是处于开放状态,以便食物通过,到达十二指肠,而是仍紧紧关闭,使胃腔压力升高,反射性刺激呕吐中枢,使人感到恶心,严重时,就可产生呕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