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海群生霜治疗丝虫性淋巴管、结炎的疗效观察安徽省青阳县血防站(242800)郑伯祁1990年6月我们对近一年内有丝虫性淋巴管、结炎发作的病人用10%海群生霜涂抹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诊断标准1.居住在丝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丝虫性象皮肿并有膝关节囊乳糜积液,较为罕见,今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9岁,山东郓城县人。郓城属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患者自10岁开始,每年多次发生流火—急性淋巴管(结)炎,下肢类丹毒样皮炎,有时伴有睾丸炎,经反复发作后形成左下肢象皮肿。4年前曾在山东省人民医院检查,血检微丝蚴阳性,诊断为丝虫病象皮肿,但未能治疗,即行回家。二年前在一次流火发作后,左下肢肿胀加重,其皮肤出现无数的乳白色泡疹,破溃后流出乳汁样液体,与此同时左膝关节发生肿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以往血检微丝蚴阳性、多次服海群生但仍反复发作淋巴管炎的6例下肢象皮肿患者,采用呋喃嘧酮治疗,剂量为20mg/kg/d,连服7d,总剂量140mg/kg。6例患者在治疗前1年内淋巴管炎发作1~2次者3例,5次、7次、8次各1例,每次发作持续4~20d。治疗后在2年随访期内,4例淋巴管炎停止发作,另2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用每粒含桑叶浸膏干粉0.3g 的胶囊,以每人每日3.6g,一个月为一疗程,不结合绑扎患肢的方法,治疗各期下肢象皮肿47例64腿,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98.44%;经7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100.00%,其中基本治愈和显效者66.67%,与口服海群生组疗效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疗前1~2年内仍有淋巴管/结炎发作的病例,经治疗后,有95.74%的患者完全停止发作。初步结果显示本疗法在软化病变组织、消肿、恢复皮肤附属器官功能和控制淋巴管/结炎等各方面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马来丝虫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ADL)。ADL促使丝虫性水肿的发展,导致肢体象皮肿,同时也是淋巴丝虫病人就医的原因。作者以双盲法进行了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了乙胺嗪和伊维菌素对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香豆素控制丝虫性淋巴管炎的效果,共治疗38例,以香豆素每人每天400mg 顿服,连服6~12个月。服药3个月后,25例(65.79%)停发淋巴管炎,13例(34 21%)症状显著减轻。服药6个月后,38例患者均停止发作,直到疗毕后1年半均未再复发。观察结果证明香豆素控制丝虫性淋巴管炎的效果优于以往应用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25%桑叶注射液治疗丝虫性象皮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5%桑叶注射液,以每d一次肌肉注射5ml,21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歇9~10d不加绑扎的方法治疗丝虫性下肢象皮肿49例68腿。经7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基本治愈和显效者I~7个疗程分别为8.82%、19.41%、23.88%、32.82%、39.07%、48.39%和55.00%,表明疗效随疗程增加而逐渐提高。疗后66.7%的病例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发作得到有效控制。本疗法具有疗效高,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医疗费用低、易于推广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象皮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丝虫性象皮腿患者大多合并真菌感染,使急性淋巴管/结炎(流火)发作更加频繁.为探索抗真菌感染后,能否控制或减少流火发作,从而改善象皮腿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我们于1989年5月至1990年5月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吴江市八都乡观察了丝虫病象皮腿患者5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观察对象 均系当地农民,51例象皮腿患者作实验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36—75岁.象皮腿均发生在膝以下,按Anderson氏法分期,属Ⅰ期23例、Ⅱ期21例、Ⅲ期6例、Ⅳ期1例.患者中均有典型的周期性流火发作史,流火发作年限自16年至60年不等,每人每年发作次数1—12次,平均为3.1次.32例正常人作对照,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4—79岁,每次与实验组一样取标本作真菌分离培养,但不作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9.
作者比较了三组不同临床特征的丝虫病人在接受海群生(DEC)长期治疗前后对丝虫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对象选自印度尼西亚的马来丝虫流行区,经寄生虫学和临床检查后分为微丝蚴血症组(17例);无症状无微丝蚴血症组(13例);象皮肿病人组(13例)。全部病例用DEC(100mg/wk)治疗一年。治疗前后采集每个病人的血清,用Ficoll-Iso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置液氮中冷冻保存。应用ELISA测定血清中抗丝虫IgG_4含量。观察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
丝虫病的感染应以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但此病的病理机制不清使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的进展难以控制。淋巴管炎的反复发作是丝虫病、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的一个最危险的慢性表现。在加纳及附近地区,常对肿胀的  相似文献   

11.
淋巴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和生殖器官畸形等.全球有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淋巴丝虫病流行, 共有淋巴丝虫感染者1.2亿[1],约有1/3 病例分布在印度,1/3 在非洲,另有1/3 在亚洲、太平洋岛屿和美洲.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用海群生治疗丝虫病急性淋巴管炎发作患者,目的是阻止发展为慢性期和微  相似文献   

