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寒凝痰滞、毒陷阴分,日久痰凝血瘀毒聚而成,早期以邪实为主,晚期以正虚为主.周维顺[1]等将本病分为①寒痰凝滞型,治宜温化寒痰,化痰软坚;②气郁痰结型,治以舒肝解郁,化痰散结;③血燥风热型,治宜养血润燥,疏风解毒;④肝肾阴虚,气血两亏型,治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相似文献   

2.
通过1例典型病例,介绍赵坤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思路、处方用药,认为本病以虚为主,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为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刘春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肾虚,且三者常相兼为病。初期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痰气交阻为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中期以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主,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后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代医家治疗噎膈的经验,提出本病的病机早期以气、火、痰、瘀为主,治宜清膈降逆、涤痰散瘀;晚期以正气虚弱为主,治宜攻补兼施;基本病机为津伤血少,因此宜将滋阴润燥、养血生津贯穿治疗始终,并应注意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5.
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王兰娣主任运用杏苏二陈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王兰娣主任认为本病以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者居多,治宜宣肺平喘,调脾治痰,活血化瘀,采用杏苏二陈汤化裁治疗体现"培土生金"之旨。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古人称为哮症,认为“寒入肺俞,痰凝胃络”或“痰热内郁,风寒外束”为本病病因,其治一般多从朱丹溪“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的原则。近来,我们根据本病主症,以温通开闭为法,肺、肝、肾三脏同调,对本病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系胃阴虚,胃中络脉瘀阻而成,治宜养阴祛瘀,然临床疗效有时不甚满意.王行宽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治疗胃痞当辨证为主,与辨病相结合,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虚实夹杂者,治宜兼顾.  相似文献   

8.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中医学中属于"伤筋"范畴,近年来对此病的治疗方法报道很多。现综述如下。一、分期治则与辨证施治郑怀贤主张将本病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急性炎症期,治宜退热消肿,化瘀止痛;中期:组织修复时期,治宜活血舒筋,消肿生新;后期:肢体酸软无力,伸屈不利,治宜通络止痛,舒筋解挛。石幼山  相似文献   

9.
陆艳 《江苏中医药》2015,47(12):14-16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等范畴,症状多样,病机复杂。李果烈主任结合多年诊疗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以肝肾阴阳失调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临证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初期以肝肾阴虚兼肝阳上亢为主,治宜补益肝肾、养阴清热;中期多表现为肝肾阴阳两虚,注意阴阳并补;晚期责之肾阳虚,当以补益肾阳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 ,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 ,最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 ,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 ,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 ,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 ,风眩为本虚标实证 ,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 ,涉及心、脾 ,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 ,痰瘀痹阻脉络所致 ,治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 ,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 ,属风痰闭阻清窍 ,阻滞舌本脉络。其中 ,风痰阻络者 ,治宜祛风除痰 ,宣窍活络 ;肾虚精亏者 ,治宜滋阴益髓 ,补肾利窍  相似文献   

11.
首届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疾病。本虚从寒热来看,分虚热与虚寒两类,病位在肺,主要涉及脾、胃、肾等脏腑;标实早期以肺络瘀阻为主,继续发展则表现为痰瘀阻滞证候,晚期出现瘀毒内盛证候;瘀血为患贯穿本病始终,化瘀宜早不宜迟。本病早期可见肺胃两虚兼络脉受损证型,继续发展可见肺脾气虚兼痰瘀互结证型,晚期多见肺肾虚衰兼瘀毒为患证型。文章总结张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通过典型病案分析张教授的证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总结程燕教授治疗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经验。程教授认为,本病早期以痰热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气虚、阴虚错杂为患,故治当在清肺化痰、理气活血的基础上佐以益气养阴之品。初期宜开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迁延期宜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气活血,主方加行气活血、益气养阴之品治疗;恢复期固本为主,兼除余邪,治以养阴润肺,培补脾肾,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13.
高莉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7-1918
张锡纯先生认为:心、肺阳虚,肾失封藏是痰病之本。治痰要分虚实,重缓急,求本源;实痰宜开,虚痰宜补,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开补并举;急者以消痰、祛痰为主,缓者宜治本图缓为要。还分析总结了张氏治痰护肝,善用芍药对风痰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关系到病情的转化和预后,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就近10年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病机及治法研究近年来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治法研究颇多。普遍认为,此期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损证候较少显现。标实为风、火、痰、瘀、滞,本虚为气虚、阴虚,但具体认识则各有侧重。许氏等犤1犦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湿为主,故治疗宜以除痰为主。崔氏等犤2犦认为颅脑水瘀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气机是否逆乱是决定本病病情转化的主要环节,因此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应…  相似文献   

15.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最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风眩为本虚标实证,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涉及心、脾,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属风痰闭阻清窍、阻滞舌本脉络。其中,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治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病毒性心肌炎分三期分型论治,即:初期邪毒淫心,治宜清热解毒、宁心活血;中期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治宜益气养阴、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后期阴阳两虚,治宜补心阳、益心阴、宁心神。认为,初期宜清热解毒为主,中期宜扶正祛邪为主,后期宜补益气血阴阳为主。但三期治疗有时亦难划分,需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7.
高莉莉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7-1918
张锡纯先生认为:心、肺阳虚,肾失封藏是痰病之本。治痰要分虚实,重缓急,求本源;实痰宜开,虚痰宜补,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开补并举;急者以消痰、祛痰为主,缓者宜治本图缓为要。还分析总结了张氏治痰护肝,善用芍药对风痰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文杰教授临证多年,在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认为现代临床痰证不寐较为多见。痰浊致不寐原因有二:一是痰热扰神而不寐,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二是风痰上扰而不寐,治宜熄风宁神、健脾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李师从痰论治不寐承前意而不泥古迹,立足于患者的病因病机,辨别痰的病性、病位、病势,灵活组方,随证加减,个体化治疗,疗效确切。既遵循了"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又体现了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19.
咳、痰、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大主症,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基于叶天士辨治久咳思想“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病不独在肺矣”,认为本病治疗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提出“开上、运中、奠下”治疗原则。病在上焦,肺失清肃,气易壅滞,治宜开宣肺气;病在中焦,脾失健运,痰浊内阻,治宜温运脾气;病在下焦,肾失摄纳,气促而喘,治宜补纳肾气。急性加重期开上为主;稳定期运中、奠下为主,或三法同用,同时兼顾兼夹证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