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BACKGROUND: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is a common type of fractur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r metal implant fixation can be used dur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but the choice of specific treatment options still lacks of clear conclusio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repair effect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 internal fixation for aged patients with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41 elderly patients with humeral fracture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Danzhou Municipal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shes of patients, repair program was selected. 2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19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itanium alloy implant fixation. After 12 months of follow-up, elbow joint activity, elbow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each index score and total score of range of motion of shoulder joi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wo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P < 0.05). Each index score and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four excellent patients and three goo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eight excellent patients and four goo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Two patients suffered from mild inflammatory hyperplasia during taking out the fixa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remaining patients did not affect inflammatory hyperplasia or capsular tiss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surgery, one case experienced numbness of the ulnar nerve, which disappeared after treatment with trophic nerve. One case suffered from wound infection,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did not induce a serious outcome. After follow-up, none of them had nonunion or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tanium alloy implant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can get better repair effect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lbow joint function, and titanium alloy material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2.
背景:髋周围骨肿瘤是全身骨肿瘤好发部位,由于累及负重区,肿瘤切除难度大,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往往需要重建骨盆及髋关节功能。 目的:比较髋周围骨肿瘤切除后3种不同修复重建方法的效果。 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髋周围骨肿瘤患者20例,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和恶性13例。均以手术切除治疗。8例采用异体骨移植,8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4例采用鞍式假体重建。 结果与结论: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60个月,平均40个月。根据Enneking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中4例﹑差3例,评估优良率65%。证实髋周肿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切除后采用异体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或鞍式假体重建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髋周肿瘤有效治疗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Nonunion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in the prognosis of tibial fracture.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tibial fracture nonunion is extensive and develops rapidly. Different repair plans should be taken to the nonunion of tibial fracture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相似文献   

4.
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按其入钉点的不同可分为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和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又称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这2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以往缺乏关于2种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骨性解剖可行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以测量国人寰椎相关骨性解剖数据为依据,比较2种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30例(60侧)成人颈椎病患者的寰椎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CT工作站对数据重建,分别测量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关键骨性解剖数据,适合行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标准为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和宽度≥ 4 mm;适合行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的标准为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 4 mm。 结果与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为(4.54±1.17) mm,椎动脉沟处后弓宽度为(8.69±1.12) mm,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为(4.98±1.07) mm。寰椎后弓椎动脉沟高度大于4 mm(适合经寰椎后弓螺钉固定组)有41侧,占68%;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大于4 mm(适合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有52侧,占87%,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较经寰椎椎弓根螺钉更具可行性。术前利用CT测量寰椎关键解剖结构数据对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分析商用的不锈钢植入物、钛基合金植入物以及自制的碳纤维植入物在放射诊断中的影像学区别及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探讨碳纤维植入物在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把3种不同材质的骨科植入物通过手术先后植入同一只家猪的同一只后腿,用普通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定位机观察不同材质的骨科植入物对影像的影响,进而利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析不同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复杂肩胛骨骨折多采用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标准的内固定入路(Judet入路)切口长,创伤较大。随着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师可在植入物内固定前设计微创切口并完成内固定治疗,减少创伤,提高修复效果。 目的:观察三维重建设计结合重建钛板或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3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植入物内固定前进行CT三维重建扫描,明确需要复位及内固定的部位,依此设计微创植入物内固定切口,减少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剥离,进行复位,并应用重建钛板及/或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手术时间90-130 min,术中出血300-400 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植入物内固定后随访12-24个月,根据Hardegger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7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提示三维重建设计组合小切口微创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能够以较小的创伤完成骨折的满意复位及植入物内固定,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王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8):7811-7818