13.
将班氏丝虫病病人分为3组:(1)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MF);(2)慢性淋巴阻塞性病变如象皮肿或鞘膜积液,伴有反复发作淋巴管腺炎(CP);(3)热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PE)。对照组是在流行区的有明显的抗丝虫免疫反应的正常人(EC)、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非丝虫性蠕虫感染(钩虫、粪类圆线虫、蛔虫、鞭虫)及血和皮肤中查见微丝蚴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常现丝虫等其它丝虫病患者。对象于白天采血置肝素中抗凝收集,含有微丝蚴的血浆立即通过0.45μm滤膜除去微丝蚴,防止假性降解和微丝蚴释放抗原,标本贮于液氮或  相似文献   

14.
4 000例丝虫性象皮腿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虫性下肢象皮肿 ,是由丝虫成虫及分泌物致局部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循环障碍 ,淋巴液滞留组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而造成。象皮肿患者的关怀性治疗既是病人的迫切要求 ,也是值得医务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自 1972年以来 ,我们在吸取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临床实验 ,采用纤溶素注射、弹力绑带局部绑扎、中草药内服、复方柳酸酒精外搽等综合治疗方法 ,共收治各期象皮肿患者40 0 0例 ,计 5 5 2 4条腿 ,总有效率达到 97.5 2 %。1 治疗和效果评价方法1.1 治疗方法  5 0 %纤溶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弹力绑带绑扎患肢 ,日绑夜松 ,对患肢的“苔癣…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印度勒克瑙附近一个班氏丝虫病流行村庄,选择18例丝虫病临床患者(淋巴液肿、淋巴管炎、象皮肿)、10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及10例健康者作为检测对象。受试者年龄在15~45岁,无其它蠕虫感染,血清贮于-20℃备用。棉鼠丝虫抗原系成虫可溶性提取物;从刚屠宰的水牛腹腔收集鹿丝状丝虫,洗涤除去附着的宿主物质,置冷蒸馏水匀浆器中磨成10%匀浆,超声捣碎(20kc/s)5分钟,2,500rpm离心,上清液即为抗原。按Engvall等法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应用各种桑叶制剂治疗丝虫性肢体象皮肿,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丝虫性乳糜尿和丝虫性象皮肿的发病机理有近似之处,故自1988年以来,我们又试用桑叶口服液和生桑叶片剂治疗乳糜尿,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疗效,于1991年,在以往所采用生桑叶片剂量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用药剂量,对乳糜尿和乳糜血尿患者进行了较系统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ABO血型与感染班氏丝虫微丝蚴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在发病机理上有争论的是丝虫病的临床表现(间歇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淋巴水肿、象皮肿、阴囊水肿,肺或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宿主对寄生虫反应的结果及抗体对微丝蚴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我国淋巴丝虫病的防治进展和现状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在我国历史久远 ,隋唐时代公元 6 10年以后即有各种淋巴管炎和丹毒的记载 ,与丝虫病的淋巴管炎和象皮肿类似[1] 。防治前丝虫病在我国的危害情况十分严重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最小年龄分别为 8个月和 7个月。个别马来丝虫病流行村寨的感染率最高达 85 .7%。按防治前的行政区划 ,淋巴丝虫病分布于我国 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海南建省、重庆建市后为 16个省市区 )的 86 4个县 (未包括台湾省 )。防治工作开展前 ,全国约有 30 0 0万病人 ,其中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分别占 …  相似文献   

19.
作者调查了印度Orissa地区班氏丝虫病流行的二个村庄,检查了1926例丝虫病人,发现50例四肢有结节,临床表现为淋巴系统丝虫病、微丝蚴血症和丝虫性脓肿的各为37.2%、15.8%及11.8%。结节见于上肢和大腿中部及膝关节以下,有数例则在腋下、腹股沟部,并伴有四肢的淋巴管炎。肢体出现的结节沿淋巴管分布,直径1~3cm,触之可移动,在皮下呈单个或多个分布,持续时间可由数月到几年。有12例病人局部肿胀沿淋巴管下移,提示可能为成虫逆行移动。用海群生(DEC)治疗后结节可缩小、消失,有7例在DEC治疗过程中出现串珠样直径为0.5cm的肿胀区,肿胀区由上臂延及前臂近腕关节处,随后消失。162例无症状的微丝蚴携带者中,6例出现小结节,1例55岁  相似文献   

20.
1991-1992年,选择盐城北部原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的3个乡,对晚期丝虫病分布现状作了普查。本次逐户调查82624人。发现晚期丝虫病610例(内含1988年后新发44例),患病率0.74%。其中象皮肿占44.52%,乳糜尿11.13%,鞘膜积液20.98%,单纯淋巴管/结炎23.37%。1994年又依线索查出新发乳糜尿3例,单纯淋巴管/结炎1例。说明在原感染程度较重的地区,丝虫病控制后仍有一定数量的晚期患者。其虽无流行病学意义,但如何减轻他们病痛,尤其是控制乳糜尿和淋巴管/结炎的发作,是应予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