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临床治疗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  相似文献   

2.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痉挛指数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3.
《广西中医药》2015,(4):12-14
<正>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2010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1]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巨刺法针刺夹脊穴及常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111-112
目的:研究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是在循阳明经针灸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对照组运用循阳明经针灸治疗,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2月。记录观察指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分析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DS和C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代神经康复理论谈中风偏瘫的循经取穴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循经取穴是中风偏瘫针刺治疗中的主要取穴方式,但目前国内针灸界对此尚未形成固定规范.根据现代神经康复理论,阐述了中风偏瘫的恢复特征,并提出了"循序渐进、以易带难"、"避痉挛、重拮抗"的具体取穴原则,同时列举了一些常用穴位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毫火针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收治的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发分为毫火针组(44例)、普通针刺组(42例)进行治疗,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以全面评价该疗法的疗效。结果:与普通针刺组相比,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治疗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的痉挛情况得到缓解(P0.05),且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P0.05)。结论: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观察温针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严格按卡片序号规定分为温针关刺组(43例)和普通针刺组(45例)。通过对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差值来判定效果。结果:与普通针灸组比较,温针关刺组能有效降低痉挛量表分级(P0.05),能有效减轻患者痉挛症状(P0.05)。结论:温针关刺法对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程度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和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偏瘫是其主要后遗症。大多数患者在经1-3周的软瘫期后.就时入偏瘫的痉挛期。痉挛性偏瘫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尤为严重。运用现代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目前研究资料尚少,本研究运用针灸配合推拿的方法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进行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方法,但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目前治疗中风偏瘫的趋势是针刺和现代康复手段结合,且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现将近年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文献综述如下。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1.1阳经取穴结合康复训练孟祥慧等[1]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穴,调和气血运行、疏通经脉通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运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后,其中运动障碍偏瘫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病人出现肢体痉挛是恢复的过程之一,而痉挛性偏瘫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到痉挛期后,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限制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何有效抑制痉挛、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病人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病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中医针灸在缓解痉挛、促进自主运动的出现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基于临床实践和科研思考,现将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运用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峰  李平 《河北中医》2003,25(1):69-71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 ,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常见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综述如下。1 体 针1.1 传统取穴 胡智慧等[1] 以阳明经穴为主 ,加上 10 0Hz电脉冲刺激治疗中风偏瘫伴有不同程度痉挛的患者 ,采用Ashworth张力评定法 ,发现此法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较高的肌张力下降。桂清民[2 ]平调阴阳跷脉 ,针刺申脉、照海穴 ,运用补虚泻实手法 ,治疗中风后肌痉挛造成的足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现状,归纳针灸治疗规律和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手检的方法收集近7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归纳不同针灸手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针灸包括毫针传统针刺法、头针、电针、灸法、颅针以及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等综合疗法对本病均具有良好疗效;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中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与脑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一方面与中风早期正确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关。中风痉挛性偏瘫一般在发病后3周出现,持续约3个月,是脑中风后恢复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如果失治或误治,患肢的痉挛状态将再难恢复,直接阻碍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所以,研究和制订中风后痉挛期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应该关注的重点,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近几年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推拿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5年来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规律、针刺手法和除针刺以外的治疗方法,充分显示了针灸治疗该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近10年内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国内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85篇,涉及54个经穴,使用频次共为495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选取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局部选穴主要以腹部及腰骶部腧穴为主;选穴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肾俞、百会、次髎、膀胱俞为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使用最多,其次为募穴及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仍以循经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取用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