背景:临床上髋部骨折常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而增加了术后继发合并症的危险。 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髋部骨折植入物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至2015年10月PubMed和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髋部骨折植入物及其并发症的文章,英文检索词“hip fracture,implants,complications”;中文检索词“髋部骨折,植入物,并发症”。共检索到128篇相关文献,5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发生并发症,包括医学方面及手术治疗本身的。文章依据髋部骨折的临床分类不同,分两方面对髋部骨折植入物并发症进行了阐述。一方面以髋部骨折手术常用植入物为切入点阐述其常见的并发症;另一方面以髋部骨折部位为切入点阐述髋部骨折植入物并发症。髋部骨折植入物相关的常见并发症有髋内翻、关节脱位、植入物退出或切割股骨头等。早期内固定、抗血栓和预防感染、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精神错乱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正确的尿路管理、预防营养不良、补充维生素D、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早期功能活动的改善,是髋部骨折患者的最佳保养建议。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及术后处理的日益完善,以及早期康复的介入,更多的学者主张早期内固定治疗,目的是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防止再跌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腕舟状骨由于其形态不规则且和腕关节相邻诸骨部分重叠,故对腕舟状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究竟哪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腕舟状骨骨折的诊断率最高、哪种手术入路对舟状骨骨折愈合影响最小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少争议。目的:综述目前腕舟状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及手术入路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 ed数据库,检索时间:2005至2015年,检索词分别为"腕舟状骨"、"骨折"、"影像学"、"手术入路"和"scaphodl bone"、"fracture"、"iconography"、"surgical approach",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纳入腕舟状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及手术入路相关的研究,排除陈旧及重复的文献,共检索到3 021篇文章,按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4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腕舟状骨骨折腕关节旋前60°和旋后45°、斜位片及侧位这4种体位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腕舟状骨,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可以作为评价腕舟状骨骨折较为理想的X射线检查体位,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现阶段采用CT检查最可靠也最直观,但是CT检查尚缺少一些精确的量化参数来判断腕舟状骨骨折,尤其对微小的骨折来说更是如此。MRI不仅能很好地评价腕舟状骨结构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反映腕舟状骨的血液灌注情况。采用核素骨扫描比反复进行X射线检查或CT检查的准确率更高;(2)目前文献报道的腕舟状骨骨折手术入路包括掌侧入路、背侧入路、桡腕侧入路等,但尚无一种公认的理想手术入路;(3)综合文献报道,较为理想的舟状骨骨折手术入路应能满足6个条件:能方便地显露舟状骨、便于骨折复位、尽可能少破坏舟状骨的残余血供、便于确定舟状骨长轴以便内固定器材的植入、微创化、总体手术过程简便易行,目前上述手术入路仍难以完全满足这6个条件,有待于临床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2009年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AO分型B3型7例,C3型5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经后路一期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融合器前柱重建。术后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和术后Coob角度比较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均有好转,椎体高度无丢失,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可靠、安全,可做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力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新型内固定器械和方式的涌现,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手段。 目的:阐述椎弓根钉在胸腰椎骨折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检索胸腰椎骨折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相关的研究文献,检索词为“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内固定(internal fixation);椎弓根(pedicle);螺钉(screw);椎弓根钉(pedicle screws)”,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椎弓根钉临床应用进展和椎弓根钉固定系统特点3方面进行总结,对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胸腰椎内固定技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腰椎不稳,特别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椎弓根钉固定可以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三维位置,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恢复生理曲度,并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和恢复受损椎管的管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 -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 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纯伤椎置钉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重度压缩或爆裂骨折适用性差、伤椎痛感强、易造成伤椎创面失神经支配和椎旁肌损伤及恢复较慢等。 目的:观察人工骨复合物并伤椎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126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试验组64例采用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随访X射线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Cobb角及修复6个月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修复后12-16个月,两组骨折椎体愈合完全。修复后1周,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均较修复前改善(P < 0.01),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修复6个月后,试验组在伤椎创面可见明显新骨生成,患者基本无痛感,对照组新骨生成较慢,患者仍有痛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与矢状位Cobb角矫正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置钉修复胸腰椎骨折促进新骨形成,有利于患者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 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 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实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 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方法:分析51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利用X射线片检查内固定前后、拆除内固定前、拆除内固定后随访时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和计算Cobb’s角,CT观察椎管占位情况,利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hristian评分评价功能情况,Denis分级评估疼痛程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随访30个月以上。与内固定前比较,内固定后、拆除内植物及末次随访时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增加(P < 0.01),CT观察椎管占位明显恢复。内固定前存在脊髓不完全损伤24例,内固定后完全恢复22例。功能活动Christian评分:3分1例,4分3例,5分15例,6分20例,7分12例。腰痛程度按Denis评估,无痛42例,偶有微痛9例。满意度患者自我评测:非常满意35例,满意16例。内固定钉断裂1例1枚。表明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牢固固定、有效椎管减压的目的,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AF椎弓根系统;治疗结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3  相似文献   

19.
背景:椎弓钉内固定系统较多,主要有AF、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RF等,但各自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的:比较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组和AF内固定组。于内固定后1周,3个月,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后X射线片结果。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周及1年随访,两组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内固定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明显好于内固定前(P < 0.01),两组内固定后1周与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内固定后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内固定后并发症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组1例1枚椎弓根螺钉断裂,AF内固定组2例断钉,3例断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和AF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相比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F系统术后断钉或棒较多,不能用于多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